彭苏萍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对各个学科课堂的深层冲击力还不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停留在“辅助教授”的层面上,还没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探究”和获得情感激励的工具。这与教师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关,但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还不到位。本文结合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新观点,从整合是什么、整合的方法、整合面临的困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87-01
1、前言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意味着在已有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如何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2.从传统教学过渡到课程整合的途径
2.1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构建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例如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他人研究开发的教学软件等,并学习进行教学软件开发,创作适合自己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为课程整合创造良好的整合环境。
2.2过程整合
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除了班级授课制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会给我们的过程整合带来多样的形式,目前的信息技术结合班级授课,整个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
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搜集相关资料或浏览相关网站主页获取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搭建教学平台。学生针对相关问题,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充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巩固和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访问学校资源库或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对存在疑惑的作业寻求解决方法;利用电子邮件或论坛、发留言在留言板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资源库、必要的网址、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对学生加强信息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加深,而且也是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实践。
2.3能力整合
著名学者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3、从传统教学过渡到课程整合的注意事项
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分层次进行
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技术设施分布极不均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数量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就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学校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学校还处于信息技术设备不足和缺乏状态。再考虑到社会和教师、学生家庭拥有的信息技术设备数量,很客观地讲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仍处于很低的水平。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G12A(网址http://www.g12a.org)为资源整合做了一件大事,G12A邀请全国100所重点中小学参加教育资源共建,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提供开放的远程协同教学的基础支撑,为中小学的学生、家长、老师提供高质量的网格服务。
3.2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是关键
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要让广大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来真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如何评价等问题。为使教师成为“能熟练运用技术服务于学习的教育者”,各校需经常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取向”。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关键,在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强调这点,信息技术课已经作为普通高中毕业必学的汇考科目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及学生能够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地解决学科中教和学的问题。很明显,只有提高老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为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3.3结合实际情况各个学校要分层次进行整合、注重实效
在我们的教育部门为我们营造的良好的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下,由于各地财力能支持的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大不一样,师资水平相差极大,而且这种差别的消失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所有学校去进行同样水平的整合实践。各个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整合。例如,教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信息技术装备和师资力量不同,教案也不一样,另外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力量,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同样可以取得整合的良好效果。即使条件很好的学校,为了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同样需要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主编余胜泉、吴娟编著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2] 刘向永,《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教育技术通讯》,2001年第12期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2001.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