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个性心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2013-06-25 21:17:14杨晓燕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贾平凹知识分子农民

杨晓燕

摘 要:研究贾平凹的个性心理,从而探寻其个性心理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塑造,对于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与作家创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贾平凹的个性心理特征,认为它具有自卑与超越的性格气质与矛盾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些促成了他在题材选择上始终关注于城乡二元化,在人物塑造上则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体更具偏好,也带给了贾平凹小说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贾平凹 个性心理 城乡二元 知识分子 农民

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作家。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未停止过创作,并且是为数不多的在作品上独具特色,持续不断超越自我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总是紧扣时代的脉搏,直击时代现象背后的实质,并以一种综合性与多变性的笔触反映出来,因而在文艺界和文学批评界的影响力经久不衰。贾平凹的小说深刻的反映了一个从农村走进城市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思想的变迁和内心的关注,他以他的心灵和笔触艰难地塑造着转型时期的社会和在这社会中栖居的人类的灵魂。通过研究贾平凹的个性心理,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其小说背后的深层次内涵,从而反观他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们。

一、研究贾平凹个性心理的意义

我们以往主要通过贾平凹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传统意象和文化内涵来对贾平凹进行研究,这类传统意象包括乡土、家园、佛道等。此类研究主要是站在文化学和文艺学的角度,虽然对作品中所体现的心理轨迹有一定认识和分析,但研究者极少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全面关注贾平凹的个性心理对其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而贾平凹的个性心理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年代中所形成的,其中又贯穿了其自身的特殊性。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其作品中的精神主线。

根据文艺心理学理论,我们可知,作者的心理世界以及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价值观,对其小说的取材、风格、主题与人物塑造都有密切联系。通过对作者创作心理进行文艺心理学理论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态。通过对贾平凹个性心理对作品创作的影响的深刻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贾平凹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探求其作品的真意,从而将对于贾平凹作品的内在分析推上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贾平凹的个性心理特征

作为中国文坛上的代表作家,贾平凹的个性心理,可以从性格气质与精神特点两个方面展现出来。前者是内在人格先天的体现,而后者则是内在人格后天的延伸。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贾平凹的个性心理带有较为明显的矛盾特质,体现在其性格气质中,可用“自卑”和“超越”来形容;体现在其精神特点上,则可以用复杂焦虑来概括。

1、自卑与力图超越的性格气质

贾平凹的自卑感,并非主要源于后天因素,而是一开始就来源于对自身先天条件的体会。对于这一点的遗憾和自卑,他毫不掩饰。贾平凹在成名后,仍然不无遗憾地说:“要是我个子高,我全世界哪都敢去;要是我长得好,啥事我都能干。”[1]在描述自己外形时,他常用“极丑”两字形容。因此,这一先天赋予的不利条件导致贾平凹在幼年和少年时期受到大家庭里的冷落,“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1]幼年和少年时期的贾平凹,由于矮小瘦弱,相貌不出众,在被大家庭忽视的同时,在同龄人中也不受重视,因此养成了其敏感孤独的个性。这种强烈的遗憾随着1970年他的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而开除公职后进一步深化,“家庭由小康人家变得一贫如洗”,当时的贾平凹,肯定饱尝了如鲁迅般世态炎凉之感,并且由于他本身在大家庭中的不受重视,这种家庭与个人的双重不幸,导致其自卑感进一步加重,形成自卑情结。

自卑需要某种精神补偿,从而冲破心理症结,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认为的那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正是在这种补偿性的追求行动中,个体才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优越感,这便是超越。[2]因此,贾平凹敏感孤独的气质,使他更多地体会到生命本身的审美,从而将自卑中不满的欲求十分成功地释放到了文学领域。在文学领域里,贾平凹既自卑,又自负。因为他独特的性格气质和生命体验,既是他自卑的源泉,也是他创作动力的源泉。自卑带来的超越动力,在他身上反映得十分明显,因此,贾平凹以盛产而著名,他不断地将内心的欲望释放到了写作中。贾平凹生活如苦行僧,不善言辞,惟知写作,并在写作中不停地进行自我超越,这种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动力,正是为了满足其不断证明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了他努力写作的最为深刻持久的动力。

2、精神世界的矛盾复杂

出身乡村而生活于城市,旧式知识分子的格调与新式大学生的文化背景,这些乡村与城市元素在贾平凹身上糅合在了一起,造就了他在精神世界上的矛盾复杂。

西方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体验极易形成个体无意识的心理,从而对他日后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具有极大的潜在影响和作用。贾平凹童年生活在一个具有山石明月、父老乡亲的农村,虽然20岁以后他获得推荐去了西北大学中文系,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后来又留在省城成为一名编辑。但是他对于故乡的记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沉淀,在他的内心深处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依托。8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商州情结”在他的小说中表露无遗,他不遗余力地挖掘商州的真实生活样态,反复叙写商州故土,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反映。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社会阅历的增多,贾平凹作品中乡村的单纯意象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开始隐退。在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碰撞中,骨子里的农民心理和肉体上的城市生活让他产生了新的焦灼,于是就有了《废都》,贾平凹精神上的拷问、羁绊、束缚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之间,《废都》之“废”,深层次的内涵在于拷问人性和人心。贾平凹发现,他的精神世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无处皈依,农民意识和现代意愿反复纠缠,构成了彼此冲突、相互抵牾的内心情状的真实写照。

三、贾平凹个性心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家的内在个性与外在经历,共同构成了作品的“骨肉”——内在精神与外在枝叶。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是在他长期的文学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在此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地域心理、文化心理、生活经历和选择偏好几个因素。这些因素既是形成他文学创作主题内容的潜在因素,又在不自觉地影响着他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下面我们将从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对贾平凹个性心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

1、题材选择

题材选择的偏好反映了创作者特定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活动,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在选定题材后,往往会在该题材下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从而获得艺术加工后的美,作者的主观因素,也就深刻表现在了有选择的反映之中。[3]

贾平凹以乡村叙事起家,出身乡村的贾平凹,被视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一系列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清新优美、栩栩动人。在1979年以前,贾平凹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对乡村山野景物风貌的娓娓道来,对生活与爱情的憧憬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等。这一阶段,贾平凹对于乡村风貌的描写,其实是他童年少年生活的再现,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精神世界的皈依,主观上充满了抒情色彩,文字清新优美,但是缺乏深刻的思想性,也较少有批判性。1979年以后,商州系列发表了,这是他早期取材的一个顶点,商州的乡野,是作者早期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生命与创作的根。商州独有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社会习俗成为了贾平凹早期小说中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但是,作为一名在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上逐渐成熟的优秀作家,贾平凹是不会止步于对乡村世界和传统文化的挖掘的。正如有学者对贾平凹的评价: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浸润的交织下,贾平凹首先对传统文化依附,接着走向批判;其次是对传统、现代文明的双向反思与批判;最后是力求达到文明的对话与新文化的建构。[4]90年代以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和8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浮躁》开始,贾平凹虽然仍旧描写的是商州生活,但是已不再局限于商州的人文风物,而是通过小小的静虚村、两岔镇,对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时代情绪进行写实。紧接着,《废都》、《高老庄》接踵而至,其主人公都出身于农村,浸润于乡土文化中,但他们和父辈相比,又走出了乡村,进入了城市,过着一种知识分子的生活。他们的脑子里装着乡村的生活感悟和民情风俗,却又在承载现代文明的洗礼,这种矛盾的精神历程,与贾平凹自己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一时期,贾平凹的题材重点,从乡村悄然转换到了城市,但又不完全是城市,而是一种与乡村有着某些牵连的城市,或许也可以称为城郊。他的作品,始终无法塑造单纯的城市生活,而是徘徊在对乡村和城市的不断思考中。一系列主人公来自乡村,生活在城市的故事的塑造,映射着同样经历的贾平凹对自我的透视和思索。他无法再停留在他的乡村精神世界里了,他在通过新一阶段的写作,寻找城乡之间的精神安顿处,但是从一系列主人公的人生结局中看,这种寻找,似乎没有出路,但或许,寻找本身已经构成了贾平凹在题材选择上的一种用意,寻找旧时贾平凹在精神上缓解困顿的希望和依托。

2、人物塑造

贾平凹在其小说中创造了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而如果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主要有两个类型:代表着贾平凹自己这个群体的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坚守故土的传统农民群体。这两个主要群体展现了贾平凹对于人性和存在的思考,体现了贾平凹小说的独特魅力。

知识分子是贾平凹小说人物世界的主角之一,正因为贾平凹是此类知识分子的代表,因此,他对于这类人物的心理把握和描写往往得心应手,纯熟之至。贾平凹塑造的最为出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是分别来自《浮躁》、《废都》和《高老庄》的金狗、庄之蝶、高子路三个知识分子。对于这类新式知识分子,贾平凹的评价总是带着深刻的内审和批判。三者代表着出身农村普通家庭而来城市谋生的一类知识分子,对于城乡二元分割带来的种种隔膜、歧视与不理解,以及改革开放后城市种种斑驳陆离的浮躁怪象的感受与体验。他们在整体上缺乏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在精神或肉体上存在着阳痿的症候。[5]比如,在《天狗》中,天狗心中师娘圣洁的菩萨形象让他在极力压抑中泯灭了自己的男性特征,给人留下了一个精神阳痿者的形象。《秦腔》中的引生,甚至进行了自我阉割,失去了作为男性象征的生殖功能。这种极端处理,展现的正是男性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创伤。在时代精神的裂变中,这些知识分子们惴惴不安,感觉精神上失去了庇护,痛苦徘徊在城乡之间努力寻找归宿,他们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因而也缺乏真正的男性特质。这也是贾平凹自己的心结。

农民也是贾平凹小说中最大的一个群体。早期,贾平凹对农民的勤劳朴实充满了讴歌和热爱,但是在后期,这种讴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入挖掘农民的内在性格。面对时代的浪潮,农民们何去何从呢?在新时代的剧变下,人性的丑恶也逐渐横行乡村,于是贾平凹的笔下,农民的形象开始变得复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贾平凹对于农民的劣根性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揭露。第一是对于农民狭隘愚昧、自私冷漠的普遍精神状态的揭露和批判。比如《土门》中仁厚村人为了多赚钱,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得肝病而疯狂争病人的举动;第二个揭露是对农村中家长里短和纷繁复杂的人情纠葛的批判。那些陈旧的大家庭里的陋规习俗,龌龊难言的家庭纠纷,家庭中兄弟妯娌的矛盾与互相中伤等等,都已经标志着以大家庭为核心的农村家庭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瓦解。贾平凹对于这些的揭露,可以视为他对乡村变化的冷静审视,那些农民和他同样面临着精神上的流浪和灵魂的失重,他们是贾平凹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形象的另一重影射,也是他自卑的隐性根源,他似乎存在一种潜意识,认为只有当农民们的整体素质形象提高了,他的自卑的根源才能逐渐消解。

四、结语

通过对贾平凹成长经历和人生体悟的分析,笔者发现,贾平凹的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个人气质,它们其实是贾平凹自身人格隐私的体现。贾平凹的性格气质中最为独特明显的,就是自卑和超越的双重矛盾的交错。自卑带来的超越动力,在贾平凹身上反映得十分强烈。自卑情结的反向补偿,成就了贾平凹笔耕不辍的最为深刻持续的动力。与这种性格特质相对应的,是其矛盾复杂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乡村起家的知识分子,他的精神不断在城乡之间徘徊失措,他不断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精神的归宿,却从没有获得精神世界的真正依托,似乎寻找本身才构成了他精神漂泊中的暂时安定。

贾平凹的这种个性心理带给他的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从题材选择上看,贾平凹的题材主要折射了城乡二元世界。他以乡村叙事起家,随着他不断地在创作中进行自我超越,他逐渐从乡村的精神世界中出来,更多地徘徊在城乡之间,但是他从未写过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从人物塑造上,贾平凹对于知识分子和传统农民群体的塑造都独具特色,他力图挖掘两种群体的“丑陋的真实”,这反映了他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与焦虑。

注释:

[1]贾平凹.我的人生观[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 韩三奇.内倾性与独立性——贾平凹创作心理性格分析. sina.com.cn/s/blog_4d3467660100,2012-12-14.

[2]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作家出版社,1986.

[3]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 程芳.贾平凹的创作思想的流变及作品的文化蕴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 郝军启、赵锦.从类象到抽象——谈贾平凹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形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贾平凹知识分子农民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西安这座城
西部大开发(2018年5期)2018-07-03 01:46:38
月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