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还是和菩萨做生意?

2013-06-25 03:18济群
中国商人 2013年6期
关键词:佛法佛陀宗教信仰

文/济群

心即是佛,何必再学?

记者: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济群: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心即是佛”是代表生命某个层面所具有的内涵,并非一切。现实中,我们仍是不折不扣的凡夫,充满贪嗔痴,充满无明烦恼。所以,还应以佛法为指导,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使心的本来面目逐渐显现。

那个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心,那个充满慈悲和智慧的心,才是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的。

记者:学佛是为了成佛,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济群:开始学佛时,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各种执著,包括对成佛的执著。所以,修行达到相当程度时,就不再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达到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想法,还是典型的凡夫,而非佛菩萨的境界。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还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在佛陀证悟的真理中,佛与众生的差别相都不存在,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

记者: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济群: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到更大回报;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赖菩萨;甚至自己想干坏事,也要去求菩萨保佑。看到这些,我觉得菩萨实在不好当呵!

从人之常情来说,这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佛的角度来说,显然不是正确的发心。但目前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不能粗暴地否定,而要本着慈悲心、怜悯心和包容心理解他们,耐心加以引导。先以一些善巧方便摄受他们,然后逐步提高他们对佛法的认识,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至于引导方式,主要是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机,以每个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

记者:我总在敬香,为什么还会生病?

济群:敬香和生病矛盾么?生病有很多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往昔业障,也可能是由于四大不调。若平时疏于调理、暴饮暴食、生活毫无规律,再去敬香质问菩萨:为什么我还会生病?菩萨又如何回答你呢?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只知敬香,供两个水果就提一大堆要求,那不是供佛,而是和菩萨做生意。

你信的究竟是什么?

记者: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是否存在?这一观点的危害性是什么?

济群: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他们信不信食物可以充饥呢?信不信太阳可以给我们带来光明呢?真的什么都不信,就无法在世间生存了。事实上,他想要说明的只是自己什么宗教信仰也没有,却将这个问题极端化了。无神论者是存在的,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不能说什么也不信。

因为对宗教的长期隔阂,我们周围的确有很多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但如果连基本的人生信念也不具备,往往导致私欲的极端膨胀。近年来,功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导致拜金成风。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信仰所致。

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民族都是依宗教建立自身的道德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提倡了几十年,这和菩萨道的精神完全一致。但人性是自私的,如果认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很难使人们自觉接受,更难以长期坚持,也就无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做个好人够了吗?

记者:有人觉得做个好人就行了,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呢?他们认为,有些声称有信仰的人也未必比自己更善良。

济群:关于好人的说法非常笼统,每个人都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好人,但究竟依循什么标准呢?而所谓的好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能够依五戒十善生活,是人天乘的标准;能够断除贪、嗔、痴,是解脱道的标准;能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满断德(生命中不再有贪嗔痴)、悲德(对众生具备无限慈悲)、智德(具足一切智慧)的佛陀,才是最究竟的好人。

所以说,宗教信仰不仅为我们界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更为我们指明了完善道德的途径,能够帮助我们成为具有深度和纯度的好人。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虽有信仰却品行不端的人。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否按照信仰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此外,每个人的素质和起点都不同,有些人积重难返,但只要有心向善并持之以恒,多少总是会发生转变的。我们衡量一个人时,不仅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

记者:是否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

济群:如果说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那未免绝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曾意识到信仰对于人生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社会,许多人对宗教都缺乏正面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下,信仰需求或者被扼杀在摇篮中,或者转化为其他需求。至于那些终日为衣食奔忙或沉溺声色的人,从未思考过人生大事,自然也觉得信仰是可有可无的。

但信仰所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不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一旦涉及这些问题而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支撑的话,人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

这杯酒,给你带来了什么?

记者:有的人知道喝酒不好,是犯了酒戒,但是在生意场,如果不喝酒,生意就谈不好,或不被对方接受和认可,这要怎么办?

济群:佛教中对受戒等问题也有一些方便。比如受“五戒”,可以先受一条、两条戒,所谓一分受,两分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状来选择。在没有受戒之前,不存在犯戒的问题。

人生是不断的选择过程,有选择就会有冲突、矛盾,这是正常的。每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内心都有一个天平,知道孰轻孰重,知道如何取何舍。

学佛也是一种选择,并且是人生最重大的选择。我们对于学佛的目标是否清楚,是否明白佛法对于改善生命的重大意义,再用佛法智慧审视一下,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种种利益具有多少价值?如果能这样做一下比较,当学佛和世俗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其实,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有做人的道德底线。在生活中,这种人有时虽显得不合群,可是一旦人们了解之后,反而会刮目相看。从长远利益而言,有慈悲心,能够持戒,对事业会更有好处。另外,持戒是在帮助我们克服生命中的不良习性。持戒之难,也在于我们不容易战胜自身习性。

因此,很多人会用各种外在借口来说明不能持戒的原因。事实上,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制能力,难以摆脱不良习性的左右。

猜你喜欢
佛法佛陀宗教信仰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春·遇见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养身与养心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当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