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娜制造的名利场

2013-06-24 12:01:12韦玮
莫愁·智慧女性 2013年8期
关键词:名利场蒂娜戴安娜

韦玮

美国权威新闻学杂志《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推举她为“当代最伟大的杂志编辑”;《新闻周刊》将她列入影响美国文化的100位精英;《福布斯》盘点的媒体界十大女强人中,她赫然在首……

蒂娜·布朗,这个名字已经成为杂志、名利场的代名词。但最让人感兴趣的,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本人——一个令人憧憬与唾弃的矛盾体,恰如这个时代。

一些人吹捧她,认为她改变了美国文化特征,告诉人们无需知识分子的教导,也不用评论家的指点;另一些人则充满愤怒,骂这个女人无耻地败坏了阅读习惯,让人们越来越低俗。

一条永远不肯安分守己的“鲶鱼”

越了解蒂娜,越会联想到“鲶鱼效应”的故事:如何保证长途运输的沙丁鱼成活?挪威渔夫发现,如果放入生性好动的鲶鱼,促使沙丁鱼四处躲避,加速游动,就能改善缺氧状况。

蒂娜便是好动的“鲶鱼”。对传统、对规则、对众人的质疑全不买账,她高调、大胆,一点点铺就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也多次在濒临倒闭的杂志上,玩出大反转的游戏。

1953年,蒂娜出生在英国,成长于泰晤士河边的小马洛村。她的父亲乔治·汉伯利·布朗是著名电影演员。

蒂娜天生善于制造“能引起争议的新闻”,让校方头痛不已,先后被三所寄宿中学开除。她的罪名包括:组织示威游行,抗议学校只允许每周换三次内衣;在日记里称女校长的胸部是“不明飞行物”;写剧本虚构学校被炸毁,在原址新建了一座公共浴室。

不过,天资聪颖的蒂娜依然考上了牛津大学,攻读语言文学。在校期间,她成了学生记者,出色的文字、独特的见解让她早早便在《新政治家》这种一流杂志发表文章。刚毕业,她就顺利成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并认识了该报编辑哈罗德·埃文斯,坠入爱河。

1978年,埃文斯离婚,与蒂娜结合。25岁的蒂娜获得了爱情的“胜利”,同时还迎来了事业的胜利,成为有300年历史的老牌杂志《闲谈》的总编。

《闲谈》虽有名,但当时的发行量只剩1万份。蒂娜说,这份杂志“就像呆头呆脑的灰姑娘”,必须“给她规定饮食,给她穿上名牌衣饰,送她到美容院化妆做脸”。

时值查尔斯王子与平民王妃戴安娜大婚,蒂娜抓住契机,从新人的幕后消息、皇室成员的八卦入手,连篇累牍地详细报道、深度评论,一下把《闲谈》升格为伦敦社交论坛的急先锋,出尽风头。随后,生动、刺激、专门报道明星名流生活方式,以及玩世不恭的社交性评论的多样化内容,让杂志发行量跃升至4万份。

从此,戴安娜成了蒂娜手中的一副好牌。戴安娜遭遇车祸后的第三天,蒂娜就火速推出一份戴妃纪念特刊;2007年,蒂娜出版《戴安娜编年史》一书,披露了大量戴妃隐私;2011年,《假如戴安娜活到50岁》一文又让蒂娜成为大众焦点。

炒作名人、自我炒作,蒂娜一路践行着自己的格言——比遭人议论更糟的是没人议论。

蒂娜制造:尖锐、强烈、刺激

《闲谈》的骄人成绩,获得了孔德·纳斯特公司老板纽豪斯的关注,他收购了这本杂志。孔德·纳斯特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媒体集团,拥有三十多家报纸、四十余本杂志。

纽豪斯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比起《闲谈》,他更需要蒂娜。他想请她主掌一家同样面临倒闭的著名杂志——《名利场》。

《名利场》创刊于1913年,经济大恐慌时期被迫停刊。80年代复刊后,恶评如潮。

蒂娜对《名利场》的诊断是:内容陈腐,文字“装模作样,毫无幽默感,非常迟钝”。她决心来次大手术,且不许任何人干预。

此后,蒂娜精心组构了强大的人事阵容。她不计成本、费尽心思网罗最好的杂志作家、摄影大师,开出的报酬高达六位数——是大多数杂志稿酬的两倍。即使不用,也会支付优厚的退稿费。她深信,想得到高质量的内容,必须鼎力支持最优秀的作者,让他们能周旋于上流社交圈。

她深谙“无争议不新闻”的道理。1985年6月号《名利场》,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夫妇相拥跳狐步为封面,头条标题是《里根随爵士起舞》,引起全国极大关注。小报专栏大肆捧场,里根的敌人破口大骂,而杂志由此起死回生。

紧接着,8月号上,蒂娜放了一篇用侦探小说手法写成的新闻报道,情节包括名人、金钱、性、谋杀。这种写作手法,成为今后《名利场》的典型风格。

最惊世骇俗的,大概数1991年,用女星黛米·摩尔怀孕裸照做封面。很多报摊像对待色情杂志一样,将《名利场》用白纸包了起来,一些连锁超市甚至拒绝销售,道德谴责汹涌而来。然而,14年后,这张封面获得了美国杂志编辑学会公布的“过去40年最佳美国杂志封面”排行榜第二名。

与此同时,《名利场》发行量不断上涨,由22万份冲到100万份,每期广告维持在100页以上,苛评日渐减少,赞誉愈来愈多,四获美国国家杂志奖,并在1992年囊括七个奖项。

此时,在纽豪斯眼里,蒂娜成了能化腐朽为神奇的王牌。1992年,他任命蒂娜为麾下杂志《纽约客》的总编。

1985年,纽豪斯收购《纽约客》,逼迫拒绝向商业社会妥协的前任主编肖恩辞职。此后,继任主编葛特里布遭全体同仁抵制,致使令美国人骄傲的《纽约客》濒临灭绝。

蒂娜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读者年龄已经老化,无法争取以年轻人为对象的广告,而“葛特里布编的《纽约客》读起来犹如一本连载的论文集”。

在肖恩死党的心里,蒂娜的上任,是对杂志严谨正派立场的最后致命一击。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们说,听到任命消息,都感觉震惊、绝望、茫然。而蒂娜偏要在这座尘封的文学圣殿上动土。

她使出了第一招,驾轻就熟的杀手锏——将自己作为杂志卖点。在直邮订阅卡片上,她写着:“每期仅三角二分钱,《纽约客》带给你最好的漫画、幽默、小说、报道,还有蒂娜·布朗——美国一流的最佳杂志总编辑。”

蒂娜的聪明,在于深知这本杂志精髓所在,精美绝伦的文学品质她绝不篡改。她不但维持住了大批优秀作家,还网罗了一批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她不计前嫌,聘用曾指斥《纽约客》走向堕落的《新共和》编辑赫兹伯格担任高级主编。

蒂娜不断推出或取悦、或激怒读者的故事,以及艾福顿令人叫绝的摄影作品、辛辣犀利的卡通与插图。每一项内容都像重磅炸弹一般,炸开了垂老的《纽约客》的新天地。在她任职的6年里,《纽约客》发行量增加了30%,读者增加了25万名。几乎每个星期,《纽约客》都会引起新闻界一些批评,成为文化人聚会的谈资。

可惜,数字的荣耀不能证明财政成功。1998年《财富》杂志发表文章,称自纽豪斯收购《纽约客》以来,亏损1.75亿美元,其中半数该由蒂娜负责。

面对舆论压力,蒂娜只得离开《纽约客》。好在,这位曾获得过十四次美国杂志奖的明星编辑魅力不可抵挡,她立即找到了另一个舞台。

杂志“野兽”奋力冲撞网络世界

《清谈》是迪士尼旗下米拉麦克斯影业投资的时尚杂志。从投资方获得大笔金钱后,蒂娜我行我素,把《清谈》打造得极尽奢华。传言两年中她花了1亿美元。

多年后,蒂娜面对采访时说:“作为一名作家,我没办法看着另一名作家的眼睛,命令他们为我干活却不给报酬。写作是一件你需要尊重并支付高额代价的事情。”蒂娜为这想法付出了代价,趋于饱和的杂志市场,让《清谈》仅仅存在了两年半。

从风光顶峰跌入谷底,蒂娜并未一蹶不振,相反,她恢复了作家身份,成为英国大报的专栏作者,为CNBC主持一档谈话节目。

2008年,一个消息再次令众人大跌眼镜:蒂娜开办了一家名为《每日野兽》的网站。

这怎么可能?蒂娜曾猛烈攻击网络媒体,“我可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和网站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如今,她却大肆宣扬,要像野兽一样,给读者“刨出”浩瀚的信息烟尘中最值得关注的新闻。

有意思的是,蒂娜善于炒作、包装新闻的特点,经过网络“发酵”,收效更加明显。《每日野兽》上线第一个月,页面浏览量就超过1140万次。

但蒂娜显然具有杂志情结。2010年底,她联合影视巨子巴里·迪勒、音响大亨西德尼·哈曼,将《每日野兽》和面临困境、刚被一美元收购的《新闻周刊》合并,成立了“新闻周刊每日野兽公司”。

如果人们足够细心,会发现蒂娜也在改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不再开天价,四处抢夺人才和稿件,而是“欢迎世界各地被裁的记者精英加盟”,并以低廉价格购买稿件;她不再盲目追求其他媒体不敢染指的敏感话题,而把网站定位为——智慧、敏锐、富有个性……

2013年,蒂娜又有了一个大动作。她要带领《新闻周刊》向全面数字化转型。

不论外界如何反应,可以肯定的是,“蒂娜制造”总是打动人心,“她思维迅速、果断坚定,与传统和流行文化作对。她无时无刻不在将能量和活力注入一本杂志”。她将继续书写传媒界的传奇。

(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名利场蒂娜戴安娜
挂在秋天的窗户
挂在秋天的窗户
挂在秋天的窗户
许筱颜 陈明华 戴安娜
名利场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18
名利场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0:40
名利场
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 08:57:06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英国戴安娜时尚之路
说谎的戴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