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
每一个父子反目的故事背后,都站着一个对丈夫心怀敌意的母亲。
一
那天,听一个儿子控诉父亲:“他在外面对谁都是笑脸,可是一回到家就变成了魔鬼……有一次,他在集市上买了一些肉,在外面对人说,是买回家给家里人改善生活的。但回家做好后,他一个人吃,吃不完的就倒在地上,还要用脚去踩。他说就是不让我吃,骂我是猪狗不如的东西,养猪还可以吃,养一只狗还会摇尾巴……”
这样的父亲已经很不堪了,那在这样的时候,母亲是否能给孩子一些安慰一些支持一些温存呢。
“不,母亲早已被自己的不幸淹没了。每当丈夫打骂过她或者是我们几个孩子之后,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骂,用她的滔滔不绝、声泪俱下数落父亲的种种不是,哀叹自己嫁给他的后悔。母亲一再提醒我们,让我们长大了不要理这个老东西,最好杀了这个老不死的,为自己报仇……”
现在,这个儿子已经成年,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一次冲突之后,他与父亲在一纸协议上签字,宣布断绝父子关系,
远离他,否认他,控诉他,儿子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当年母亲的愿望,真正报复了自己的父亲。只是他并不幸福,仍然在人生的困境、心灵的焦渴状态中苦苦挣扎。
我想到他的母亲,那个当年骂自己丈夫,希望儿子为自己报仇的母亲,此时心中会作何感想?儿子与父亲签脱离关系的协议时,母亲仍然是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尽管吵闹一生,但命运让他们如同拴在一根绳上的蚱蜢。所以,儿子远离父亲时,其实也远离了母亲。
希望儿子为自己报仇,而那枚箭落下来,也伤了这位母亲自己。
二
这个女人更不幸,早年下岗,人到中年重病缠身,不久就要远离人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回忆一生,觉得不幸的源泉全来自身边这个男人,这个冷漠的粗鲁的打自己的男人。她恨自己的丈夫,也恨婆婆一家。于是,她写下了几千字的信,给自己的儿子。信中,她历数丈夫对自己的种种不好、婆家对自己的不好,当然也包括对儿子的不好。
她告诉儿子,某年某月,丈夫当着众人的面骂她,甚至追赶着要打她。
她告诉儿子,他8岁时,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只枪,被父亲暴打一顿,甚至将他推到门上。
她告诉儿子,自己病后,丈夫和婆家怎么冷落她,不尽心照顾她……
然后,她要儿子在自己的病床前发誓,与父亲一家断绝关系,将来一定要为自己报仇。
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在这样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中,被迫去体会母亲的冤屈与愤怒,也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不好。
母亲死后,儿子将母亲的丧葬费与遗物全部据为己有,拒绝交给父亲。同时,他开始和父亲争房产,闹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现在,他真的是实现了母亲的遗愿,让父亲没有好日子过。但同时,他自己也没有过好。
三
这样一个家庭,在外人看来算是很不错的,夫妻俩都有挺好的工作,有房有车,有一个读大学的儿子。中产阶层的生活应该安稳闲适,他们家里却弥漫着硝烟战火。
谈到儿子,丈夫说妻子不懂教育方法,当年在儿子求学的关键时候,犯下了一系列错误,让儿子成绩下降、性格大变。
妻子则说,是做父亲的没给儿子做出一个好榜样,儿子才和他一样暴躁冲动。她拿出一个作业本,说,你看,这就是证据。
那是儿子在小学时代的一个作文本,里面有篇作文,标题是《我的理想》。孩子用稚拙的字迹写道:当我长大了,我的理想是不要做父亲这样的男人,我不会搞外遇,不会去赌博,不会打老婆……
妻子读到这里,伤心地流下了泪。丈夫听到这里,羞愧地低下了头。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难受,为他们两个人,也为那个孩子。
当年,这位丈夫大概确实没达到好男人应有的境界,于是,在儿子心目中留下如此不堪的形象。而这位妻子,把儿子小学时的作文本保存十多年,在这样的时候拿出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同样不够大度不够阳光。
可以想象,平时,她在儿子面前一定少不了提到丈夫种种不好,然后把儿子牢牢地拉在自己的战壕里,希望结成对抗丈夫的同盟。
从那个丈夫脸上落寞的表情可以看出,在这个家,他是多么孤独、多么不快乐。
妻子和儿子其实一样,在这个家,每个人都不快乐。
四
每一对父子反目的故事背后,都站着一个对丈夫心怀敌意的母亲。
身为女人,都希望嫁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为自己遮风挡雨。可命运弄人,有时,偏偏遇到一个挟风带雨的男人,你怎么办?
感叹一句遇人不淑,然后把婚姻不幸的责任全推到丈夫身上,肯定不对。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当年选择了这个男人,现在你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可是,身为女人,尤其是身处困境中的女人,往往不由自主地拉起身边的孩子,与孩子结成同盟,来对付“恶魔”式的丈夫。为了获得孩子的支持,母亲会有意无意地将丈夫妖魔化。当丈夫表现出不好的一面时,她会定格、放大,一次次在孩子面前重播、强化。
其实,女人应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护丈夫的形象。就算丈夫真不好,有种种恶习,做妻子的也不该添油加醋,而应让孩子自己去认识辨别。就算孩子得到的父爱真的极其菲薄,那也应由孩子自己去评判,不需要母亲代为评判。因为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
身为母亲,在孩子得到的父爱不够时,更要给予更多母爱,给孩子一些正能量,让他对人性有善的认识,对人生有美好的希望。而不是把他所获得的原本菲薄的爱,再剥得支离破碎后,给他看。以为这是让孩子看到真相,其实是母亲暗藏私心。
作为孩子最亲近与信任的人,母亲告诉孩子,另一个他原本应该同样亲近信任的人——父亲其实多么不堪,实在是大忌。这种攻讦,让孩子无所适从。对人的不信任感也由此深深埋在心里,让孩子无法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关爱,让孩子越来越孤单,越来越愤怒。最后,他也和母亲一样,有了一颗扭曲的愤怒者的心。一个在恨中长大的人,不懂得爱,也得不到爱。
当母亲怂恿儿子为自己报仇时,她也许可以让那个折磨了自己上半辈子的男人有一个痛苦的下半辈子,但实际上也害了儿子的一生。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