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

2013-06-23 16:28李海威李元元孙晓萍戎智婷高延庆朱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4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巩膜

李海威 李元元 孙晓萍 戎智婷 高延庆 朱冬梅

(郑州人民医院卓美眼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

李海威 李元元 孙晓萍 戎智婷 高延庆 朱冬梅

(郑州人民医院卓美眼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评估改良后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48 例 51 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25 眼)行改良的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 组(26 眼)行经典的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 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A 组 1 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 4.0%;B 组 2 眼复发,复发率为 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角膜上皮愈合时间 A 组短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探索治疗胬肉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具有复发率更低,术后患者恢复快、主觉症状轻等优点。

翼状胬肉;手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病变。近来的研究表明[1-2],环境因素刺激如强烈的光线照射等,可造成Bowman膜及角膜浅层蛋白质的变性,并堆积于角巩膜缘,形成隆起,隆起部位的粘蛋白减少,进而造成泪膜的变薄,从而发生表面干燥和缺氧,引起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增生,并使纤维血管组织增殖,临床上表现为翼状胬肉的进行性生长。其治疗以手术为主,为了寻找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自2010年7月以来,笔者分别改良后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经典的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48例51眼进行追踪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原发性翼状胬肉要求手术48例51眼,男28例,女20例,年龄30~69(平均59.5)岁。静止期31眼,进展期20眼,进展期患者术前均点佳名眼液1周,4次/天,以控制炎症。胬肉进入角膜缘内2~5mm不等,术中测量所有胬肉颈部与角膜缘相连的基底宽度均<3mm。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选将51眼分为两组,分别行改良后的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经典的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胬肉侵入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眼科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术前2d患眼滴佳名眼液每日3次。

1.2.2 A组手术方式

以0.4%奥布卡因滴眼液点眼3次,2%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注入胬肉体部结膜下,沿胬肉上、下缘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球结膜与其下增生变性组织,于半月皱襞外约1mm处剪除已分离的表层结膜。逆行分离胬肉与巩膜、角膜的粘连,并剪除分离的变性之结膜与筋膜组织,充分刮净角膜表面的胬肉组织及角巩膜缘的变性血管组织。同眼,上方取带角膜缘干细胞之窄条带球结膜移植片,长度视切除范围而定,宽约2mm。植片角膜缘对移植区角膜缘,用10-0尼龙线将植片间断缝合固定,在其后方保留2~3mm的无结膜区,使手术切除的结膜创口与自体移植结膜组织不接触,而是将两者的边缘自行缝合于巩膜表面;角膜缘不缝合,上方取材部位亦不作处理。

1.2.3 B组手术方式

胬肉切除后,于术眼上方取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球结膜移植片,植片大小视胬肉切除术后缺损区而定。植片角膜缘对术区角膜缘,用10-0尼龙线将植片间断缝合固定,手术切除的结膜创口与自体移植结膜组织吻合,角膜缘不缝合,取材部位不作处理。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两组术毕,结膜下均注射抗生素、涂抗生素眼膏后,术眼包扎,第2天换药并涂眼膏,此后开放点眼,滴佳名眼液,4次/日,约3周后减为3次/日,1个月后停药。术后8d拆线。两组的随访观察时间为:术后1、2周;1、3、6、12个月。术后观察患者不适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胬肉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法,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术后1个月结膜角膜平滑,无新生血管及局部增生为治愈;结膜充血、局部组织增生变厚、角膜创面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侵入为复发。

2.2 角膜上皮愈合情况

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均随诊,术后初期均出现轻重不等的结膜充血、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A组平均(1.9±0.23)d,B组平均(2.2±0.36)d角膜上皮修复,A组愈合时间略短于B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5)。

2.3 复发情况

A术式有1例年轻患者(28岁),术后2周出现复发现象,B术式有2例(分别为47岁、53岁),术后半年出现复发,追问时,发现此2例复发患者过早参加户外作业(表1)。

表1 不同手术方式与复发率的关系

2.4 并发症

除了个别出现程度不等的结膜充血、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随着结膜及角膜上皮的修复,症状逐渐消失。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角巩膜溃疡、植片坏死及脱落、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等并发症。

3 讨 论

众所周知,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为了减少复发,很多临床医师主张胬肉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但有文献报道丝裂霉素存在风险,可导致:巩膜坏死、虹膜炎、白内障、角膜水肿、角膜溶解及眼内炎[3-4]。由于再次手术难度及再复发率的发生将会大增,因此如何改进手术方式来规避术后复发成为手术的主要目标。

笔者自下方采用改良后的术式(A术式)主要体会如下:手术均需在高倍显微镜下完成,有利于正确区分胬肉变性组织及其周围的正常组织,清除胬肉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不必要的损伤。本术式通过手术切除胬肉即于12:00位角膜缘取一块带干细胞的结膜植片[5],进行2mm左右的窄条带的自体结膜组织移植到角巩膜缘,同时在其后方保留2~3mm的无结膜区,使手术切除的结膜创口与自体移植结膜组织不接触,而是将两者的边缘自行缝合于巩膜表面;而在移植条与创面之间的无结膜区可能在防止复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手术方式(B术式)依据切除的胬肉面积移植相应面积的正常结膜组织,但移植结膜面积过大,可造成角膜缘干细胞存活量进一步减少,容易造成眼表功能障碍,引发患者不适症状。术后随访发现,这样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并且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主觉症状,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容易修复损伤的上皮组织,大大缩短了愈合时间。

根据我们的研究,此改良后的手术移植的结膜瓣内、外侧边缘均与毗邻组织存在间隙,使巩膜暴露进一步起到了组织胬肉组织向角膜生长的机械屏障作用,从而大大降低的复发可能,因此,此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Sekelj S,Dekaris I,Kondza-Krstonijevi E,et al.Ultraviolet light and pterygjum[J].Coll Antropol,2007,31(Suppl 1):45-47.

[2]Walsh JE,Bergmanson JP,Wallace D, et a1.Quantification of the ultraviolet radiation field the human eye vivo using novel inatrumentation an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blocking hydrogel contact lens[J].Br J Ophthalmol,2001,85(9):1080-1085.

[3]Menghini M, Watson SL, Bosch MM.Corneal Melting Two Weeks after Pterygium Excision with Topical Mitomycin C: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Lamellar Keratoplasty and Amnion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J].Case Rep Ophthalmol,2012,3(1):24-29.

[4]Ang LP,Chua JL, Tan DT.Current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in pterygium treatment[J].Curr Opin Ophthalmol,2007,18(4):308-313.

[5]徐锦堂,孙秉基,方海洲.眼表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3.

R777.33

:B

:1671-8194(2013)04-0120-02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巩膜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