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 湖南 长沙 410127)
体能训练是体操竞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是体操运动员完成技术训练和攻克技术难关的物质保证;体操训练既复杂又特殊,技术训练往往包含着体能训练,正确处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关系,使体能训练更好地服务于技术训练,科学提升训练质量成为现代体操训练的新话题。本文以广东省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为例,揭示当今国内体操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兹为广大教练员们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理论,对广东省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
表1 影响青少年体操体能训练的各项因素指标
探讨,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各级青少年体操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参加2009年10月广东青少年体操锦标赛所有男子体操运动员。
2.2.1 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青少年体操锦标赛的有关专家、教练员和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9份,并全部回收。
2.2.2 专家访谈
通过走访与会体操专家和知名教练,包括教授5人、国家级教练5人、高级教练6人,了解体操运动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征求意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2.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1.5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分析。
表2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
表3 因子提取结果
表4 各因子命名
表5 教练员对体能各组成要素重要性程度理解调查统计
表6 运动员对教练员的评价
为找出目前广东省青少年体操体能训练的影响因素,确保其研究价值,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1 调查指标筛选与确定
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和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确定指标为13类(表1)。
3.1.2 KMO系数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KMO值可用作取样足够性的量度,按照统计学的要求,KMO值越接近1越好,取值范围大于0.7才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的KMO值为0.54,小于0.6,不太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但是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3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表2)。
3.1.3 主因子的确定及命名
通过主成分析法提取的主成分因子结果(如表3)。
经过分析得到了影响广东省青少年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6个主因子,并根据其内在的特征进行因子命名,其命名结果(如表4)。
根椐认知概念操作定义和研究的需要,将影响体操教练员体能认知的主要因素分为教练员体能训练知识的获取途径、教练员对体能内涵的把握程度、对体能训练的理解程度以及运动员对教练员体能训练认知反馈等几个方面。
3.2.1 体能训练的了解程度
从统计结果来看,教练员对体能训练了解程度一项中有约17%非常了解,40%的了解,30%一般了解,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占13%。由此可见,作为体操教练员在体操训练理论知识学习和更新方面明显不足。
3.2.2 体能训练知识的获取途径
但从教练员们对体能训练的了解途径统计情况上来看,其中有27人次表示来源于经验和与人交流、15人次来源于书本、4人次通过杂志和网络等其它途径获得。可以说明广东省各级教练员的集中培训和继续教育还是做得不够的。
3.2.3 对体能训练内容的理解(见表5)
3.2.4 运动员对教练员的评价(见表6)
从年龄分组纵向对比分析,13~14岁组与9~12岁少年组相比在体能训练手段运区别不大,但与15岁以上组比较相对差别明显,主要增加了一些抗阻力和下肢力量练习。从体能训练常用手段来看,训练和测试指标上重复项较多,且不能全面反应竞技体操项目运动员所需体能,同时测试手段和操作简单,不同组别运动员体能训练和测试缺乏必要的参考依据和达标标准。体操体能训练往往与技术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体能训练中包含许多技术动作练习。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体能训练或难度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训练中,我们发现更多教练员在判断运动员体能状态时,多以是否能顺利完成该项动作技术作为依据,他们很少去思考完成该动作技术的发力部位及所需要力量、柔韧,关节灵活度和协调性等因素。对广东省不同地市体操班训练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男青少年组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的安排和方法选择上均存在不同情度的差别。各地市9~12岁男少年组在训练内容安排上大致相同,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几个重点班有大致接近趋势,但几个普通班在训练方法手段选择上存在差异较大,与重点班相比同样存在差异较大。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各地体操训练班的资金投入、人员配置、训练场地设施等存在差别。主观方面来说,教练员在训练方法手段,训练时间和练习强度与密度及运动技术和体能水平把握上存在较大随意性,训练有计划但欠系统、科学。
运动员体能训练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在采用正确方法手段进行训练的同时,就需要对运动员体能水平进行准确的检测、分析和评估,从而为训练计划的设定、实施和修整提供更多客观准确的反馈信息,这样才可以较大限度地提高训练的效果。通过专家访问和运动员训练跟踪,发现绝大部分教练员对运动员体能状态的掌握主要还是依据经验判断的方式获取。受训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的体能监测试手段只是在进行大型比赛前或年度体能测试时才少量用到。而且测试手段较为简单,生理生化指标测验等方法运用较少。
广东省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总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体操训练班在体能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时间的安排和选择方面不尽相同,且训练成绩等呈明显的地域差异。
采用肉眼观察、经验判断和比赛表现等方法是绝大部分教练员判断运动员的体能状态的常用方法,缺乏具体有效的体能训练和测量参考指标,训练随意性大。有征对性的运动场测试次数不多,实验室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的运用太少。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学习交流,积极促进教练员教学与训练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教练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强化体能训练意识。
在体操教练人才引进上,可采取自我培养和全国竞聘等多种渠道进行,还可以设立特聘岗位,打破“编制”限制,吸引一批执教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充实教练队伍,提高体操教练队伍整体教练水平;同时可配备专门体能教练。
在体能训练与测试手段方面,须认真总结研究,构建一套完整的体能训练与测量指标体系,使教练员在体能训练和测试手段的选择上有据可依、有章有循。
建立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个人档案,并重视管理,及时了解运动员的体能状况,有征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运动训练的成功率和成材率。
[1]张卫星,马加和,粱川东.竞技体操体能训练的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6(1).
[2]Thomas.体能训练指导[M].杨则宜,译.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2007:46-51.
[3]许铭.广东省7-9岁男少儿体操运动员主要身体素质优化模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3).
[4]国家体育总局重点教材.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李佐惠.2003年广东省少年儿童体操锦标赛调研报告[J].体育学刊,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