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型营利模式——访中国证券报社社长、总编辑林晨

2013-06-21 14:32闫城榛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金牛传统媒体转型

文 |闫城榛

记者:中国证券报社在您的领导之下近年来在新媒体构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取得了哪些实质性成果?

林晨:在新媒体建设上,不能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只能说已经起步。中国证券报社按照(新华社)总社战略转型的要求,一直在全面推进新媒体转型和全媒体构建,经过多年努力,已经从单纯的报纸,转为拥有网络发布、音视频、路演互动、手机报、iPad/iPhone 3G财经信息终端产品、特殊客户信息订制、微博等多种媒体形态和即时发布渠道的财经、证券资讯供应商,并且一直在为将报社打造成全媒体财经资讯服务商做出不懈努力。

当前,由报社全资打造的中证网已经成为专业、权威、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证券网站。中证网不仅是国内最大的蓝筹路演网站,2009年还被中国证监会指定为创业板信息披露网站,并成为了国内主要门户网站财经证券资讯的主要转载平台。2012年,虽然面对着经济形势严峻、股票发行放缓等因素,但以中证网为主的网络经营仍然保持了增长。

我们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合作的两款手机报已经上线两年;中国证券报的iPad版和iPhone版也已经于2011年9月上线,目前运营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以金牛基金理财为主题的金牛理财网已经在前不久上线了,这是一个全新的网站,它强调的是对居民理财的实用服务,而不是现在的资讯为主的新闻网。

记者:金牛理财网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站,它“新”在何处?

林晨:金牛理财网是中国证券报社的控股子公司——上海新证财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证财经”)——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来全力打造的金融理财新媒体。金牛理财网可以说是公司打造金融理财新媒体的一次创新,它依托了中国证券报社传统媒体影响力,借鉴了SBI在网络金融领域的运作经验,也是报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事业科学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

除了传统的金融资讯优势外,金牛理财网还主打基金、银行理财、券商理财、阳光私募等的数据和工具性应用,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的投资顾问服务。公司利用自身的市场化平台和资金实力,力争将金牛理财网打造成权威的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平台、专业的应用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与日本SBI集团公司的合作,请问中国证券报社在海外传播方面都做了哪些尝试?

林晨:新证财经以打造中国证券报新兴业务和海外传播平台为战略方针,除了打造了金牛理财网之外,同时对海外传播和业务渠道进行着全方位的拓展。

在海外传播方面,新证财经依托中国证券报社自采信息内容,与公司另一股东日本SBI集团旗下的Searchina网站合作,在2011年7月推出了中国证券报网络日文版。同年11月,基于该日文网站的内容,与日本最大的基金评级公司——SBI集团旗下日本晨星株式会社共同设计开发的中国证券报日文版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新证财经还与纳斯达克展开资讯互换和IR业务合作。2011年公司与纳斯达克合作推出了首届中证·纳斯达克金牛奖,评选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优质中国概念股。2012年,在评选出第二届中证·纳斯达克金牛奖的同时,双方又在新闻和数据内容互换领域开展合作,7月3日,《中国证券报》资讯内容在纳斯达克旗下的GlobeNewswire(www.globenewswire.com)正式上线了,动态发布中国资本市场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实时消息和深度分析。这在国内财经证券媒体中尚属第一家。

记者:在您看来,取得这些成果与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林晨:我认为,原因一是在于总社的正确领导,战略转型的思路符合市场实际和报社实际的需求。二是在于报社明确了自己的创新和转型的思路。报社在2007年提出了“先网后报,网快报深”的报网融合指导思想。当时我召开了很多次报社党组和编委会会议,分析研讨当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和新时期广大读者的新需求,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结论,那就是必须大力推进报社新媒体建设。在那之后,报社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一方面从人、财、物三方面全力支持网站的发展,另一方面建规立章,加强制度建设,从两方面保障报网融合工作的全面推进,同时有序地推进了其他新产品的开发。

记者:在中国证券报社近几年快速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您有何经验和思考,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林晨:回望这些年中国证券报的改革探索之路,我觉得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作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既要积极面对,又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场需求而变。平面媒体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而要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传播手段的变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新媒体转型发展不应该仅仅是在内容和发布流程上的改造,能否在新媒体时代寻找到确定的盈利模式,是判断报社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志。

但新媒体时代的盈利模式是不是就是要另造平台另辟蹊径,去寻找另外的一套盈利模式呢?起码在目前不是这样。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并没有改变原来的内容生产的本质以及原有的客户获得方式,这种转型改变的,只是内容重新加工和组合已经到达客户的渠道的转变,这个渠道就是发布方式和销售方式。这决定了向新媒体转型后的盈利模式与传统盈利模式一定是继承关系,是固有盈利模式向新媒体平台的转移。发行、广告、服务仍将是支撑媒体收入的主力,但由于传播平台的变化,各项业务在利润中的占比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2012年6月27日经新华社党组批准,在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党组,林晨同志任党组书记(右二),王坚(右一)、段国选(左二)、马忠志同志任党组成员(左一)。

记者:新媒体平台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中国证券报社在打造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阻力?是怎样克服的?

林晨:在新媒体平台的建造上,我们遇到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困难,特别是在技术力量方面,我们的体会尤其深刻。“新媒体发展技术先行”,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这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传统媒体对于报纸出版这一相对简单的技术已经掌握得非常纯熟,而新媒体技术是传统报业从业人员所陌生的。

但是要建立一支新媒体技术团队,这对于传统纸媒来讲确实很难。这个团队要多大?报社能否承担起较高的技术投入?队伍建起来了,技术开发是否能适应市场需求?事实上,对于任何一家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来说,对于技术力量建设的选择与投入都是令人纠结的难题。

中国证券报社也不例外。在整个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在打造新媒体平台的项目构建上走的是技术外包的路线,我们的人员则在本身技术薄弱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好后期的运维和衔接工作。但随着外包项目的增多,外包公司能力所限,又出现了项目升级滞后、人员流动影响开发可持续性等问题,导致项目安全风险随之提高。至今,我们仍在摸索当中,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型建设中对于技术力量的配备和建设究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毕竟,转型发展对中国证券报社,乃至所有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来说都不是一场游戏,只有真正能够实现盈利,才能算真正的成功。

记者:您认为在新媒体发展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林晨:我们虽然具备了网络、音视频、手机报、定制信息等多种发布渠道,但我们始终坚持的是业务上的相对融合和术业有专攻。虽然从理论上来讲,一个记者既可以给网络、报纸写稿,也可以拍视频和图片,还可以兼做信息制订等其他业务,但这种全媒体的钢铁战士是难以持久的。尤其对于专业媒体来说,专业性是影响力的关键,不能削弱。因此,我们在推进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的是策划层面的统一指挥,但对于某一项具体的业务,还必须是强调其专业水准,中国证券报一直这样提醒和要求着自己。

记者:依托高新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伴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逐步推进,传媒产业被人誉为“朝阳产业”之一。请问中国证券报社未来有何设想与发展规划?

林晨:在前不久中国证券报社召开的《中国证券报》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强调:“中证报要以资讯为中心,积极探索打造直接面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平台,完成从内容供应商向资讯集成服务商的转变。”可以说,从军同志的要求就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目前,中国证券报社距离李从军社长的要求还很远,但是我们在努力向这个目标奋斗。

猜你喜欢
金牛传统媒体转型
缩写《三兄弟牵金牛》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金牛和他的小算盘
金牛计
金牛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