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经典来自昨日的前卫创新求变 技术先行——CNC成立三周年技术创新路回顾

2013-06-21 14:32:04曹素妨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新华社卫星传输

文|曹素妨

“曾经有一段时间BBC和CNN平分天下。然而正如我一直认为的,这并不是最终格局。如今,我在伦敦已经可以看到两个来自中国的英语电视频道,一个是CCTV news,另一个就是CNC world。”BBC国际英语频道总编辑理查德•波特参加CNC讲座时曾这样表示。

作为国家通讯社迈向全媒体传媒集团的重要一步,作为诞生在新媒体时代的面向全球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与生俱来被赋予了“打破传统,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三年时光(2009.12.31—2012.12.31),恍如隔世,CNC不负众望,在“技术先行”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快速发展,步步为营,重重突破,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

目前,CNC正在被海内外电视业界所接纳,触角遍布到除南美洲以外的所有大陆,进入全球70多个国家。一个三岁的新生儿已具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用新华通讯社社长李从军的一句话来说,则是大有“九万里风鹏正举” 之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CNC开疆拓土、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成长起了一支技术过硬、吃苦耐劳、千锤百炼的技术队伍。

实战中成长 百炼成钢

CNC开播三年了,技术团队从当初不到20人增长到了40多人,但CNC的总人数却从不到60人膨胀到500余人。可想而知,业务的增长给技术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试问,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技术团队?

链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英文全称是China Xinhua News Network Corp,简写为CNC,由新华通讯社主办,于2009年12月31日在京举行开播仪式,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上星向亚太地区和欧洲部分地区播出。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充分依托新华社丰富的电视新闻节目,按照国际通行的电视网模式组织运营,力求突出新闻报道、突出电视元素、突出全球传播,向海外受众提供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和国际视角的中国新闻,使国际电视新闻报道多一种信息源和声音,使全球受众多一种选择和判断。

三年前,对于新华社大多数的视频技术人员来说,搞电视直播,还是个新鲜事物。虽然新华社技术局早已有装备精良的视音频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平台,可以作为基础性、公共性的技术支撑,但是对于电视直播这一专业性要求极高的技术工作,如果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直播技术团队,要实现CNC的发展目标似比登天。

有句话说的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几年来,怀着保持和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CNC创业精神”,CNC的直播技术人员与新华社技术局的音像技术专家,卫星通讯专家一起,勤学苦练,摸爬滚打,在经历了无数次战役性、突击性、开创性的超常规直播任务的严峻考验之后,这支队伍正逐渐成熟起来,从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成长为业务熟练的技术尖兵。

2010年,CNC还不满周岁,而这一年是却是最艰辛的一年,完成了六次重大战役性直播报道、150多场的视频直播。

从温家宝总理访谈直播到世博会开幕式,从两会直播到亚运会直播,从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直播到达沃斯论坛直播,每一次视频直播无论从重要性、安全性都必须按照电视直播的“五星级”标准来对待。而对于年轻的技术团队来说,这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报道任务不仅是最为严酷的挑战,更是百炼成钢的最好战场。

在这一场场的“战役”之中,CNC年轻的技术团队面临着许多的“第一次”,但他们却用“五星级”的标准完成了CNC的诸多历史之“最”。

温家宝总理访谈电视直播报道是CNC首次对中央领导人专访的电视直播报道,其重要性、安全性均是其报道工作的一次突破。

长达20余小时的国庆60周年大型新闻电视直播报道,是由CNC担当主控方,历时时间最长的大型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工作,是新华社报道历史上的第一次。并开创了多个“首次”:首次实现电视报道在移动运营商手机平台的直播和点播;首次为国外主要媒体提供电视直播信号;首次实现多业务综合信号传输网;首次采用收录集群控制、边录边编等技术手段。

世博会电视直播报道,是技术支持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报道保障工作,报道工作持续了184天。其中开幕庆典直播是CNC的第一次中英文双语直播。

谈起这一年,CNC总编辑陆小华意味深长地讲述道:“那年的确是特别累。我们完成了六场大型直播报道工作,这要归功于团队的众志成城。技术部门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但能吃苦,更具有钻研和创新的精神。一旦有什么事情,搞技术的必须先到,把这第一块砖头垒好,以后的人才能接着盖这座大楼。”而陆小华给自己的团队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可以放松任何一环”,在这样的要求下,CNC技术团队被打造成了一支铁的部队。

应用中创新 技高一筹

技术是电视的生命,没有了技术,电视也就无从谈起了。也许CNC目前的技术家底与其被赋予的“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神圣使命还不相匹配,但背靠新华社技术局强大的技术支撑,CNC的技术队伍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创新精神。把一项又一项新技术进行加工改进,大胆应用在了视频直播报道中,不仅保证了直播的顺利成功,更为以后的直播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应用经验。

连续22小时的国庆大型直播报道对于CNC的现有技术力量来说无疑是一次全面的考验。此次报道政治性强、敏感度高、操作难度大,任务不可谓不艰巨,不仅是对新华社视频报道文字、拍摄水平的考验,更是对技术设备、技术保障能力等方面极其严格的考验。在技术人员和技术设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技术团队对各项技术及设备进行“移花接木”, 创新性地结合运用光纤传输、固定卫星地面站传输、移动卫星站传输、动中通卫星传输等多种传输手段,择其善者而用之,确保了国庆直播所有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

在国庆六十周年报道中,“动中通”卫星传输设备的巧妙运用也让这次直播增色不少。国庆六十周年直播过程中,由于要跟随受阅部队和群众游行队伍进行报道,在航天部的协助下,CNC使用了“动中通”卫星传输设备。在此次报道之前,国内对只用它直播过马拉松比赛。虽然一些技术设备是现有的,但是使用方法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用大胆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系统思维来使用技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技术人员对“动中通”卫星传输设备进行了多次现场试验,对所经道路的立交桥、高层建筑物以及可能对卫星传输有遮挡的情况一一进行分析,并对经过路线的时间进行精确计算,以此避免出现直播事故。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技术人员精心准备和精心测试,使得“动中通”卫星传输设备在此次直播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国庆之前的两个月里,所有人员均处于备战状态。作为CNC总编辑的陆小华,统筹规划、身先士卒,与部门所有人员同甘苦,共加班。

这种创新并非偶然为之,上海世博会报道中对“电话报道指挥系统”的创新性应用,更是发挥了直播组织、指令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世博会电视直播报道工作,作为CNC技术支持时间最长的一次报道工作,前后持续了整整184天。如何保证长达184天的直播报道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CNC技术团队充分运用“电话报道指挥系统”,对报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实时调度,实现前方22个报道点位与后方指挥中心500分钟的会议通话。真正做到了“现场在哪里,CNC记者就出现在哪里”,有效烘托了报道气氛,支撑了整个报道的深入展开。

CNC制作总监 闫永廷——2013年寄语

虽然古语有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然而,即便一些技术是现有的、成熟的,一味的照抄照搬、按图索骥,并不能满足新工作、新状况的需求。CNC技术团队深切地明白这一点,在实践中对现有技术充分地创造性应用,使其力量最大化并“为我所用”。

转型中开拓 继往开来

三年弹指一挥间,按照新华社向全媒体集团战略转型的总体要求以及“三个拓展”的总体部署,CNC各项工作不断深入,通过创新机制、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相较三年前,在包括技术团队在内的全体CNC成员的共同努力下,CNC由内而外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内,搭建了多媒体演播中心,同时CNC中文台与英文台相继开播,并实现24小时节目制作与播出;非编制作网实现了视频节目数字化编辑与播发;构建成了国际领先、国内最大的全球新闻采集网,实现了全球150多个分社每日时效、高效传输节目素材;拥有自己的视频资料库,有力支撑视频制作业务的发展;视频节目的采编播全部实现数字化模式。对外,初步建成了多层次的视频终端架构,节目可以覆盖户外大屏幕、电视机、电脑、手机、平板等所有大、中、小屏幕,全媒体形态已初步显现。在节目的全球化覆盖上,截至2012年11月,CNC的节目已覆盖南美洲以外的所有大陆,进入全球70多个国家的家庭、酒店。

技术局音像技术系统部主任 汪小维——2013年寄语

总而言之,CNC在新华社转型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拓展,不论是从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还是从报道的重要性和规模都较三年前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改变。

CNC总编辑陆小华说:“我们已取得了一点成绩,比如说在覆盖方面,信号已经覆盖了亚太、北美、欧洲、中东、非洲等除了南美洲以外的所有大陆,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在英美等英语国家主阵地取得了进入主流电视网的突破,也在我们周边地区形成了密集的台群网,甚至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播出取得了受众认可。在成绩面前,我们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整个团队都应具有大局观和系统思维,善于以创新思维和从增强传播力、服务报道出发运用技术、构建系统。更好地使技术支持和电视报道拧成一体,使CNC发展得更好。”虽无豪言壮语,却有着让人信服的踏实与沉稳。

目前,CNC中文台和CNC英语台已实现24小时滚动发稿,并以国际化媒体的姿态播送着国内外重大时政、财经等信息。当下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三网融合也在进一步推进,新华社处于实现全媒体通讯社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因此,技术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才能快速适应业务变化的需要。CNC技术部门时刻都在关注着各种新兴信息通信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并积极展开调研与项目论证,力争为包括CNC在内的新华社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搭建一个更好的技术平台。

达尔文在《物种源始》中写道:“能够存活的物种,既非最强的物种,亦非最聪明的物种,而是能够适应改变的物种。”CNC在成立之初就已经认识到,作为面向全球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要做“能够适应改变的物种”,以“打破传统,创新求变,技术先行”的思路不断自我革新,看的更远,变被动跟随为主动引领,才能不被替代。

相信CNC必将以技术为引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新华社卫星传输
再创新高
miniSAR遥感卫星
混合型随机微分方程的传输不等式
牵引8K超高清传输时代 FIBBR Pure38K
视界
遵义(2019年20期)2019-10-24 01:41:32
静止卫星派
科学家(2019年3期)2019-08-18 09:47:43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5:46
关于无线电力传输的探究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0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传媒评论(2017年7期)2017-11-08 03:10:56
支持长距离4K HDR传输 AudioQuest Pearl、 Forest、 Cinnamon HDMI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