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奚琴”“嵇琴”到“胡琴”的考论

2013-06-19 06:02冯军
艺术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胡琴嵇康

冯军

【内容摘要】产生于唐代的奚琴,在宋代被称为嵇琴,据说是公元3世纪即魏晋时期的嵇康所造,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原因至今尚没有文章对此进行分析解读。作者认为:安史之乱后,某种对唐朝前期胡化现象的否定,以及对胡人的厌恶感逐渐形成。宋朝与唐朝不同,一直受到北方民族如契丹、女真等“胡人”政权的军事压力,宋王朝对“胡”特别反感。“奚琴”“胡琴”明显带有“胡”之痕迹,自然不受欢迎;而深受文人尊敬的嵇康早就有“嵇琴”的记载,加之嵇、稽二字又正好与奚字同音,于是就顺理成章地以“嵇琴”“稽琴”取代“奚琴”“胡琴”。

【关键词】奚琴 胡琴 嵇琴 嵇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关于二胡历史的研究中,普遍的认识是:二胡是胡琴的一种,产生于唐代的奚琴,宋代时,奚琴又名嵇琴。对上述二胡史认识的阐述,在有关二胡研究的论著中,可以说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如黎孟德所著《中国艺术史》说:“陈旸《乐书》还记载了另一种叫‘奚琴(又名‘嵇琴)的拉弦乐器,两条弦,用竹片夹在两条弦中间摩擦发音。他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他没有说明是出自唐代,从他的描述可以推知,‘奚琴应该是后代重要拉弦乐器二胡的前身。”①袁静芳编著的《民族器乐》说:“根据史料的记载分析,胡琴的前身可能是唐代出现在我国北方兄弟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奚、嵇同音通假,当时亦写作嵇琴。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擦弦而发音的。其形制琴杆、琴筒均比现在的二胡短小,没有千斤。宋代,嵇琴已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和艺术表现力。”②吴钊、刘东升编著的《中国音乐史略》说:“在宋元乐器中,首先要提到嵇琴。它始于唐(《教坊记》),盛于宋元。唐时,它有两根弦,用竹片摩擦发音,也称‘奚琴。它可能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北宋时,著名演奏家有徐衍等人。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它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至晚在元代已有了马尾作弓拉奏的‘胡琴。……嵇琴和胡琴,作为一种新的拉弦乐器,其特点是长于表现抒情和奏出有力的长音。”③

这几部著作对奚琴、胡琴、嵇琴等与二胡前身有关乐器的论述是很有代表性的,尤其是其中关于“奚琴”又名“嵇琴”的论述,可以说是当今二胡史研究中的共识。但是,唐代的“奚琴”为什么在宋代以“嵇琴”盛行?甚至有的记载还说它又名与“嵇”同音的稽琴,原因究竟是什么?据笔者所见,至今尚没有文章对此进行分析和解读。笔者认为,这是有关民族器乐发展历史的一个大问题,十分有必要进行研究。

二、奚琴在唐末开始流传

中国的拉弦乐器(也称弓弦乐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据目前的研究,在唐代以前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料中,还没有见到与拉弦乐器有关的记载。因此,中国的拉弦乐器不可能出现在唐代以前。

唐代出现了一种叫“轧筝”的乐器,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④这与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卷一四六所记载的“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故取名焉”一致。⑤陈旸在《乐书》中还有其所绘图像,形制与筝、瑟相似,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数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

唐代诗人皎然有一首《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其中说,“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宛转声相随。夜静酒阑佳月前,高张水引何渊渊。美人矜名曲不误,蹙响时时如迸泉……”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演奏轧筝的情景。

不过,在唐代,影响更大的拉弦乐器并不是轧筝,而是另一种叫“奚琴”的乐器。陈旸在《乐书》卷一二八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⑥从陈旸在《乐书》中对奚琴所绘图像及其描述可以推知,奚琴的形制类似于今天的二胡,所以说它是二胡的前身是成立的。

陈旸之所以将“奚琴”称为“胡乐”,是因为奚族是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唐末时,一部分奚人西徙至今河北省怀来县,别称西奚,五代十国时,东、西奚渐与契丹人相融合。据陈旸所考,奚琴当为唐朝末年我国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种乐器。它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与轧筝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受到唐初汉族轧筝的影响所致,不同之处是奚琴只有两条琴弦,轧时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处于两弦之间。

奚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乐器,又是弹拨乐器,两种演奏方法兼而有之。与陈旸同一时代的北宋大诗人欧阳修在《试院闻奚琴作》诗中写道,“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落。抱琴置酒试一弹,曲罢依然不能作。黄河之水向东流,凫飞鴈下白云秋。岸上行人舟上客,朝来暮去无今昔。哀弦一奏池上风,忽闻如在河舟中。弦声千古听不改,可怜纤手今何在。谁知著意弄新音,断我樽前今日心。当时应有曾闻者,若使重听须泪下。”演奏方法则是弹拨,没有“用竹片轧之”的含义。可见,唐宋两代,奚琴正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

奚琴在唐末开始流传的事实还可以在东亚国家的古籍记载中得到印证。在日本的《拾芥抄》中,引自《乐器名物》的记载,“奚琴二张,(一张无弦,一张二弦),天庆九年四月定”。日本天庆九年,即公元946年,是中国的五代时期。因此,从奚琴传入日本的年代可以看出,奚琴至少在唐代就已广为流传。在朝鲜《乐学规范》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奚琴是胡中奚部所好之乐。”⑦这些不同的记载证明,奚琴确实是由奚族人在唐代传入中原,当时的人们在奚琴也就是胡琴方面的演奏技艺、演奏水平是很高的。

三、奚琴被称为胡琴很正常

奚琴这种拉弦乐器在唐朝出现后,更多的人是将它称为“胡琴”。

为什么中原人要将奚琴称为胡琴?

“胡”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经历了长期演变的种族文化的概念。古代中原的汉族人,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对他们所用的乐器、音乐以及服饰等,也都冠以“胡”字。例如《后汉书·五行志》说:“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⑧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胡”字的解释是:“古代泛指称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如胡人;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如胡琴。”⑨作为中国拉弦类乐器前身的奚琴,就是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胡琴”理所当然。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代诗人白居易亦有诗云:“胡琴铮纵指拨刺,吴桂美丽眉眼长。”陈旸的《乐书》又记载:“唐玄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昭宗末,石善胡琴。即琴一也,而又善扬。然胡汉之异,特其制度殊耳。”这都说明胡琴在唐代已经广为流传。

为什么胡琴会在唐代广为流传?

这是因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唐朝,实际上是鲜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的一个伟大王朝,是草原狼性格和华夏文明精粹的伟大结晶,达到了古代华夏文明之巅。鲁迅在给曹聚仁的信中曾经讲过一句名言:“唐人大有胡气。”⑩唐代的“胡”,一般指的是北方、西域各民族建立的城邦、国家。在唐代文献中,既有西胡、北胡这样宽泛的称谓,又有波斯胡、粟特胡(九姓胡)、月氏胡等具体的称谓,“胡”字出现的频率很高,与胡相关的词汇,例如胡人、胡商、胡姬、胡马、胡食、胡服、胡舞、胡乐、胡器等不胜枚举。

唐代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胡风流行。这样的现象除了国家的强大安定、丝绸之路的畅通、贸易的频繁外,主要还得益于唐初高祖、太宗两代君主伟大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宽广的胸怀、非凡的气度。高祖李渊曾经很自豪地说:“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太宗李世民的认识则更高一筹:“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隋唐两代皇室都是汉族与鲜卑族的混血儿,杨隋皇室与李唐皇室都有一半鲜卑血统。且几代人在鲜卑人的北魏朝为大将,在礼仪、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深受鲜卑族的影响。所以,有学者认为:“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的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族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在唐朝近300年中又继续不断地与域外、周边的胡人以及当时来唐的外国人融为一体,吸取了大量新鲜血液,从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其气吞山河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最终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繁荣的政治、经济和多元的交流不仅反映在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民风民俗上,同时又延伸到唐人的日常生活中。“胡气”“胡化”“胡风”就是其当时的突出特色。唐人以博大的胸襟从外域文化中采撷精华,加以高度融合。可以说,盛唐是中国历代王朝最为辉煌隆盛的一个,具有历史上少有的活泼、超拔、开朗、宽容的氛围。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世界各国史家共认的盛世。

在这样的社会情势下,奚琴被称为“胡琴”理所当然,也很正常。但是,古称的“胡琴”并非专指奚琴,它实际上应是泛指少数民族或外来的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汉刘熙《释名》有“批把本出于胡中”之句,即是说琵琶以出胡中,而名胡琴。唐初四川射洪大诗人陈子昂,曾以千金买一胡琴,即是琵琶,直至唐宋之时,对琵琶、忽雷等弹弦乐器,还称之为胡琴。所以,胡琴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所用乐器的统称,近代才作为奚琴类拉弦乐器的专称。

四、唐代对“胡化”的排斥

尽管唐代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胡气”“胡化”“胡风”,然而,唐代也因此遭受到了最惨重的打击。

唐玄宗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宠幸杨贵妃,“胡人”安禄山拜杨贵妃为母亲。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19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安史之乱即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8年之久,这是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一个开放的多民族共存的大国。无论在安史叛军之中,还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军队当中,都有大量的外族参与,包括西域胡人。安史之乱虽然是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但并不是一场不同民族间的民族斗争。然而,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是昭武九姓出身的粟特人,在唐朝人眼中是地道的“杂种胡”,他们发动了这场争权夺利的叛乱,给唐朝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社会动乱最后影响的必然是人民的生活。因此,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朝境内都出现了对胡人的攻击和对“胡化”的排斥。

安史之乱后,对胡人的厌恶感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唐朝前期胡化现象的否定,并且把这种胡化看成是动乱的直接原因。唐人姚汝能著《安禄山事迹》卷下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矣”,已经是把天宝初年长安盛行穿胡服的风气,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征兆。五代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也说:“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故有范阳羯胡之乱,兆于好尚远矣。”?这段话应当也是来自唐人的说法,这里都把胡曲、胡食、胡服都当作安史之乱的远兆了。

在唐代晚期对“胡化”排斥的情势下,被称为“奚琴”“胡琴”的乐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就是嵇琴以及稽琴这样的名称的出现。

五、奚琴被称为嵇琴不正常

胡琴又名“嵇琴”。唐代诗人孟浩然《池亭诗》中有“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的诗句。宋代大学者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而“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则说明在北宋时期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室及大臣们演奏“嵇琴”时,虽断了一根弦,仍能用另一根弦奏完全曲。没有高超的技艺是做不到的。

胡琴又称“稽琴”。宋代高承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撰辑的《事物纪原》中说,“杜挚赋序曰:秦末人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记以为琵琶之始。按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余。然则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今稽琴也。是嵇康琴为弦鼗遗象明矣。”在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卷八中还这样说,“稽琴本嵇康所制,故名稽琴。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

这两段记载,很清楚地表明,在宋代,人们已经不再称“奚琴”或者“胡琴”,而是将其称为在唐代就已经有人使用过的“嵇琴”或者“稽琴”。

“嵇琴”或者“稽琴”这样的称谓,都是与公元3世纪即魏晋时期的嵇康有关的。“嵇琴”用的是嵇康的姓,“稽琴”用的是嵇康的籍贯。

嵇康,字叔夜,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其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在竹林七贤中,若论人格魅力与艺术才情,嵇康无疑当首屈一指。他不仅仅以其“清峻”的诗文而入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凭其草书而入中国古代书法家行列,更以其高超的琴艺、与众不同的音乐理论尤其是与琴曲《广陵散》的不解之缘而入中国音乐史。

“嵇琴”一词,较早见于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其中有“嵇琴阮啸”;庾信《思旧铭》有“托情嵇琴,风云相得”;《晋书》亦有“嵇琴绝响”之语。但这里的“嵇琴”指的并不是琴而是“嵇康与琴之缘”。至宋代,“嵇琴”才成为胡琴的一种,或者说是胡琴比较流行的又一代名词。

陈元靓说“稽琴本稽康所制”。把嵇琴归于公元3世纪的嵇康所制,显然是伪托古人的一种附会,是非常大的错误。嵇康虽然是玩古琴的大家,但与宋代的“嵇琴”却是风马牛不相及。嵇康所在的公元3世纪,还根本没有拉弦乐器。

其实,宋代之所以回避“奚琴”“胡琴”这样的称谓,而将其称为“嵇琴”“稽琴”的原因是:宋朝是赵氏家族所建,他们与深受“胡化”影响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是完全不同的;在唐代晚期对“胡化”排斥倾向的影响下,在北宋政权一直处在北方民族如契丹、女真等“胡人”政权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契丹就占着中原北大门燕云十六州,宋人300多年望眼欲穿),宋王朝对“胡”是特别反感的,甚至在宫中也避忌胡名。因此“奚琴”“胡琴”这样明显带有“胡”之痕迹的乐器名称,自然不受欢迎;宋代又是特别强调“文治”的社会,而深受文人尊敬的嵇康早就有关于“嵇琴”的记载,加之嵇、稽二字又正好与奚字同音,于是就顺理成章地以“嵇琴”“稽琴”取代“奚琴”“胡琴”了。虽然这是很不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南宋之后又是北方“胡人”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再次广为交流、融汇。这时的奚琴、嵇琴、稽琴等不同的名称都统称为胡琴,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弹弦乐器的特点,形成了其形制与今日流行的龙头二胡比较接近的新胡琴。元代时期的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从元代开始,胡琴之名逐渐成为拉弦乐器的泛称。

那么,为什么作为“正史”的《宋史》没有将“嵇琴”“稽琴”取代“奚琴”“胡琴”的情况和真实原因记载下来呢?须知,《宋史》虽然是官修史书,是“二十五史”之一,却是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元朝是由来自北方的蒙古贵族(也即是“胡人”)建立的,他们对汉人是极其歧视的,由他们撰写的《宋史》,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宋史》否定“王安石变法”,将变法派人物均列入“奸臣传”,而真正祸国殃民者,如南宋权奸史弥远,却未被列入“奸臣传”。《宋史》对南宋后期坚决抵抗蒙古军入侵中原的著名人物,如王坚、文天祥以及终身面不向北的郑思肖、爱国诗人刘克庄等也都没有列传,这些都反映了元朝史官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在“嵇琴”问题上,他们自然要回避中原人的厌胡、排胡的问题。

注释:

①黎孟德.中国艺术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34.

②袁静芳.民族器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61.

③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81—182.

④刘昫,张昭远.旧唐书·音乐志[M].中华书局,1975.

⑤⑥陈旸.乐书[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印本, 卷一四六,卷一二八.

⑦胡红茜.二胡在日本的历史和发展[J].安徽文学,2007(6).

⑧范晔.后汉书·五行志[M].中华书局,1975.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531.

⑩?管士光.唐人大有胡气:异域文化与风习在唐代的传播与影响[M].农村读物出版社,1992.

?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高祖本纪[M].中华书局,1975.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华书局,2000.

?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太宗本纪[M].中华书局,1975.宋祁,欧阳修等.唐书·太宗本纪.中华书局,2000.

?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M].中华书局,1975.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喜欢
胡琴嵇康
胡琴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当代语境中民国胡琴之多维品鉴
山中避雨
嵇康·绝响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从女人的角度看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