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敬波
扎染技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然而,扎染技术在北方的职教中几乎没有课程开设。
一、从DIY入手认识扎染
我们首先在电脑艺术设计班进入实验阶段。我精心准备了第一节课,从兴趣出发,先抓住学生。第一堂课我就发起了号召,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并制作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衫,然后穿着自己用不同技法制作出的风格各异的文化衫展现自我,以此调动兴趣,增强自信。我们在网上每人订做了两件白色文化衫,课上首先我带领学生在第一件文化衫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可以具象,也可以抽象,画的图案要大,先吸引我们的眼球,接着教大家运用丙烯颜料画出自己喜欢的效果。然后拿出我在国培时的扎染文化衫让大家对比有什么不同的风格,这样的文化衫具体是怎么做出来的,然后我们又采用扎染的方法开始制作了另一件文化衫。扎染与丙烯手绘的不同风格就凸显于眼前了。由于两种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我们马上就明确了扎染的特点。扎染作品的效果不是我们手绘所能完成的。它变化莫测的肌理效果和丰富的黑白灰层次充满着独特的韵味,会让我们产生奇妙的联想!扎染是具有偶然效果的,它的作品是变化莫测的,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扎染手工作品。那么,什么是扎染呢?扎染就是指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或缝纫)浸染技艺印染成花纹的工艺。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艺品。
二、从理论上了解扎染
通过DIY,我们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我让同学去网上查找扎染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它是中国古老的织染手工工艺之一。据古籍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大概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发源地据说是在中原,随着人口的流动,扎染技艺向全国各地传播。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我们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查找、交流、讨论,进一步了解了扎染,最终使学生爱上扎染这门课,对扎染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去、尝试各种不同效果的扎染技法。
三、从技法上掌握扎染
由于扎染隶属工艺美术,因此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在扎染的技法教学上下功夫。扎染无外乎“扎”和“染”。对于扎染这种纯手工操作的染缬技艺来说,可谓三分功夫在半成品的扎制,七分功夫在于染色的控制。课堂上我们又选取了学生很喜欢的手绢和围巾作为表现对象来尝试探讨它的扎染技法。扎染毕竟是一种简单的手工印染技艺,其染色原理是通过绳、线等对织物采用紧固的扎结、系捆、缝缀等手法进行“防染”,由于扎结施加给织物外力的“防染”作用,使织物产生奇异的染色花纹。尽管扎染染色控制的困难较大,问题较多,如染色深浅不一,色牢度不够、套色的色彩关系难以控制,色调不够统一和谐等等。实际上通过深入的观察探索和认真的研究总结,扎染的染色仍然是具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在扎染实践中积极开动脑筋,不断积累经验,寻找对策,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四、从设计上研究扎染
我们相继做了文化衫、手绢、围巾,也尝试了桌布、壁挂等扎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是如果上升为创作,从创作标准要求,学生在扎染创作中,很容易出现创作主题的定位不准、创作题材的狭隘、表现内容的乏味等问题。学生容易抄袭和临摹书上的一些图案和作品,在思路上容易被书本上的图形牵着鼻子走,部分学生创作能力较弱的就会直接抄袭书上的图形,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一些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打开创作思路,创作适合制作扎染的图案。对此,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扎染作品,分类对他们进行研讨,然后就设计上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尽量放开胆子去尝试,去研究、去设计适合扎染的特色纹样和技法。
五、从需求上运用扎染
学生学习扎染专业,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入社会,寻找到相应的岗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调整相应结构,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地设置相应的课程,打破传统教学。同时,我们积极通过国培的老师、同学联系南方的扎染公司、扎染用人单位,让学生去参观考察。还可以积极地和领导汇报,争取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寻求一条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让学生去顶岗实习,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真正做到岗位需要什么就会什么。还可以与企业建立人才对接机制,通过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参观与实习,企业提供一定环境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在毕业时可以择优选择学生录用,这样企业不仅能够培养优秀员工,提供其忠诚度,学校也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