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冠妮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曾经有过调查显示,中国小学生知识掌握的难度要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同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同样的调查,只是对象换成大学生,中国就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笔者曾游学于欧洲,在德国完成了学业,回国后投身于教育业,感触良深。前后接触过两种教育模式,同样是大学教育,同样是进行艺术专业的学习,中德两国从教育体制、教育状况、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程的设置,到学生的精神状况乃至于学习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区别。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艺术设计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位于世界最前列,从1810洪堡教育改革到瓦根舍因创始范例教学法,从1919年包豪斯设计学院到1953年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其影响弥足深远。在21世纪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还属比较初级的阶段,无法满足工业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德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学习其优越之处,不断更新观念,完善发展自我,尽快建立起既融合中国三千年传统文化,又适应现代工业化大生产需求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自己负责管辖教育事业。各州的教育状况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为了防止“教育主权在州”而导致全德学校教育的相互排斥或无序竞争,保证不同区域学校教学内容和水平的统一性和均衡发展,德国从法制、组织和体制上采取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与办法:一是颁布全德教育事业的法律和法规;二是将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纳入国家暨州政府直接聘用的公务员管理系列;三是建立联邦以及州际协调与咨询机构;四是对经济及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予以财政支持。在德国,各级政府及学校的职能十分明晰。联邦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协调州的教育工作,探讨制定国家教育发展计划。州政府主要提供课程标准、计划,教师录用考核(证书)及管理,校长的选配,教师的进修计划,教材的提供,工资的发放。城市教育局负责学校的管理及硬件的投入,监督是否执行了州的计划,专款是否专用。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执行州的计划(课程计划)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部门中仍在相当程度上按照集权模式进行管理。至今,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高等院校都附属于行政机关。目前中国的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仍主要由中央各部委直接管理。大学校长、副校长的任命权集中于中央各部门(包括教育部),校长主要对上负责。在专业设置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学位授予管理上教育行政部门也有很多的干预和控制。
德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免费进行的,德国大学生可以享受包括学生保险在内的很多国家优惠待遇,所以许多大学生一再延长学期数,造成德国大学生数量日益庞大,德国政府为了控制学生数,从2006年才开始在德国各州的大部分大学里实行收费政策,包括艺术院校。但是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仍是国家,学费的收取更多只是为了警示拖沓学期的学生,于是这也决定了对学校教育实施管理的主体也是国家,即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这种以国家为主的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模式有力地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来看,与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相反,德国大学是“宽进严出”。而且相对于普通文理科专业而言,艺术专业相对更加难进,除了要通过AbeTur以外,(AbeTur相对于我们的高考),还要参加所谓的艺术专业入学考试。进了大学的同学,并不意味着就进了保险箱,德国的大学主要是学分制度,并不规定一定要在三年或者四年内完成学业,而是以拿满学分为毕业的标准。拿工科的学生来讲,仅基础课程就有60%的人被淘汰;而及格过关的分数仅为40%;那么这些过了基础科的人,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前后经过6~7年的努力,方可获得高等教育的学位证。笔者就有一位好友亲身体会过德国的考试之难之严格,他由于有门课程连续两次没有通过,当第三次的尝试也失败后,他收到了学校的退学通知书。如果他想还攻读此专业只有重新申请另外的学校,并且只能从第1学期重新开始,其困难可见一斑。
德国的课程设置也非常具有特点:
1.德国的艺术设计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保存着包豪斯的传统,保留一定的教师席位和课程给社会上拥有深厚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师,虽然这些设计师没有太高的学历学位,但是他们能够非常直接有效的指出许多设计上的实际操作问题,与学校里只教授理论知识的教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既有理论知识指导,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教学体系。而且与中国的艺术设计教师相比,德国的教授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威,比如学生入学的决定权,免课的决定权,以及最后毕业的决定权;同时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杂务,往往由校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选择教材、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教师只需要考虑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即可。
2.德国的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的教育阶段设置分为两部分,一个是Vorstudium,一个是Hauptstudium,翻译过来就是基础学期和主干学期。在基础学期主要是讲授课和讨论课。而主干学期讲授课和讨论课就比较少了,主要是完成设计项目。这些项目一部分是虚拟的,更多的部分是现实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在每个学期开头的前几天由学校的教授公布,每位教授每个学期的设计项目题目都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发展的方向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这就与国内的单向式的被动式教育形成反差。特别是如艺术设计专业这样的高等教育,就特别需要兴趣和天赋的引导,而不是被动式的,茫然的,无差别式的批量化生产。当然这也与人数多少有关,特别是设计项目里面,往往只有15人左右,多了就必须改选其他项目,有力的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教授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
3.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环境是民主的。在教学中老师只用很少的时间来讲,更多的是与学生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和讨论。这与中国的“满堂灌”不同,德国课堂教学更加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究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互动,增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当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后,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后的结果,而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学生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推翻老师看法。老师更偏向于不直接提出解决的方法,而是充当一个组织者的作用,绝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或者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被动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远感到有人在帮他,而不是老师命令的执行者。而在中国,学生由于从小学到高中都习惯于“被动学习”,习惯于老师做示范。然后不断的模仿模拟,谁模仿的最像,谁的分数就最高。一旦老师要求独立思考时,就陷于“迷惘”中。本人曾经尝试运用德国的上课模式来进行教学,只有很少的学生能跟上思路,更多的学生都不断的要求看“范例”,一旦老师讲出一种思路,就马上停止思考,满足于对这种思路的模仿,几乎很难走出去。所以本人深感“民主”难求。而设计是最需要“民主”的,它不因人的年岁或者地位而区别高低优劣,希望在中国的设计教育界,这股“民主”之风也能慢慢吹起。
4.小班化学习。如前面所提到的,在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高等教育中,除了一小部分讲授课以外,其它的部分都坚持小班教学,一个教授最多指导15个学生。这样,教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身上,就其设计的优缺点进行讲评,营造了和谐宽松又具有紧张感的课堂教学气氛。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面对教授,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及时针对问题进行改正。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得到了培养,创造的空间也被加大了。
5.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艺术设计教育高等教育中实用环节。在德国,政府对实践教育投入很大,为了调动企业培训学员职业技术的积极性,国家给企业职教资金一定的补助,或者免掉聘用了实习生企业的一部分税务,这就给实习生带来了良好的实习机会。学生往往可以从学校的网站上,或者校内的信息墙上看到实习的信息。加上很多学校有明文规定,要求学生有1~3个月的实习期,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这样学生也不得不去到企业里面进行实践实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大大的得到锻炼。
实践教学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精神状况饱满,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非常迅速有效的投入到实际工作项目中去,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
笔者在德国四年感触良多,草草数笔,希望能够描绘出德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1919年包豪斯时期就开始了,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奠定了整个世界艺术设计思想体系,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希望能通过中德的比较,除弊呈新,合理吸收经验,对促进我们的教育产生直接的借鉴意义。
[1]Walter Gropius.包豪斯宣言[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591 89/,2007-06-04.
[2]苗红磊.包豪斯双元制与艺术设计教学[J].设计艺术,2003,(4).
[3]邱志涛.包豪斯教学模式与当今设计教育改革[J].美术观察,2003,(11).
[4]张立.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6,(9).
[5]陈涛.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艺术教育,2007,(9).
[6]曾华伟.当今对包豪斯设计理念之权衡[J].艺术教育,2006,(4).
[7]俞进军,朱瑞波.包豪斯对现代中国设计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4).
[8]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8,(1).
[9][10]Walter Gropius.包豪斯宣言[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 6591 89/,200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