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下去”作补语时的句法语义限制及其认知解释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2013-06-12 09:20刘正光孙一弦
外语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空间性补语句法

刘正光 孙一弦

(湖南大学,长沙 410082)

1 引言

趋向动词“下来”、“下去”的形式相似,意义相近。本文将从句法语义的接口出发,基于北大语料库中大量丰富的语料,对比研究“下来”、“下去”,考察它们互换使用的句法语义特征及限制条件,并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些句法语义限制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2 “下来”、“下去”的语义特征及分类

“下来”、“下去”这一成对的趋向动词语义的相同点在“下”,即[+向下];不同点在“来”和“去”:“来”表朝着说话者,“去”表远离说话者。由此,如果以说话者所在位置或说话时间为视点,则“下来”指向终点,而“下去”是没有终点的,或终点未可知。如下图1和图2所示。

比较下面两图,我们可以看出,“下来”一定有过程和终点(实线所示),不一定有起点(虚线所示);“下去”没有终点,但是有过程,而且不一定有起点。

空间和时间是最基本的两个认知域,为其他概念的产生提供参照或背景。在本文中,我们对“下来”、“下去”的语义分类以位移为标准,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动作的实施者或承受者发生了空间上的位移即表空间意义;动作或状态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而主要体现其在时间域中的映射时,即划分为时间意义。

图1“下来”特征图示

图2“下去”特征图示

根据统计,在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小说类型库中包含“下来”的语料有3,595条,包含“下去”的语料有2,492条,共计6,087条;在全部语料中作动词或形容词补语的“下来”有3,086条,作动词或形容词补语的“下去”有2,090条。其各类意义的语料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作动词或形容词补语的“下来”、“下去”的语义分类统计表

空间意义又细分为具体空间意义和抽象空间意义,抽象空间意义中又有社会空间意义和心理空间意义。包含空间意义的“下来”的语料有2,239条,包含空间意义的“下去”的语料有1,056条。统计结果表明,“下来”主要用于表达空间意义,而“下去”主要表达时间意义。

3 “下来”、“下去”完全不可互换的情况

通过考察所有相关语料,我们发现在任何情况下,有一些词只能用“下来”作补语,另一些词只能用“下去”作补语,这主要与“下来”、“下去”前面与之搭配的词语的有界或无界相关。根据沈家煊(1995,2004)提出的“有界/无界”的观点,当前面词语的语义包含“终点”,即有界时,用体现有界的词语与之匹配,即用“下来”作补语;当前面词语的语义不包含“终点”或终点不可知,即无界时,用体现无界的“下去”作补语。

3.1 “下来”凸显终点

根据图1,“下来”能够突显终点,这是“下去”所不具备的,因此当行为事件具有终点意义时只能用“下来”。在具体空间意义中,表示向下方向时,“(天)塌”只能与“下来”搭配使用。

①天塌下来也要想办法上!

由于“天”是“塌”的主体,“天上”即是“塌”这个动作开始的起点,而根据人们的感知,特别是自古以来的认知经验,“天上”是不能达到的,只能远远观望,甚至是朝拜,因此“塌”这个动作只能由离我们遥远的“天上”向地面这个低点发生,即朝着说话人方向发生,动作终点在我们已知的地面,所以用“下来”。

具体空间意义引申为非向下方向时,以下几种情况只能用“下来”:“生/产”以及表留存意义的词语。“生/产”这个动作的起点必然是在生产者体内,在描述这个动作时,叙述者很难把自己的观察点立足在生产者体内,于是,这里只能与“下来”连用,因为观察点处在“生”这个动作结束后的生产者的体外,终点明确。

②夜晚来访,是要算命先生算算腹中婴儿是否该生下来。

表留存义的这类词,如“留、保存、写、记录、画、答应、住、定、买、包、承担”等,本来就内含了“终点”的意义,是有界的,用“下来”。

③普查队又留下来了。

④冯扬在纸上写下来让简卉看。

⑤事情总算在第三次党委会上定下来:赵工靠边,找人顶替,赶快去接汉斯。

在时间维度上,“停”只能与“下来”连用,表达动作或状态在时间轴上的终止,因为“停”本身就含有“终止”的意义,是有界动作,只能与表示终点的“下来”搭配使用。

⑥黄狗跑到一个穿红花衣服的女子身边停下来,不走了,高兴地在她身边转着。

3.2 “下去”凸显终点不可见或难以确定

基于对语料的分析,当动词或形容词只使用“下去”作补语时,其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态没有终点;即使有终点,但终点在人们视线所及范围以外。

在具体空间意义中,只与“下去”搭配使用的词有“按/揿(按钮)”、“埋/种(种子)”以及“吃”类的词语。

与“(天)塌”的分析类似,我们一般都处于机器的外面,不能到达机器的内部,于是“按/揿”机器的按钮就充当了动作的起点,即机器的外部作为参照点,而终点在机器内部,是不可见的,使用“下去”;而“埋/种”动作的实施也只能从我们可见的地或土壤的表面向下直到被掩埋至视线以外,终点不可见,使用“下去”。

⑦放音键按下去了。磁带无声地转动起来。

⑧只要一粒种子埋下去,就会长出一棵苗来,爱情也是这样。

“吃”类词语指的是“吃、喝、吞、咽、灌、服、送”等表示把食物经过食道吃进体内的这类词语。按照对参照点的认识,“来”表靠近说话者,“去”表远离说话者,我们理所当然得出:“吃”东西应该是食物向说话者靠近直到其体内,应该用“下来”,但实际上“吃”类动词表示空间意义时只能用“下去”作补语。造成这种反常情况的原因在于,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主观化也作用其中,而视角是主观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Finegan 1995,沈家煊2001)。我们观察到,“吃”类动词所实施的动作的立足点都只能是在口腔或咽部这一显著的动作起点,而终点是不可见的身体内部,即我们的视线范围以外,由可见到不可见,此时只能用“下去”作补语。

⑨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在口中含了半天,勉强得咽下去,不想再喝。

时间维度上,“继续”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与“下去”搭配使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继续”表连下去、延长下去,终点不可知,所以只能用“下去”作补语。

⑩韵梅已放弃了挖墙的工作,因为祁老人不许她继续下去。

以上分析表明,语言的使用与人的主观识解及其人类的基本经验有很大关系。

4 “下来”、“下去”不宜互换的情况

“下来”、“下去”有时候也能互换,但是换用之后令人感觉非常别扭,这是由于句中某些成分的出现限制了对“下来”、“下去”的选择。一般而言,人们偏向于根据视角的不同构建不同的情境。

4.1 终点作为视点与“下来”

4.11终点作为标准视点

句中出现“从……”为起点的成分,宜用“下来”。Langacker认为,“从自身经验出发,我们在观察大多数事物时,更习惯于采用标准视点”(a canonical viewpoint)(Langacker 2004:123)。一般说话人都把自己的所在地默认为观察立足点,即标准视点,这时“从……”就成了远离观察立足点的起点,指向观察立足点所在的终点,符合图1中“下来”的特征。“从……”为观察立足点时,离标准视点越远越不宜互换,此时用“下去”不如用“下来”自然,因为人们在构建情景的时候,很难把自己放到比较远或不熟悉的地方观察,这样不符合人类常规认知习惯。

①阳光从羊倌的头顶照下来,刺进平儿的眼睛,世界发出一种惨白。

4.12终点作为预设视点

②他走进院门,上面正扔下来瓦片,有个人在上面喊:“你想找死。”

Croft和Cruse认为,“注意力调整的选择性是人们根据相关的目的对自身经验某部分的关注及对不相关经验的忽略”(Croft&Cruse 2004:47)。在例②中,按照自身的经验,“他走进院门”这句话一出现便使大家的注意力随着“他”集中在“他”所在的位置,于是“瓦片”用“扔下来”强调终点,符合先前人们注意力的焦点。如果此处用“扔下去”,观察视点便预设在“上面”,而“在述谓的范围中,由某个概念直接预设的域总能比间接得到预设的域获得更多的注意力分配”(Croft&Cruse 2004:50)。这样人们的注意力便需要从“他”立即转换到“上面”。显然,不用转移注意力焦点的“下来”更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4.13后续成分使得前一动作有终点或有界

当后续成分使得前一动作变得有终点或有界化以后,“下来”表示完成意义。

③“指路”过后,家人们要暂时停止啼哭,坐下来商定丧仪的程序和规格,一样一样,具体细微而无一疏漏。

例③中“商定”这个动作是紧接着“坐”之后才开始的,用“下来”体现出“坐”的动作完结。我们可以看出,在与无明显起点或终点的动词连用时,“下来”起到有界化的作用,能够把一个无界的动作有界化,这也是“下来”这个词的语义特点所赋予它的功能。

4.14起点转换为终点

“上去”与“下来”这组成对的词在形容不同的方向时能分别使用,并且有“上去”的前提下出现“下去”不太符合人的语言和认知习惯,因为“上去”已经预设了第一个动作的起点在下方,终点在上方,而第二个动作的起点正是前面动作的终点,即上方,此时动作是从“上方”回到“下方”,第一个动作的起点转换成第二个动作的终点,此处宜用“下来”,而非“下去”。

④a.一锅浓汤怎么上去的又怎么落下来。

b.东阳只扯动着脸,把眼球吊上去,又放下来,没说什么。

4.2 起点作为视点与“下去”

“下去”通常以起点作为视点,不宜与“下来”换用。

第一,起点明确且能作观察立足点,或者终点不明并远离自身时,用“下去”。特别是“(日)落”更宜与“下去”搭配使用,因为一般太阳不会落到我们头顶上,只能远远地观察,用“下去”。

⑤太阳终于落下去了,立即爽快了。

⑥“你刚才说什么,以后不来了?”我把蟑螂尸体开窗扔下去,坐回桌旁问。

在例⑥中,动作的起点非常明确,即“窗”,这也是我们观察立足点之所在,方向是明确的,即“窗”预设的“向下”;但终点不明,只知道这只“蟑螂尸体”被扔到下面,到底在哪里,看不到,也不是所关注的部分,此处仅强调动作起点,用“下去”。

但语料库中也有下面这个例子:

⑦不论是为人打工,还是伸手向人讨要,日头落下来就是一天。

此句用“下来”叙说“日落”,强调了观察立足点在地平线上,日落表明了一天的过去,即在时间上表示的是白天的结束,即终点。与例⑤相比,例⑥侧重的是客观描述,例⑦侧重主观感受。这说明主观化对句法有一种调节与消解的作用。

第二,句中出现“起来”与“下去”这一成对词。与例④提到的“上去”、“下来”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4.3 已然意义与“下来”

在空间意义上,“下来”可以看成有界化的手段,通过隐喻(Lakoff&Johnson 1980)的作用,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上,“下来”在表时间意义时可以看做是事件已然的标志。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时间维度上,以下3种情况用“下来”作补语更适宜。

第一,后续成分暗示此情况结束,另一种情况出现,即此情况已然。

⑧他这是怎么啦?人们很诧异,都静下来,望着他。

⑨她忍着眼泪苦战,训练下来只剩我们两个的时候就在我背上擂拳头出气——我们怎能不熟悉?

在例⑧中,“望着他”的动作出现在“静”以后,表明“静”的状态的达成,用“下来”更适宜;在例⑨中,“只剩”这个结果必须在“训练”结束后才能得出,用表示已然的“下来”。

第二,句中出现时间成分或数量词短语表一段已经过去的时间,暗示事件已然或结果。

⑩a.一晚上织下来,腿上的毛线渣仿佛铺了一层雪。

b.一顿饭吃下来,七八个同学得到了一致的认识:这种丈夫真是要不得!

c.难怪她几支歌唱下来,就拥有了成千上万的歌迷。

从例⑩b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维度上,“下来”可以与“吃”搭配使用,表示事件已然。

第三,句中出现其他表示已然、完结的词,如已经、终于、完全、早就等,实现语义、句法匹配。

○11 a.惠荣扶着黄全宝抬头一看,天色已经黑下来。

b.夜晚,客人们早已走了,小兴兴睡着了,金府大宅院完全安静下来了。

4.4 未然意义与“下去”

有学者认为,“下去”可以作为体标记。从本文表1的统计也可以看出,“下去”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时间意义比“下来”出现得更为频繁,占了其总语料数的49.5%,而“下来”表时间意义仅占其总语料数的27.4%,这体现了“下去”在作为时体标记的发展上比“下来”更为完善。在表示时间意义时,“下去”的出现也有一些句法和语义上的特点。

句中出现表“永久”等未然意义的词语时,如“再、接着、继续、不停、还要、永远、长久、终生、长期、还、无法遏止、日复一日、滔滔不绝”等,更宜使用“下去”。

○12 a.他已经能站,能走,能想了。没时间再病下去。

b.要是张文和他那一类人继续存在下去,我们的国家就完了。

c.假若日本人到处遇到大赤包与瑞丰,他们便会永久疯狂下去!

d.反正他大概会终生用下去。

5 “下来”、“下去”可以互换的情况

“下来”、“下去”可以互换的语义条件是弱空间性,句法上与有界性标记相联系。

5.1 语义上的弱空间性

当“下来”和“下去”的空间意义弱化,时间意义增强时,“下来”在语义上接近“下去”,表达延续的意义,故可以互换使用。

① a.苏宇的母亲起床后,沿着楼梯咚咚走下来。

b.巨大的疼痛使我弯下了腰,差一点顺着楼梯滚下去。

②a.看爸爸给他写的长篇检讨时没看几行就哭了,眼泪顺着脸颊扑簌簌流下来。

b.低下头,闭上眼,泪水无声地顺着面颊流下去。

例①表达的空间性很强,互换后意义肯定发生改变。但例②ab两句中的“下来”和“下去”就可以灵活互换使用。很明显,例②表达的空间性很弱。“脸颊”相对于“楼梯”来说,空间性弱很多,或几乎没有多少空间意义,而“楼梯”的空间性意义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去选择观察视角或观察立足点,而视角是对“下来”、“下去”选择的重要依据。在空间性弱的情况下,视角的选择也同样处于弱化之中,被人们所忽略。此时“下来”、“下去”空间意义弱化,时间意义增强,这就为它们彼此换用创造了语义和认知上的条件。

③整个的天空和海洋也随着这云霞的色彩而渐渐暗下来/下去。

④最後一缕晚霞在离开天顶,华美的晖光在一分分黯淡下去/下来。

5.2 弱空间性的句法表现

在句法上,当“下来”和“下去”和“了”、“以后”及“被”等表示完结或有界化的标记连用时,“下去”向“下来”的意义接近,表达“完结”的意义。

“了”作为助词有两种意义:用于动词后表动作的完成;用于句末,肯定事件出现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作用(吕叔湘 1999:351)。出现在动词后面、“下来”、“下去”之前的“了”表动作已经完结,此时“下来”、“下去”仅仅表示动作的延续或动作产生的结果,其空间性变弱,能互换使用。

⑤a.后来他自杀了,从教学楼上跳了下来/下去摔在挖防空洞的石灰池中,石灰烧烂了那张漂亮的脸。

b.只好让他们两个人都退了下来/下去。

c.等上了几天,小林老婆的脸又沉了下来/下去。

⑥a.她双腿一软倒了下去/下来,脑袋后仰靠在了床沿上。

b.把手揣在袖里,背弯了下去/下来,她又恢复了原态——一个老准备着鞠躬的日本老妇人。

c.因此他有些恶心,便往床上躺了下去/下来。“了”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结,在时间意义上也是如此,表示已经到达了一个最终状态,此时的“下来”、“下去”仅体现一种延续性,“下来”、“下去”的作用没有很大区别,能互换使用。

⑦高原蓦然暗淡了下来/下去,仿佛黄昏来临的景色迅速出现。

⑧我感到她的哭声轻了下去 /下来,她开始用我的手擦她的眼泪。

“以后”主要表示“比现在或某一时间晚的时间”(吕叔湘1999:614),此处可以看做一种“有界化”的手段,即状态完结之后,这与“了”的作用很类似。此时“下去”与“以后”连用,就从无界的状态变为有界,便与“下来”功能一致,能与其换用,此时不管是“下来”还是“下去”,体现的都仅仅是一种延续性。

⑨a.大家镇定下来/下去以后才知道是有人在闹着玩。

b.把人群逐渐安定好,静下来/下去以后,老人拿一把胡琴,拉起小曲儿来。

⑩a.这事凉下去 /下来以后,我对石大爷的态度,由为他担心渐渐变为了嫌他糊涂。

b.最初的震惊与愤慨平息下去 /下来以后,章华勋也不再生他的前任厂长的气了。

“被”字古义是“遭受”、“蒙受”,基本上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王力1980:432)。但随着“被”字语法化的进程,其表义范围扩大,“被”字句用来表示一个对象受到某种动作行为的影响,更关注主体遭受的动作或行为,而“下来/下去”仅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或结果,对主语遭受的动作或行为进行补充说明,此时立足点或参照点被背景化,不是那么引人关注,故“被”字句中“下来”、“下去”往往更容易互换。

○11那外面的大肥叶子都被剥下来/下去,洗净,另捆成一把一把的运走,当作“猪菜”卖。

○12 无论怎么说吧,天赐身上的捆仙绳被解除下去/下来,而换上了连脚裤。

例11○中的“大肥叶子”及例12○中的“捆仙绳”分别受到了“剥”和“解除”的行为作用,而“下来”、“下去”仅是对它们遭受此种行为进行补充性说明,即表示向下的方向性,互换使用并不会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差异。

6 结束语

“下来”、“下去”这一对形式、意义都很相似的趋向动词在作补语时,其是否能进行互换使用与它们自身语义的细微差别相关,但也与跟它们共现的成分的语义或句法特征有关,这些句法语义特征制约了“下来”、“下去”的出现,制约了它们的互换使用。

本文对“下来”、“下去”的研究反映出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与其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在使用语言时必须参照一般的认知规律。人们以不同的视角、突显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某一情景,形成不同的意象,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式。相同的场景用不同的句子描述,由于说话者感知情境的方式等的不同,便形成了一定的句法语义限制,使“下来”、“下去”这对看似相同的词语不能灵活地互换使用。

可见,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支持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它基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语言的运用与人们感知周围的事物和情景密不可分。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沈家煊.再谈“有界”与“无界”[A].语言学论丛(三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王 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Croft,W.& D.A.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A].In D.Stein & S.Wright(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猜你喜欢
空间性补语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借助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有效突破英语的“时间性”难点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论存在与非存在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