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公平敏感性对公平感的影响

2013-06-08 07:3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被试敏感性公平

杨 雪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

1 问题的提出

公平敏感性是基于对 A dams公平理论的批评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人们在公平问题上的个体差异性。Adams(1965)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是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结果。[1]人们判断分配公平与否不仅仅是看收入的绝对值,更重要的是看收入的相对值的大小,即与参照着的比较。如果相等,则感觉到公平;如果不相等则感觉不公平,并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消除不公平感。Huseman(1987)针对公平理论中缺乏对个体差异性的考察,指出人们对公平的偏好是稳定且因人而异的,进而提出了公平敏感性(equity sensitivity)的概念。[2]1987年他们又提出了公平敏感度的构想,认为人们对公平的感受性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且按照对公平的敏感程度(感受性的高低)把人分为3种类型:大公无私型、公平型和自私自利型。King(1993)对公平敏感性进行了验证,并重新对大公无私型和自私自利型个体偏好的概念进行了修正,认为大公无私型不是偏好于不利的结果,而是对不利结果的容忍度(tolerance)更高;自私自利型不是偏好于有利的结果,而是对有利的结果容忍度更高。[3]本研究就是采用了修正后的奉献型、公平型、索取型的分类概念。近20年间,公平敏感性在组织公平中的研究非常广泛,对于公平敏感性的测量采用的是公平敏感性量表(Equity Sensitivity Instrument,ESI)[4]。公平敏感性的跨文化研究也很丰富,而在这方面,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公平敏感性研究还相当缺乏。

此外,由于分配公平理论强调评价过程中社会比较信息的重要性,人们公平感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和参照对象的对比。所以,本文想结合公平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和在社会信息比较透明的情况下,探讨大学生在不同的分配公平条件下多于(6000元)∕相等(4000元)∕少于(2000元)的结果公平感和结果满意度的反应情况。根据以上研究目的假设:

假设1:在知道他人结果(无论是多于、相等还是少于他人)的情况下,奉献型的人结果公平感和满意度都是最高的,公平型的人次之,索取型的人最低。

假设2a:得到与他人相同结果的被试比得到多于或少于他人结果的被试公平感更高;而得到多于他人结果的被试比得到少于他人结果的被试公平感更高。

假设2b:得到与他人相同结果的被试比得到多于或少于他人结果的被试满意度更高;而得到多于他人结果的被试比得到少于他人结果的被试满意度更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抽取某高校274名学生,其中女生192人、男生82人;平均年龄21岁。

2.2 设计

实验采取3(公平敏感性:奉献型∕公平型∕索取型)×3(分配公平:多于∕相等∕少于)被试间设计。被试根据公平敏感性量表的测量结果分配到不同的处理中。

2.3 工具

2.3.1 公平敏感性量表(Equity Sensitivity Instrument,ESI)

ESI包含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描述一种工作情境,对于每个描述的工作情境有两个反应项,一个反映奉献,另一个反映索取,每个项目有10分,采用强制分布法(force distribution),要求被试将这10分分配给这两个反应项,可以给0分或10分,也可以各给5分。样题如下:不管我在哪个组织中工作,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A我从组织得到了什么;B我给了组织什么。近20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King等人(1994)[6]的ESI具有很高的效度,信度则在0.8左右。虽然后来的研究者开发出了其他测量公平敏感性的测量工具,但是都没有ESI理想。所以本研究采用ESI测量公平敏感性。

2.3.2 情境模拟材料

现在你是XX公司的员工,为了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公司领导决定拿出部分利润作为奖金,分发给你和其他另外2名员工,共计1万2千元。其中,你分得了4000元。然后进行分配公平操作:在他人分配结果多于、相等、少于被试的情况下,让被试阅读下面的句子:偶然机会你得知你的另一名同事得到了6000元∕4000元∕2000元。

2.4 程序

首先要求被试完成测量公平敏感性的量表(ESI);然后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在被试阅读完情境模拟后,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回答有关问题。公平感由要求被试回答自己得到4000元奖金的公平感程度进行评价(1=非常不公平;7=非常公平)。满意度由要求被试回答自己得到4000元奖金感到的满意感程度进行评价(1=非常不满意;7=非常满意)。

3 研究结果

3.1 我国大学生公平敏感性总体呈正态分布,M大学生=23.60,均低于Wheeler(2002)收集的美国和中国台湾的样本,考察的美国被试M美国=24.65,M台湾=26.13,[6]因为ESI在不同时期测量结果会有一定的变化,所以ESI的测量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但是我们通过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比会发现有明显的差别,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3.2 结果判断的均值(见表1)

表1 公平敏感性和分配公平的结果判断的均值

首先我们进行了结果公平感和结果满意度的3×3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分析结果表明:

在公平感上,分配公平主效应显著,F(4,530)=26.733,p<0.01);公平敏感性主效应不显著,F(4,530)=1.755,p>0.05;分配公平与公平敏感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8,530)=0.15,p>0.05)。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公平感上,除了分配多于和分配少于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之外,分配相等和分配多于、分配相等和分配少于他人之间的差异都显著(p<0.05);公平型和索取型被试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奉献型与公平型、奉献型与索取型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p>0.05)。这部分证明了假设1和假设2a,说明公平型被试比索取型被试有更高的公平感;得到与他人相同的结果时,被试感到最公平,而得到多于或少于他人则差别不明显,原因在讨论中会进一步分析。

在满意度上,分配公平主效应显著,F(4,530)=18.642,p<0.01;公平敏感性主效应显著,F(4,530)=4.574,p<0.05;分配公平与公平敏感性交互作用不显著,F(8,530)=0.453,p>0.05。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满意度上,三种分配公平水平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分配与他人相等在0.01水平上显著,分配多于和少于他人在0.05水平上显著;奉献型与公平型被试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奉献型与索取型和公平型与索取型被试之间差异都显著(p<0.05)。这说明假设1部分成立,奉献型和公平型被试在知道他人分配结果的情况下满意度都比索取型被试高;假设2b成立,即得到与他人相同结果的被试比得到多于或少于他人结果的被试满意度更高;而得到多于他人结果的被试比得到少于他人结果的被试满意度更高。

4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公平敏感性水平相对较低,且无论是在得到的多于、相等、还是少于他人的情况下,奉献型和公平型个体在公平感和满意度上反应都比索取型个体高,公平敏感性反映的是在公平问题上的个体差异,本研究测得的公平敏感性平均得分均低于Wheeler(2002)[6]测得的结果。这部分说明我国大学生公平敏感性水平低于台湾和美国的被试;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两项研究之间的时间跨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等等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我国大学生的公平敏感性水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大学生有更高的索取型倾向的社会背景。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考虑文化差异而建立不同文化分类标准常模;对中国人公平敏感的个人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还发现,得到与他人相同结果的个体在结果公平感和结果满意度上都是最高的,而其中,得到的多于他人的个体比得到少于他人的个体感到更为满意。这与卢光莉等(2010)的研究结果[7]有不同的地方,分析原因可能是情境模拟材料的不同导致的,本研究设计的故事给被试一些明显的信息,即当被试得知他人分得6000元比自己多时可能会进一步认识到,第三个人只分得了2000元;同样,当得知他人分得2000元时,也有可能意识到第三个人分得了6000元。这就是我们在试验中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即当被试得知他人分得6000元或2000元时,索取型的人公平感和满意度都显著低于奉献型和公平型被试。当知道他人结果后,与他人得到相等的结果的被试无论是在公平感还是在满意度上都要高于得到多于或少于的被试,而其中得到多于他人的被试满意度又要高于得到少于他人的被试。而公平感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公平感是一种相对在稳定的时期形成的情感体验,而满意度则更多地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变化明显。

[1]Adas,J.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L.Berkowitz(Ed.)[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65,2:267-299.

[2]Huseman R C,Hatfield J D,Miles E W.A new perspective on equity theory:the equity sensitivity construc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2:222-234.

[3]KingW C,Mile EW,Day D D.A test and refinement o f the equity sensitivity construc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14:301-317.

[4]King W C,Mile E W,Day D D.A test and refinement of the equity sensitivity construc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14:301-317.

[5]King W C,Miles EW.The measurement of equity sensitivity[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 ogy,1994,67(2):133-143.

[6]Wheeler K G.Cultural values in relation to equity sensitivity within and across cultures[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2,17(7):612-627.

[7]卢光莉,陈超然.过程公平效应与结果公平效应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66-968.

猜你喜欢
被试敏感性公平
公平对抗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研究
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公平比较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