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300多年的风雨霜雪过去,泸定桥经历战火、地震、雷击等各种劫难,但依然悬空,沟通两岸,其桥身坚如磐石,其铁环光可鉴人。修建此桥,即使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也非易事。细观此桥,无论规模、气势、工艺,都堪称大气一流,绝不简单也不平凡。正是此桥,保障了300年来汉、藏同胞的频繁交流,保障了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宁与统一。
泸定桥由于毛泽东的长征名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而广为人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夺取的事关生死存亡的重要通道,1961年,泸定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人乘车由雅安出发,沿川藏公路盘旋多圈,才能攀登上海拔近3000米的二郎山隧道。穿越山岭,眼前豁然开朗,正好在下山公路转弯处设了一处观景台,让来往旅客饱览雪山激流的壮美,只见无数的山峦如大海波涛般铺展开去,眼前的河谷深切千米,一道宛如白色飘带的河流深沉谷底,望之炫目,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大渡河。而河谷的对面远方是绵延的山岭白雪皑皑,在日光下闪耀,那便是比二郎山还要高出千米的折多雪山,大渡河便是这两道雪山之间冰雪消融汇纳百川,形成的一道激流了。无怪水量如此充沛,水流如此汹涌。车下到半山腰便能听到大渡河如雷的吼声,愈近愈响,待到谷底,只见一河绿汪汪的大水泛着浪花白沫,从两山夹峙的峡谷咆哮涌出,奔腾而来,吼声如雷,惊涛裂岸,那横跨河面的巍然铁索大桥也直逼眼目了。
伫立河边,细观山形水势,真正感到这是一处咽喉要道,非控此桥不足以连通两岸,汉藏交流也就无从谈起。早在西汉,中央政府就在泸定设县,西控康藏,东接巴蜀。建桥之前,常用木船渡河,水大浪急、事故频发,还曾用铁索链接两岸,人马悬溜索而过,慢且费事。历代都有建桥之议,均因地形险恶、工程浩大而作罢。直到清康熙年间,西康叛乱,驻在康定的宣抚使被围困,因大渡河阻隔驰援不及被杀。此次叛乱平息后,清廷痛定思痛,决心建桥,毕竟正处在王朝盛世,国力强盛。此桥于1705年开工,仅用一年便大功告成。鉴于水大浪急,无法安桩,桥工利用河面狭窄,锻造铁索悬桥。大桥两端各建20米高的桥台以固定铁柱,用13根铁索链连接两端,其中9根为底链,铺设木板,其余4根分设两边做扶手。整个铁链由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达40余吨。据说当年为把每根长达百米的铁链钩连起来,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还颇费周折,后来想出的办法是,选用藤编的链条沟通跨越河面,再把环环相扣的铁链用滑动竹节筒用藤链拉过去,简单实用,充分显示古人的智慧。
此桥建成,康藏与内地天堑顿通。上报朝廷,康熙帝十分高兴,御笔亲题“泸定桥”高悬桥首,并立巨碑一通《御制泸定桥碑记》,详载建桥起因、过程及大桥维修等,至今匾碑俱存,见证了300年前的壮举。
(摘自西安出版社《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 作者:王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