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德旗
巧设问题情境 激活数学教学
■ 吴德旗
数学问题情境是沟通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数学的价值。在问题情境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产生学习兴趣的原因是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是问题,培养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是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怎样才能巧设数学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这方面的一点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沙夫萨马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既然如此,教师就不仅要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创设有效的数学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感受到现有知识难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理念。如七年级学生刚学到方程这个新的内容时,感到抽象难学。为了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在方程的教学中,我先列举一个引题:“鸡兔同笼,有头36个,脚100只,问有鸡兔各多少?”这个引题别致风趣,学生顿时兴趣勃发,急切地表露出对答案的渴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把本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我们教师和学生也应有这样的深切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能真正地属于自己。操作实验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情感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体现知识的无穷魅力。在教学八年级上册12.1轴对称时,学生对抽象的轴对称图形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花边、五角星等对称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教师可以让跃跃欲试的学生自己尝试着剪一剪,尽量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几何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节的新课导入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刚才上课之前我遇到了一位以前的朋友,他说他的家乡有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离A村较近的C处,B村人希望建在离B村较近的D处,同学们请你们建议一下,小学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才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
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同样,在学习圆中“过三点的圆”一节时,教师拿着一块残缺不全的圆镜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开始都很纳闷,当听到教师说:同学们,我把别人的镜子打破了,谁能帮我想办法“破镜重圆”呢?这时,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但没有人能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方案。此时,教师就抓住机会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过三点的圆这一节,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新课导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样教学氛围中提出的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会大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的、富于思考的实用型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教师可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的行驶状态,并分别配上各种颠跛沉重的声音和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生直观地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这时,教师再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就制造了圆形轮子。可见,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可初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还源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数学并非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地发展。生动的数学活动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而活泼的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好途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好的实际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很熟悉,数学知识离自己很近,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武汉市蔡甸区柏林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