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明 (山东省东阿县畜牧局 252200)
文献综述
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研究进展
黄 明 (山东省东阿县畜牧局 252200)
猫传染性鼻气管炎(Fel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是由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FHV-1)引起的一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症状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角膜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和流产为特征,但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主要感染猫科动物,发病率很高,可达100%,但病死率在不同年龄的猫上差异很大,成年猫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幼仔猫的死亡率可达50%。该病首先从美国发现,并从中分离到病毒[1]。随后在欧、美等一些国家均相继报道。我国已多次发现可疑病例,但还没有对其进行诊断和检测的报道。
猫疱疹病毒1型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成员[2],为双股DNA病毒,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形态特征。1958年由Crandell and Maurer首次从美国患呼吸道疾病的仔猫体中分离与鉴定[1]。
1.1 形态结构 位于细胞核内的FHV-1病毒粒子平均直径约148nm,位于细胞浆内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128~168nm,细胞外游离病毒的直径约164nm,含162个壳粒。病毒粒子主要由核心、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核心直径介于30~70nm之间,由双股DNA与蛋自质缠绕而成,观察超薄切片标本时,核心常为均匀一致的圆形电子致密区,但有时也能看到花纹样结构。病毒衣壳为立体对称的正二十面体,外观呈六角形。外层衣壳的形态结构是疱疹病毒科的重要特征,它由162个互相连接呈放射状排列且有中空轴孔的壳粒构成。壳粒的大小约为12.5×9.5nm.主要成分为多肽[2]。衣壳周围有一基质层,通常被皮层(tegument)包绕,皮层外面由双层病毒膜包裹,病毒膜表面附有纤突,病毒膜与纤突统称为囊膜[3]。
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看到各种形状核心的未成熟病毒粒子,直径约95nm,该病毒粒子在细胞核内形成核内包涵体,此种包涵体由电子散射力较强的物质所构成的病毒基质和未成熟病毒粒子组成,有时可看到未成熟粒子似乎以包涵体的基质为基地,形成半月状或马蹄形结构。在宿主细胞核的空泡中还看到成熟粒子及向空泡内突出的“芽”结构,此种成熟粒子属于小囊膜病毒粒子,直径约135nm。在宿主细胞浆的空泡中看到大囊膜病毒粒子及由多个核衣壳构成的包涵物,同时在该胞浆空泡膜上能看到病毒“芽”结构。在细胞间隙看到大囊膜粒子及空心粒子,直径约为185nm[3]。
1.2 基因结构 1991年Grail等对猫疱疹病毒I型B927毒种进行了限制性酶切图谱的分析,发现其基因组大小约为126 kbp,由一99kbp的长独特区(UL)和一27kbp的短片段组成,其中短片段由长7~8.5kbp的反向重复序列夹心8~9kbp的短独特序列(US)组成[4]。US区包含gG、gD、gI和 gE等基因[5]。FHV-1的基因结构模式图[1]如下:
1.3 培养 本病毒对猫红细胞有凝集和吸附特性。FHV-1能在猫胚的肾、肺以及睾丸细胞培养物内良好增殖和传代。病毒增殖迅速,细胞致病性强,接种12h就开始出现CPE,24hCPE达50%,CPE呈分散性病灶,细胞圆缩,胞浆呈线状,合胞体形成。36h达高峰,病变细胞培养物往往葡萄串状,48h细胞全部脱落[3]。感染细胞因融合而产生多核巨细胞,核内有大量椭圆形嗜酸性包涵体、正常传代时,一般在接种后2~4d可达收获程度。猫鼻气管炎病毒在琼脂覆盖层下能形成蚀斑。其他异种动物细胞能较好增值病毒的只有兔肾细胞一种,不感染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对人、猴和牛源细胞发生顿挫型感染,并形成包涵体,但难以传代。
1.4 血清型和变异 最早的研究发现这些毒株的特性相同,都属于一个血清型。交叉中和试验证明本病毒与猫细小病毒、牛鼻气管炎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猫杯状病毒以及单纯摘疹病毒等都不呈现交叉反应[2]。但随后的研究发现了FHV-1存在一些新的基因型。1992年Horimoto等进行了9个毒株的同源性分析,发现致弱的F2疫苗株缺乏一种分子量为36kDa的蛋白质,并且MluI限制性酶的切割模式和野毒株有明显的不同[6]。1995年Maeda等发现所有的分离株可以通过M1uI消化的方法分为3个血清型:C7301,F2和C7805型[7,8]。2005年Hamano等报道SalI酶切可以作为FHV-1的基因标志进行FHV-1野毒分离株的鉴别[9]。1998年Fujita等发现FHV-1不同毒株之间可以发生体外基因重组,重组频率从10.1%到21.5%不等[10]。
1.5 抵抗力 FHV-1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弱,离开宿主后只能存活数天。对酸和脂溶剂敏感,在-60℃下只能活存3个月,在56℃下经4~5min灭活。
(1)猫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其它的猫科动物也可以感染,曾有幼龄印度豹感染引起皮肤溃疡的报道[11]。但也有从犬中分离到猫疱疹病毒I型的报道[12]。本病成年和幼体猫均易发生,特别是幼仔感染后,严重的会引起死亡。仔猫通常在4~6周龄,因其母源抗体水平下降易感。(2)病猫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在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以及舌、结膜等的上皮细胞内增殖并经鼻、眼、咽等的分泌物排出。急性感染猫由其唾液和泪液大量散毒可达数周:持续带毒猫无明显症状,呈应激性间歇性小量散毒;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自然康复或人工接种耐过猫,能长期带毒和排毒,成为危险的传染源。本病很可能象很多疱疹病毒那样,具有潜伏感染的性质。孕猫感染后可能发生垂直感染并致死胎儿。(3)猫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含病毒的飞沫而传播,呈现高度的接触传染性。FHV-1通过易感猫的口、鼻直接接触传播。怀孕猫感染可将FHV-1传染给胎儿。发情期可因交配感染。(4)FHV-1全世界皆有流行。群居时,猫感染FHV-1后普遍发病较重,这与管理不善、FHV-1带毒猫的存在有直接关系。因此,合理的管理、消毒和对病猫的适当隔离都能很好地预防FHV-1的感染与传播。
(1)本病潜伏期很短,约2~5d,取决于猫的年龄、免疫状况以及品种和可能的其他末知因素。FHV-1在略低于正常体温时复制增殖最快[13]。猫感染本病后,病毒能在病猫的鼻腔、咽喉、气管、结膜和舌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并随其分泌物排到体外。因此,FHV-1感染多局限于眼、口、上呼吸道等浅表组织。(2)本病传播迅速,常突然发病,病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猫或者呈亚临床表现,体温正常或仅有轻微发热而无任何其他症状;或者明显发病。仔猫较成年猫症状严重。断乳仔猫或易感成年猫感染FHV-1后均表现出典型症状,病猫体温升高,达40℃左右,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呈明显的上部呼吸道感染症。不时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流眼泪,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和厌食等。同时出现鼻卡他性炎症和结膜炎,继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液和眼泪初期透明,病势严重后即变为粘液脓性。由于分泌物刺激,眼、鼻周围的被毛常脱落。舌及硬腭出现溃疡的猫,因口腔剧痛,可致过度流涎。由于感染猫免疫能力不同,病程长短不一,一般在数周内得以控制和恢复。患病仔猫约半数死亡,如合并细菌感染,死亡率更高。临床症状经一周后逐渐缓和并痊愈。部分患猫可转为慢性,出现咳嗽、鼻窦炎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极少有下呼吸道或肺感染的报道,即使发生也是继发细菌感染的结果。(3)疱疹性角膜炎为FHV-1感染的示病性症状。典型损害是出现普遍严重的树枝状溃疡。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致溃疡加深,甚至角膜穿孔。溃疡修复过程中,结缔组织形成,甚至可导致角膜和结膜粘连。感染进一步扩散,导致全眼球炎,造成永久性失明。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时,可致角膜剥离[13]。(4)急性感染FHV-1临床治愈的猫大部分转为慢性带毒者,再次感染FHV-1时,表现为间歇性角膜结膜炎或轻微鼻炎。慢性带毒者一般不表现症状,难于鉴别,在应激或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时发生间歇排毒。个别病猫可发生病毒血症,导致全身组织感染。生殖系统感染FHV-1时,可致阴道炎和子宫颈炎,并发生短期不孕。孕猫感染FHV-1时,缺乏典型的上呼吸道症状,但可能造成死胎或流产,即使顺利生产,幼仔多伴有嗜睡,呼吸道症状,体格衰弱,极易死亡。
病变主要在呼吸道。初期,算腔和鼻甲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溃疡甚至扭曲变形。喉头和气管也呈现类似变化。数日后在鼻腔和鼻甲骨黏膜出现坏死灶甚至溶骨性病变。扁桃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散在不等数量的出血点。慢除病例可见鼻窦炎[13]。感染后2~5d,典型核内包涵体即出现于呼吸道黏膜细胞,其中以鼻中隔,鼻甲骨和扁桃体黏膜细胞中的包涵体最多。
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可由杯状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多种病原引起,因此,单凭上呼吸道症状很难对FHV-1感染确诊。但角膜炎和角膜溃疡具有一定的示病特征。
5.1 病原学诊断 病毒分离分离病毒是最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病毒能在病猫鼻咽部黏膜和结膜持续存在30d以上,是采取检样最理想的部位。出现临床症状9d后,在肝、肺、脾、肾等实质脏器内也能检出病毒。最容易分离病毒的检样是鼻咽部和结膜拭子,将其置入含高浓度抗菌素的营养液内经挤压后取出,将混悬液于4℃感作2一4h后,接种猫胎肾原代或继代细饱培养物,37℃吸附2h.更换新维持液后后置于37 C培养,逐日观察有无细胞病变出现直至一周。无细胞病变时,应连续传代二代用已知的猫鼻气管炎病毒免疫血清,对新分离病毒作中和试验,即可达到鉴定病毒的日的。有报道激素处理可以提高病毒的检出率[14]。
5.2 血清学诊断 对结膜、鼻黏膜刮片或活检组织片进行组织学或免疫荧光检测,可发现典型的核内疱疹病毒包涵体确诊。应用中和试验检测病猫急性期和恢复后双份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具有回顾性诊断意义,多数病猫在感染后3周抗休效价最高,随后迅速下降。
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应用PCR检测急性和慢性FHV-1感染,也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1)FHV-1的预防除了合理的管理、消毒和对病猫的适当隔离等预防措施外,对易感猫进行免疫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FHV-1疫苗不能完全阻止病毒感染,但可以防止疾病发生,减少病毒排出[15]。现阶段所使用的疫苗主要包括活疫苗和灭活苗两类。灭活疫苗需同时使用佐剂。仔猫一般在断乳期接种,免疫2次,间隔3~4周。免疫效果一般可维持4~5年。但对群居猫或受FHV-1感染威胁的猫,再次免疫间隔需要适当缩短。(2)国内外已有弱毒疫苗供应,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猫杯状病毒结合成二联苗,或与猫泛自细胞减少症病毒、猫肺炎衣原体结合成多联苗使用。一般进行肌肉注射,幼猫注射两次,间隔3周,成猫每年注射1次。(3)本病的治疗常采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性感染,并配合对症治疗。对患猫眼、鼻的周围应经常擦拭,避免分泌物刺激。对眼分泌物较多的猫,可使用氯霉素、氧四环素或氯四环素眼膏,但应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局部喷雾可软化分泌物,避免结痂,便于清除。鼻部黏膜严重充血时,可短期使用收敛药物,以改善通气。(4)当出现疱疹性角膜炎时,需使用抗疱疹的药物如疱疹净等,4~6次/d。口服重组人α-干扰素或猫干扰素可作为辅助的抗病毒治疗措施。(5)继发的慢性鼻窦炎治疗比较困难,但在抗生素治疗后会有所缓解,停药后极易复发。症状严重时,可结合使用抗生素和收敛药物,减少充血,缓解症状。大多数猫,慢性鼻窦炎一旦发生,将伴其一生,完全恢复,几近无望。(6)对不能饮食的猫,需及时静脉补液,以维持水代谢平衡,并使眼、鼻分泌物不致过于粘稠。应给病猫提供可口松软的食物。厌食3d以上的病猫,应强迫进食,给予营养支持。
[1] Maeda K, Horimoto T, Mikami T.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 glycoproteins[J]. J Vet Med Sci. 1998, 60(8): 881-888.
[2] 殷震, 刘景华. 动物病毒学(第2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3] 李六金, 李成, 姜焕宏等. 猫鼻气管炎病毒、杯状病毒、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分离及其形态学观察[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1(05): 341-345.
[4] Grail A, Harbour D A, Chia W.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mapping of the genome of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J]. Arch Virol. 1991, 116(1-4): 209-220.
[5] Spatz S J, Rota P A, Maes R K. Identification of the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 (FHV-1) genes encoding glycoproteins G发 D, I and E: expression of FHV-1 glycoprotein D in vaccinia and raccoon poxviruses[J]. J Gen Virol. 1994, 75(Pt 6): 1235-1244.
[6] Horimoto T, Limcumpao J A, Xuan X, et al. Heterogeneity of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 strains[J]. Arch Virol. 1992, 126(1-4): 283-292.
[7] Maeda K, Kawaguchi Y, Ono M, et al. Comparisons among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 isolates by immunoblot analysis[J]. J Vet Med Sci. 1995, 57(1): 147-150.
[8] Maeda K, Kawaguchi Y, Ono M, et al.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alysis of field isolates of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 and identification of heterogeneous regions[J]. J Clin Microbiol. 1995, 33(1): 217-221.
[9] Hamano M, Maeda K, Kai K, et al. A novel genetic marker to differentiate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 field isolates [J]. Vet Microbiol. 2005, 106(3-4): 195-200.
[10] Fujita K, Maeda K, Yokoyama N, et al. In vitro recombination of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J]. Arch Virol. 1998, 143(1): 25-34.
[11] Junge R E, Miller R E, Boever W J, et al. Persistent cutaneous ulcers associated with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 infection in a cheetah[J]. J Am Vet Med Assoc. 1991, 198(6): 1057-1058.
[12] Kramer J W, Evermann J F, Leathers C W, et al.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two dogs with a canine isolate of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J]. Vet Pathol. 1991, 28(4): 338-340.
[13] 侯加法. 小动物疾病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4] Hickman M A, Reubel G H, Hoffman D E, et al. An epizootic of feline herpesvirus, type 1 in a large specific pathogen-free cat colony and attempts to eradicate the infection by identification and culling of carriers[J]. Lab Anim. 1994, 28(4): 320-329.
[15] Gaskell R, Dawson S, Radford A, et al. Feline herpesvirus[J]. Vet Res. 2007, 38(2): 337-354.
S858.28
B
1007-1733(2013)09-0080-03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