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2004~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2013-06-05 23:40孙晓华郭玉娇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检验

孙晓华,郭玉娇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 言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按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应该呈现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态势。然而,综观中国近30年的城市化进程,尽管城市化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工业化。相对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制约着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事实上,城市化进程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以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城市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及战略调整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867年,Serda在《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之后国外学者开始尝试对这一伴随工业化出现的人口迁移潮现象作出解释。早期,美国地理学家Northam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S型曲线[1]。发现该规律后,学者们开始研究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并开始探索不同因素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Yiu-Kwan Fan的研究证明了工业增长缓慢、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收入不断恶化、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特征[2]。Paul Bairoch和Gary Goertz发现在城市化总体水平较低的19世纪,农业生产率和工业化作为最主要的因素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城市化发展[3]。Kevin Honglin Zhang等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商直接投资也对城市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5]。Min Zhao、Ying Zhang等通过实证分析分别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角度得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结论,且两者互相促进,构成良性循环[6][7]。

国内学者的研究倾向于把城市化当作背景,探讨一些经济因素的变化过程。关于城市化本身的研究则分为两方面:一是探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关系[8][9][10];二是考察城市化地区间差异的特征及成因[11]。涉及到城市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则主要以苏雪串和师应来为代表[12][13],认为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因素。

综合目前关于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的文献来看,其研究方法多数基于回归分析,对全国数据样本或者个别省份数据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因所选指标和样本空间的不同,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由于我国各地区历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因此本文以全国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能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更加全面地分析城市化影响因素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模型构建

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三方面考察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参考张鹏等的研究结论[14],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UR表示城市化水平,解释变量ED为经济发展水平,衡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IS为产业结构,可用三大产业间就业比重衡量,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业化水平;SD为社会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内人民生活水平。

2.变量选择

(1)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显著特征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本文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带来收入水平提高,使得需求结构向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品转变,需求结构的变化引起生产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第二,经济增长能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大量资金,提供城市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具体地,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I)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两个指标预期都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

(3)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属于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对城市化的关键作用,故将产业结构作为影响因素单独列出。一般地,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其主要内容是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根本特征是生产的集中性、连续性和产品的商品性,要求经济过程在空间上聚集。工业化的这种聚集要求使得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高度组合,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推进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开展,服务业表现出更为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为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支撑。本文利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EM2)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EM3)来衡量产业结构状况,并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OV2)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OV3)作为替代变量以保证稳健性,且这4个指标预期都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

(4)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的内涵比较宽泛,具体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系列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中,本文选择与城市化关系更为密切的恩格尔系数(EC)和固定资产投资(FAI)。其中,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该指标预计与城市化呈负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该指标预计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

通过变量选择,可以将模型(1)具体化为计量经济模型。本文用不同指标衡量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应地建立4个模型以分别考察变量的解释程度,并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3.数据来源

本文拟以全国各省份为单位考察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于2005~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国内统计数据方面的限制,选择统计资料较为完整的25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见表1),我国城市化率的均值为45.6%,与发达国家的均值70.9%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47.9%和38.9%,服务业占GDP的份额偏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恩格尔系数为37.8%,恩格尔系数近年来的持续下降趋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表1 变量衡量标准、符号及其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为避免虚假回归或者伪回归,回归前首先要分析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以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通常的两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即相同根单位根检验LLC(Levin-Lin-Chu)和不同根单位根检验Fisher-ADF。如果两种检验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不平稳原假设,则说明此面板序列是平稳的,反之则不平稳。由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可知,变量UR、EM2、OV2、EM3、OV3、FAI和EC 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均为一阶单整,序列GDP、DI和FAI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二阶单整,可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Kao协整检验的方法对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经检验4个模型均在10%的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这样,可以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是较为精确的。

在选择面板数据模型时,首先利用F检验判断是选择混合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再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由F检验可知,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混合效应的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因此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4个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FAI)对模型一和模型三没有起到解释作用,而去掉该变量后的模型二和模型四结果更为显著,因此选择恩格尔系数(EC)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由拟合结果可知,模型二和模型四调整后的R2值分别为0.9926和0.9939,方程整体拟合度较好,F值分别为594.6125和717.5210,方程显著性较高,DW 值分别为1.3969和1.6053,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各参数估计结果的具体分析如下: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在模型二中人均GDP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其对城市化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人均GDP标志着一段时期内地区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和繁荣程度,人均GDP越高,对周边非城镇人口的吸引力越强。根据模型四的估计结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非城镇人口越倾向于流入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

在产业结构方面,模型二中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城市化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正如理论预期那样,工业化通过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吸收农村劳动力等方式对城市化起到重要影响,而服务业则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比较而言,工业(系数为0.4127)比服务业(系数为0.3402)的带动作用稍强,说明我国多数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建设的中后期,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模型四中利用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作为替代变量得到的检验结果与模型二完全吻合,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

在社会发展水平中,恩格尔系数与城市化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0.1668和-0.1630),与理论预期相符。恩格尔系数每下降1%,城市化率上升0.1668%(模型二)和0.1630%(模型四),说明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越高,由此产生的城乡差距越能够吸引人口向城镇聚集。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并不显著,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虽然能够驱动地区经济增长,却无法起到促进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而创造有效需求的作用,也说明单纯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现代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共同选择。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国际标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化主要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而我国工业化仅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短期影响因素,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13]。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三个方面考察了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并以我国2004~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化的基本要素,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市化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说明良好的地区经济状况和生产力水平能够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第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表征产业结构的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的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第二、三产业的系数对比可以发现,工业化具有更强的带动作用;第三,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与城市化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证明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向该地区聚集,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的影响不显著,没有起到提高城市化水平进而创造有效需求的效果。

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为:经济高速增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因素,应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总需求[14]。通过需求结构的变化带动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理顺劳动力转移途径,才能进一步发挥第二、第三产业强大的劳动吸纳能力,为城市化发展提供长足动力;建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是消除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手段,尽管工业化对我国城市化的驱动作用仍然十分明显,但应注意协调轻重工业间的比例,不能盲目发展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要在重工业发达的地区适当发展轻工业,调整资本的有机构成;服务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在目前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扶持消费性服务业,通过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并且要努力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消除部分行业内存在的无序竞争,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确保第三产业稳定快速发展,这些都是解决城市化滞后、促进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1]NORTHAM R M.Urban Geography[M].NewYork:John Wiley&Sons,1979.80.

[2]FAN Y K.The dynamics of structural change:a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78,8(3):249-270.

[3]BAIROCH P,GOERTZ G.Factors of urbanis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eveloped countries:a descriptive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J].Urban Study,1986,23(4):285-305.

[4]ZHANG K H.What explains China’s rising urbanisation in the reform era[J].Urban Study,2002,39(12):2301-2315.

[5]ZHANG K H,SONG S F.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386-400.

[6]ZHAO M,ZHANG Y.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a revisit of Chenery-Syrquin’s patterns of development[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9,43(4):907-924.

[7]CHEN A,COULSON N E.Determinants of urban migration: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J].Urban Stud,2002,39(12):2189-2197.

[8]孙文凯.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兼评中国特色[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4):33-40.

[9]许秀川,王钊.城市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9(12):65-71.

[10]朱农.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66-172.

[11]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6):530-535.

[12]苏雪串.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57-60.

[13]师应来.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0):90-92.

[14]张鹏,梁辉.城乡金融资源非均衡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17-21.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检验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