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运动员的“软适应”训练

2013-06-05 15:31姒刚彦苏宁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预判适应性专项

姒刚彦,苏宁

(1.香港体育学院运动心理与监测中心,香港999077;2.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精英运动员的“软适应”训练

姒刚彦1,2,苏宁1

(1.香港体育学院运动心理与监测中心,香港999077;2.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软适应”作为一种面对压力、逆境、挫折时的心态平衡能力,对于精英运动员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对于精英运动员而言,软适应包括特定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与特定社会——文化条件适应性两方面。前者可因不同的运动项群、项目特点区分出其必备的核心心理素质,而后者则是指对环境中体育体制、文化特征的理解与顺应。

软适应;精英运动员;专项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特征

什么叫适应?适应指的是改变自身以求在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对于精英运动员而言,运动训练与比赛的本质就是适应。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与比赛中的适应又包括了两个方面:硬适应和软适应。

硬适应指的是完成特定任务时在体能、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而软适应指的是面对压力、逆境、极限挑战时的心态平衡能力。良好的软适应是通过训练可以提升的内在心理过程的终端。软适应对于精英运动员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运动员的软适应能力又可以分为特定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和特定社会——文化条件适应性。运动员的特定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是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专项所需的核心心理素质;运动员的特定社会——文化条件适应性是运动员对特定环境中的体育体制、文化特征的理解和顺应能力。不同类型的运动专项对核心心理素质的要求各有不同,而对体育体制、文化特征的理解和顺应则是不同运动专项的运动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共同的特征。

本文将针对不同的运动专项,来分析介绍运动员的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及其训练,并对中国运动员的社会——文化条件适应性进行分析介绍。

1 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及训练

特定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与特定的运动专项有关,不同类型的运动专项的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有所不同。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可将所有的运动项目大致分为三大类:自我表现类、技能对抗类和周期性体能类。下面我们将对这三大类项目的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及其训练进行分析介绍,主要是分析介绍每一类项目的核心心理素质,以及如何训练提高,并在比赛中应用这些核心心理素质。

1.1 自我表现类

自我表现类项目不需要运动员在比赛时分析对手,分析场上情况和动作细节,只需要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能力的发挥上(如,跳水、体操、射击、射箭、高尔夫、蹦床、武术、艺体、花泳、保龄球等)。从大脑的结构上来讲,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推理、分析和决策等功能,而大脑的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表象、知觉和节奏等功能,从事自我表现类项目要求降低左脑活动,保持右脑稳定,因为这类项目不需要在比赛时分析对手,分析场上情况,分析动作细节,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能力发挥上,而这种高度集中的前提就是——高挫折容忍度。因此,自我表现类项目的核心心理素质就是高挫折容忍度。高挫折容忍度,简单来说就是面对逆境与挫折时的一种积极心态,这种积极心态表现为面对压力时依然能够保持理性思维,区分出可控因素,并有具体的方法来应对当前的压力,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行为表现任务的顺利执行。而人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老是想去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自寻烦恼(参见表1)。

对象时间事件可控制自己现在过程不可控制他人过去和未来结果

高挫折容忍度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提高。主要的训练方法有:制定比赛计划(方案),行为程序,积极心态训练,以及正念(mindfulness)训练等方法。前三种训练方法是过往运动心理训练领域经常会用到的比较传统的心理训练方法,而正念训练则是近年来开始倍受关注的一种新的心理训练范式。正念训练以接受为基本特征,主张对消极内部体验不判断不反应,并如其所是地接受它们的存在,同时把注意的焦点从关注自我内部体验转向关注当下的行为任务,调动更多的心理能力与资源到当前的行为任务,从而提高运动表现。目前运动心理领域可供使用的正念训练主要有“正念运动表现促进训练(Mindfulness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MSPE)”,“正念-接受-投入训练(The 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 Approach,MAC)”,以及由姒刚彦等人研究编著的运动员正念训练手册。

1.2 技能对抗类

技能对抗类项目,需高度关注场上情况,分析对手动作,对手行为是决定运动员自己行为反应的关键(如,羽毛球、乒乓球、击剑、网球、拳击等)。在技能对抗类项目中,对对手行为的分析与反应决定了比赛的结果。因此,这类项目的核心心理素质是——预判能力(对对手行为和场上情况的预判)。这里的预判能力包括对两个方面的预判:对手的预期反应的预判和对自身的动作选择反应的预判。对对手预期反应的预判反映了个体的直觉思维能力,对自身的行为影响间接性强;对自身动作选择反应的预期反映了直觉能力,对自身的行为影响直接性强。

这种预判能力也称为主动预期,当个体在比赛中进行主动预期时,会先有一个自身的决策倾向,然后根据自身的决策倾向预测对手,当对手的反应与预测一致时,则决定所要进行的动作,当对手的反应与预期不一致时,则进行进一步的反射回应。不进行主动预期,就没有决策倾向,也不会对对手进行预测,而是看情况再来决定行为反应,这样的应对就会比较被动。

通过对主动预期与被动应对的区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比赛中,同等条件下,能否使用预判能力是决定技能对抗类项目比赛结果的关键所在。然而,很多运动员在赛场上难以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已有的预判能力来观察和预测对手,这是由于很多运动员在比赛的重大压力之下内心容易变得不平静,急躁,或是过于关注自身的信息,或是脑子里还想着比赛的上个回合,或是被意外情况所扰乱,或是面对对手内心有太多的想要进行的选择,从而使得自己的大脑被各种“垃圾”所占据,无法真正的“空”出来去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预判能力,进而在比赛中变成了被动应对。

为了更好地“释放”自己已有的预判能力,可通过以下3个方面对预判能力进行心理训练:(1)理解“预测”与“不预测”的区别与后果;(2)学会使用心理技能在临场做出调整;(3)活在当下,对每一个回合认真筹划,坚持预判。

1.3 周期性体能类

周期性体能类项目,这类项目一般是一些强体能、计时类运动项目,由于其快速、强体能的特点,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很容易产生身体的疼痛与疲劳,尤其是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对疼痛和疲劳的忍受能力成为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皮艇、划艇、赛艇、自行车、游泳、三项铁人、中长跑等)。因此,这类项目的核心心理素质是——极限负荷下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力是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承受或抵抗能力,它表明了一个人的心理容纳量和坚韧程度。表现在周期性体能类运动员身上,就是运动员在大强度运动中,心理状态能否承受并持续承受大强度的运动负荷。

影响最大强度或极限状态运动下心理承受力的关键心理因素是什么?运动疲劳的最新理论提出,极限状态下的运动疲劳实际上明显受节奏策略的影响。节奏策略被定义为在不对生理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运动表现最优化,一种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对能力输出的调控。节奏策略也被称作极限状态下的疲劳管理策略,是心理承受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协调与控制,Ulmer(1996)提出节奏策略的“距离预期”(teleoanticipation),对于终点的知觉被大脑做为“锚”来设置算法(algorithm),然后其他的因素也在此过程中考虑进算法中去,来调节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输出,并且受等级比例内部时钟的调节。节奏策略的发生过程如图1所示。

节奏策略的关键点在于大脑中心的调节,大脑中心会根据以往经验做出一个预设区,这个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疲劳墙,当机体的能量输出达到这个区域的起点时,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随着运动的继续,能量输出继续增加,疲劳的感觉会越来越重,大脑也在根据反馈信息做出坚持或放弃的决定,此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极限负荷状态,保持这种极限负荷状态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延长运动持续时间,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实际上大脑中心的预设区并不是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所在,为了保护机体不受到不可逆的伤害,这个预设区距离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还有一段距离。大脑中心的预设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机体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即心理承受力)。因此可以通过对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预来缩小大脑中心的预设区与机体的生理极限之间的距离。姒刚彦和苏志雄(2011)通过对18名赛艇运动员的实验研究证明心理干预可以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对节奏策略的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大脑意识(对疲劳的信念)与生物反应之间的联系,即在大脑节奏算法中加入意识控制;(2)通过心理技能调用心理资源可改善机体承受力,进而影响节奏策略,促进运动绩效;(3)心理干预在改变节奏策略的同时,也降低了最大强度运动中的主观疲劳感,通过抑制主观疲劳感从而促进运动绩效。

提高极限状态下心理承受力的心理干预方法有:(1)大脑训练法:首先在大脑疲劳预警水平下合理优化训练效果,提高训练质量;其次通过改变疲劳克服的态度、自我效能和信念,以及推后疲劳墙,训练大脑接受更高层次的疲劳预警水平,从而提高运动表现。(2)疲劳忍受力的动机准备和信念干预:培养运动员在运动前就有意识地准备去承受高强度和极限运动状态下的疲劳,并从科学原理上认识疲劳的中枢理论,认识到突破自身保护机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3)心理技能的运用:运用目标设置、表象练习、自我谈话、行为程序等心理技能;(4)控制疼痛和疲劳:提升疲劳信号的阈限、增加疲劳、疼痛的承受力。

图1 节奏策略发生过程

2 社会——文化条件适应性

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运动员,会面临相应社会文化特征的影响。姒刚彦(2011)根据自己20年在运动一线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中国运动员与教练员在心理方面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为:自我解脱和定位人际秩序(即人际关系)。自我解脱可以归纳为3种解脱:第一是是从巨大痛苦中解脱,如运动员重大失败后的痛苦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第二是从重大期望中解脱,重大期望带来重大压力,产生高焦虑影响表现稳定,威胁身心健康;第三是从深深迷茫中解脱,运动员长期停滞不前,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等因素引起对运动生涯的迷茫,对运动生涯缺乏价值感。自我解脱是为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运动生涯以及人生的价值。而自我解脱问题的产生则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和社会文化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定位人际秩序也就是人际关系,体育界是大社会的缩影,人际秩序是一个人与他人产生关系,需要依靠双方努力来达到目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理解中国社会关系文化的特征,进而不能顺应这种特征,势必就会造成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自我解脱与人际秩序产生并生存于社会——文化土壤中,也需要在这个环境中得以解决。运动员对体制、文化的理解和对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构成了运动员的社会-文化条件适应性。

2.1 对体制、文化的理解

2.1.1 本身体制的特征

有学者(梁晓龙,2005,2006)对我国体育体制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就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管理体育,依靠政府的财政计划来支持体育的发展。从对运动员个人心理产生影响的角度来看,这种体制所具有的特征有以下两点:(1)行政领导专业。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管理体育,通过计划手段来提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出行政领导专业的特征。大到政策制定、资源分配;中到训练计划安排、竞赛目标确定;小到如何与队医配合、是否要出早操,原则上均由行政管理决定。(2)集体重于个人。国家、集体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必要时可以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上至参加重大国际国内比赛的资格与机遇,下至运动员是否可以就学乃至是否可以退役,原则上都要服从集体利益。

2.1.2 中国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某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知识、态度、习惯性行为模式等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我们在此仅从与本文有关的两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整体性/辩证性思维、关系与面子。(1)整体性/辩证性思维。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性的,这种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影响,强调承认矛盾以及学会用矛盾论的观点看世界。学会善用这种思维特征,有助于运动员从具体的困扰与逆境中解脱出来。(2)关系与面子。在中国人际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自己人”,它是指中国人在处理社会关系时,会依照亲疏血缘和交往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自己人和外人两类,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人际沟通上,给“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中国人在是非判断方面,有一个“圆满”的标准。在沟通中中国人讲求“通情达理”,要先同情后达理,先给人面子,后再讲原则。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圆满”的沟通艺术。

2.2 对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中国运动员在中国社会—文化条件下对人际关系加以管理,需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1)了解中国式关系发展的规律。了解关系发展的规律,进入正式关系的三大要点是:a.思维方式上,要学会放下“执着”,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体制与文化,来看待人际关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发现不同的生活智慧;b.情绪方式上,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要学会控制与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把情绪带进关系中;c.行为方式上,要能够做到愿意付出,愿意为国家与集体的利益付出。(2)学会中国式沟通。中国式沟通强调先“通情”,后“达理”,即先给人面子,然后再讲原则,凡事主张好好“商量”。(3)把握好中国关系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特点。中国关系文化中价值取向多元(传统与现代)化,传统价值观强调“光宗耀祖”的伦理文化,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和谐)。在和而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将多元价值取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更好地处理运动生涯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服务,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运动员在其生涯中的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其潜能。

3 小结

姒刚彦(2010)指出奥运竞技表现的是人类在有限理性支配下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在完全理性控制下的最优机制,从运动竞赛的本质上看,比赛就是对逆境与挫折的应对与克服,从运动生涯发展上看,运动生涯就是在充满逆境与挫折的环境中寻求发展与进步。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本质就是训练运动员积极地与逆境共存,积极就是适应与改造逆境。而“软适应”探讨的正是过程的合理性,并从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文化条件适应性两个方面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在逆境与挫折中生存与发展。其中专项心理适应性主要是运动员在竞赛压力下稳定发挥本身已有竞技能力的保障,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监控能力来对运动表现发挥直接作用,而社会文化心理适应性则是运动员在运动生涯中保持身心健康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通过社会觉察和社会监控来对运动表现发挥间接作用。运动专项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文化条件适应性共同决定了一个运动员是否能够拥有可持续的卓越运动表现。

[1]Kaufman K A,Glass C R,Arnkoff D B.An evaluation of Mind⁃ful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MSPE):a new mental training approach to promote flow in athletes[J].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2009(4):334-356.

[2]Gardner F L,Moore Z E.A 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 Approach to Athletic Performance Enhancement: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Behavior Therapy[J].Behavior Thera⁃py,2004(35):707-723.

[3]Gardner F L,Moore Z E.The psychology of enhancing human performance:the Min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MAC)approach[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7.

[4]姒刚彦,蒋小波.望闻问切——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社会-文化脉络初探[J].天津体育学报,2011(3):191-195.

[5]Noakes T D,St Clair G A,Lambert E V.From catastrophe to complexity:a novel model of integrative central netural regula⁃tion of effort and fatigue during exercise in humans:summary and conclusions[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2005(39):120-124.

Soft Adaptation Training of Elite Athletes

SI Gang-yan1,2,SU Ning1
(1.Sports Psychology and Test Center,Hongkong Inst.of Physical Education,Hongkong 999077,China;2.Health Science Dept.,Wuhan Sport Univ.,Wuhan 430079,China)

The soft adaptation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balance ability when confronted with pressure,difficulty and frustra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elite athletes.The soft adaptation of the elite ath⁃letes includes sports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specific social and cultural adaptation.The former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ports and the latter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of the sports system and cultural features.

soft adaptation;elite athlete;specific sports psychological quality;social-cultural feature

G804.87

A

1672-268X(2013)05-0072-04

2013-07-24)

猜你喜欢
预判适应性专项
44个矮牵牛品种在北京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全新AI方法 使自动驾驶汽车学会预判
出生时即可预判发育潜力 基因芯片精准筛选肉牛良种
2021年下半年集装箱海运市场走势预判
对书业的30个预判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