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宽瑞 陈鹏 陆成之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国家对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虽相继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为小微企业改善生存和发展困境带来了希望,但从金融机构实践情况看,收效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提升微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微小企业持续科学发展,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金融支持微小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应该说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现行银行体系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上收贷款权限,使微小企业资金供应得不到有效满足。与微小企业相匹配的地方中小银行数量较少、资金实力较弱,在支持数量众多的微小企业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微小企业抗险能力弱。微小企业自身的规模普遍偏小,拥有的经济资源有限,生命周期较短,也没有合格的、足量的资产作抵押,贷款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财务制度、经营活动不透明,潜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较大。
(三)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我国征信体系和担保体系虽有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小,受环节多、收费高、条件苛刻以及银行与担保机构间风险分担比例协调难等因素影响,增大了微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四)银行信贷准入门槛高。随着银行经营机制转变,信贷标准、准入条件比以前更加严格。发放贷款需支付的审查监督成本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再加上微小企业信贷的小额性、分散性,致使银行提供借贷的单位成本更高,影响了对微小企业信贷投放热情。
二、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企协调发展
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必须结合国情,根据企业特点,对症下药,并以长效机制作有力的支撑,为其培育和创造生存的环境和方法,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切实提高资金融通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切实提高微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解决微小企业贷款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促进银行更新观念,坚持微小企业融资的商业取向,发展潜在客户。摒弃对微小企业的成见,在防范微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同时,对其合理贷款给与适度的扶持。通过调整经营战略,将信贷风险适度分散到具有广阔市场和利润空间的微小企业,以实现信贷结构调整和稳健经营的目的,从而摆脱偏向于为大中型企业服务产生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多渠道、多层次新型信贷业务的路子。
(二)勇于创新,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保证微小企业金融服务安全开展。在对微小企业授信时,应采取利用客户经理收集“软信息”的方式来克服信息不对称难题,健全微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档案、信用评级和信贷管理制度等。建立微小企业的信息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对微小企业有关情况的监测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地做出必要的信息和风险提示,在不断完善自身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整合业务操作流程,适时调整微小客户信贷业务发展的决策行为,增强基层行介入微小信贷业务的信心。
(三)规范运作,加快信用制度建设,营造微小企业融资良好外部环境。提升微小企业信用等级观念,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必须加快信用认证、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和失信惩戒等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企业行为。通过建立公开的企业信用数据库,一方面方便银行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减少审查成本,最大限度规避授信人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微小企业得到客观和有权威的信用记录,更易于今后从事经济交易,同时也可将信用差的企业分离出去,从而打击和抵制失信行为。
(四)建好平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微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散措施。针对微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可以设立微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信用担保基金可以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会员企业风险保证金、社会入股等多方筹集,为微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或以自愿、互利为原则成立联合担保协会,同一地方的微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互助担保基金,以互助基金为成员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不仅能有效地保证微小企业的还款信用,帮助微小企业以适当的成本筹措资金,还能利用成员企业内部监督降低银行监督成本,促进了银行实现贷款资产优质化。
(五)银企对接,简化内部手续,确保微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快捷高效。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特点和不同风险等级“量身定做”个性化微小企业贷款产品,实现微小贷款安全与效益的统一。深入企业分析现金流,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等真实信息。本着“高效、快捷”的思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科学的定价机制,尽量简化操作流程,落实信用评级措施,科学定价贷款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并建立与业绩挂钩的约束激励机制,在认真实施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实行对信贷人员的问责和免责,确保微小企业贷款放得出、管得好、收得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