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吟人生

2013-06-04 02:13刘英团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枫红虞世南绿野

刘英团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5岁的女儿指着楼后的那几棵柳树说:“爸爸,那是知了的家吗?”“嗯!”我随口吟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没错,一入夏,那几棵柳树就成了蝉的家,蝉的乐园,它们好像是约好的,一入伏,就放开嗓门鸣唱。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鸽子笼里,蝉很幸运的找到了栖身地,还和我成了邻居,我也很幸运——不出家门,便可聆听蝉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置身闹市,我恍若回到了夏意幽幽的童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着我童年熟悉的清风明月、鹊惊蝉鸣,还有那蛙声一片。我生在伏牛山,那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也有很多的花草树木,很适宜蝉们安家,绝对不是蜗居。小时候,虽听不懂蝉唱,但“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还是有很多的惊喜,一只嗓音格外嘹亮的蝉,于静谧中突发“奇响”,先是一两声,然后此起彼伏,声声响彻云霄,宛如千军万马在厮杀。这蝉鸣之声,时而宛转悠扬,时而激情奔放!一声声,一阵阵,声浪阵阵,蝉声四起。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饮露而不食”,蝉“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激激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蝉之高洁,《诗经》、《楚辞》多有记载,汉末的蔡邕和三国的曹植都写过《蝉赋》,汉朝人甚至把蝉的形象作为衣冠上的饰物,以此来表示“居高食洁”。说到蝉入诗赋,自然要说唐朝。唐朝咏蝉的诗仅《全唐诗》就收录了六十多首。其中,虞世南的《蝉》可谓代表:“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虞世南《蝉》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是因“居高”而“致远”。立身品格高洁之人自能声名远播,无需像“官二代”、“富二代”那样凭借权势、财富等立身。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所以,施补华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这样写到蝉:“我是屋里的主人,门外就它是最高的统治者,不过它的统治7己论怎样总是不会让人觉得舒服。”“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再次听到蝉鸣之声,又触心扉——“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从百花争艳的春天,到绿叶凋零的秋天,蝉不知疲倦地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听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绿野催黄/谁道秋霞一心愁/烟波林野意悠悠/花落红花落红/红了枫红了枫/展翅任翔双羽燕/我这薄衣过得残冬/展翅任翔双羽燕/我这薄衣过得残冬/总归是秋天/总归是秋天/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浓/秋去冬来美景不再/莫教好春逝匆匆/莫教好春逝匆匆/听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绿野催黄/谁道秋霞一心愁/烟波林野意悠悠/花落红花落红/红了枫红了枫/红了枫红了枫/……”

蝉之歌,是天赖之音,那是浮躁的心灵所不能享用的。蝉到底在唱什么,谁也说不清,这就好比子非鱼,不知鱼之乐。曾有人问蝉:“你为什么甘愿在泥土中这么多年,默默无闻这么多年?”蝉笑而答道:“因为我相信,神话是在刹那发生的,但神话不是在刹那产生的。”每每想到这里,听到长鸣的蝉声,如同聆听命运交响曲般的悲壮。人生一世,蝉不过一秋,千年不变的眷恋,千年不变的情怀,让生命的轮回自然、洒脱如何?

编辑:木子

猜你喜欢
枫红虞世南绿野
绿野山乡
五绝·枫叶(新韵)
春夜
晚 秋
《绿野》
山耕
绿野杀手“熊孩子”
秋游目澜洲
咏萤火
绿野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