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荟萃

2013-06-04 10:34
农村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3年8期

H7N9今年秋冬卷土重來

今年春天,在中国来去匆匆的H7N9,究竟还有哪些“秘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H7N9病毒不会自动消失,目前依然在禽间无症状流行,而今年秋冬会卷土重来。针对为何人类H7N9感染者多症状严重,但感染H7N9的禽类几乎无症状这一问题,舒跃龙表示,这是目前最让人困惑和担忧的疑团,也是H7N9不为人知的一面。虽然它与H5N1在感染途径上有很多相似,但完全不同的是,H5N1对禽和对人一样,都能带来致命性的伤害。

点评:看来防控H7N9禽流感病毒,应该警钟长鸣。卫生和农业部门要加强针对H7N9的主动监测,包括在禽间的主动监测,以及在人间的症状监测。关于H7N9,还有太多的谜团没有解开,风平浪静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摘自《南方日报》 记者 赵兵辉)

美国医学会集体表决认定:肥胖是一种疾病

全球每年至少有280万人死于超重或肥胖。美国成人的肥胖率在过去20年里翻了一番,儿童肥胖率在此期间飙升至原来的3倍。每年与其相关的医疗费用高达2000亿美元,而且还在逐年升高。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以及国内税收署均已认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潘慧告诉记者,肥胖作为一种疾病,其诊断标准是体质指数(BMI),也就是体重以公斤为单位,身高以米为单位,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值。中国人体质指数正常值应在18.5~23.9之间,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而白种人超过25为超重,超过30为肥胖。除了体质指数还有一个标准是腰围,如果腰围过粗,男性>90厘米(2.7尺),女性>85厘米(2.55尺),基本也属于肥胖。

潘慧认为,肥胖会使人们患心脑血管病、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骨关节炎、大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将其当做一种疾病,会让肥胖者和超重的人提高警惕。

治疗肥胖目前还是采用综合治疗加行为干预,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除非是特别肥胖的人,属于病态肥胖,对于这种病人就需要手术治疗了。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减肥药基本没有太大的效果,并且还有许多副作用,目前国际上治疗肥胖最多的还是传统方法——少吃多动。

潘慧认为,我国未来不久也会把肥胖列入疾病范畴,因为目前我国也已到了必须重视肥胖的地步。美国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目前超重和肥胖人口达3.25亿人,增幅超过美国、英国,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还可能增加一倍。

据世界权威的医药杂志《柳叶刀》2012年12月刊的报道,目前世界上由于肥胖导致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饥荒,这是史无前例的。(摘自《生命时报》)

中老年人多数患“三高”,饮食防“三高”有原则

一、网调显示中老年人多数患“三高”

近日家庭医生在线针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了一项“三高”调查,被调查的人中61.54%有高血压,38.46%有高血糖,53.85%有高脂血症,超过八成受访者均有“三高症”的困扰。

二、不良饮食习惯“吃”出三高症

这项由家庭医生在线心脑血管频道设计的调查,被调查者84.62%年龄在40~60岁之间,有高脂、高糖、高盐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分别占69.23%、61.54%、46.15%。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益业指出,三高疾病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息息相关。以高脂饮食为例,油脂摄入量过多,除了会造成肥胖外,还会导致血液中的脂肪酸过多。脂肪酸过剩时,将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从而造成血脂增高,引发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而高盐饮食则已被证明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此,防治“三高”,应注意把好饮食关。

三、饮食防“三高”有原则

调查显示,仅15.38%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 “三高”防治饮食宜忌。赵益业介绍,防治“三高”饮食上应遵循“3-5-7原则”。

3高:高植物蛋白、高新鲜度、高纤维;

5低: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和低酒精量;

7分饱:饭菜只吃七分饱,控制食欲,杜绝暴饮暴食,聚会适时离场。

赵益业指出,防治三高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每天烹饪用油不宜超过25g,食盐不宜超过5g,烹调尽量使用蒸、煮、炖、拌的方式。高血压患者还可多吃能帮助降血压的高钙、高钾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高血脂患者应严格限制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多吃水果、蔬菜、面包和谷类食物等;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病情和全天热能消耗情况,控制好每日摄入的食物总热量,可多进食高纤维食物,如玉米、小米、麦麸等谷物与粗粮,其中的膳食纤维素可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维持餐后血糖的低水平。

此外,被调查者38.46%都认为“不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控制胆固醇最好的方法”。赵益业表示,其实食物中许多非胆固醇的成分也会影响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特别是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多来自动物性脂肪,因此血脂异常者应注意少吃红肉(牛肉、猪肉、羊肉)。(摘自《广州日报》 记者 卢文洁)

不锻炼成全球第四大死因

世界卫生组织6月份发布的最新简报指出,缺乏锻炼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据估算,目前每年全世界因缺乏锻炼而致死的人数高达320万人,近10年间增长迅速。

世卫为此专门制定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建议针对三个年龄组给出了体育锻炼指导。

5~17岁的儿童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休闲时间的活动、交通往来(如步行或骑自行车)、家务劳动、玩耍、游戏或有计划的锻炼等。平时应以有氧活动为主,每周至少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强壮肌肉和骨骼的活动等。

18~64岁的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进行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有氧活动每次至少持续10分钟。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强壮肌肉的活动。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应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完成所建议身体活动量的老人,应在能力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活动。(摘自《生命时报》)

长期食用可乐可能会导致肺癌

今年3月,美国加州对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提起诉讼,称这两家公司的可乐都含有“4-甲基咪唑”,实验鼠长期食用会导致肺癌。直到现在,两家公司仍没有停止使用“4-甲基咪唑”生产可乐。但美国食药物管理局称,小剂量该物质安全,除非每天喝1000瓶听装可乐才会致癌。据《央视新闻》

食用爆米花对身体有害,伤肺伤脑

双乙酰是爆米花中的一种常用配料,它还用于糖果、焙烤食品和各种零食中,能让食品带有香浓的黄油味道。研究显示:生产爆米花的工人如果经常接触含有双乙酰的人造黄油香料,会增加患肺病的风险,虽少见,但却是致命的。所以不宜常吃爆米花哦!(资料源自《央视财经》)

瑞士研究发现:吹口琴,治打鼾

打呼噜不仅影响他人的休息,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带来高血压、冠心病、心脏衰竭等危险。据美国“MSN健康”网站报道,通过一些小练习,可以治疗打鼾。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吹奏乐器,可以减少白天嗜睡、夜间打鼾的情况。美国费城德雷克塞尔睡眠中心医疗主任乔安妮·盖希医学博士说,吹奏乐器可以锻炼上呼吸道肌肉,扩张气道,减小打鼾的概率。坚持每天练习演奏大号、小号、竖笛、口琴等都有效果。

此外,锻炼舌头可使其变得更有力量,睡觉时就不易堵塞呼吸道。用舌尖抵住上牙内侧,发出“踢(ti)”的音,锻炼舌尖;然后将舌头伸出,尽量放松,再收紧,坚持3秒钟,重复做可以锻炼舌头两侧。(摘自《生命时报》)

乳腺癌预防可有更多选择

英国国家诊疗标准化研究所建议,有家族病史的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应每天服用他莫西芬或雷洛昔芬等乳腺癌治療药物,服用时间建议为5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应为此提供保障。有研究显示,提前服用乳腺癌治疗药物可将发病风险降低约40%。

该研究所的马克·贝克教授说,上述医疗建议为乳腺癌预防提供了更多选择,提前服用他莫西芬等治疗药物今后可作为乳腺癌高发病风险人群的一个有效预防手段。对许多女性来说,这种预防方式可能比乳腺切除术更加可取。

据介绍,有家族病史的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往往选择每年进行乳腺癌筛查,以尽早诊断和治疗可能出现的癌症。还有一部分人选择提前切除乳腺,在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接受这种手术后,这种预防措施备受关注。(新华社 记者 刘石磊)

切记空调温度不要太低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欢将空调开得过低或整夜开着空调睡觉,自然十分惬意。医生提醒,如果空调开得太低,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特别是对着头面部直吹,很容易引发面瘫。血管遇冷收缩导致血压上升,还可能诱发中老年人中风。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俊山介绍,患面瘫的病人一部分是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可能是面神经的血管因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而发病。冷风直吹,除了会引起面瘫外,还可能会使高血压病人血管强烈收缩,引发中风而造成偏瘫。

因此,夏季开空调时要切记温度不要太低,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7℃;同时不要让空调冷风固定对着人体吹,尤其不能对着头部吹;另外睡眠时人体处于抵抗力较低的状态,要注意保暖。建议中老年人夏天使用空调时应将温度调至26℃以上。长期待在温度过低的空调间里,人体排汗不畅,不利于血液循环,也会间接诱发中风的发生。老年人一旦感觉闷热难受,如果忽然出现头痛、头晕、眼花、肢体麻木、乏力和肢体感觉异常等,很可能是中风的信号,不要以为是天热吃不好、睡不好的原因,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摘自《扬子晚报》 通讯员 章琛 记者 杨彦)

迷信有机食物过度医疗检查:10个健康错误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许多现代人的追求,但一些看上去身材苗条、饮食讲究的“健康人士”可能存在不少生活误区。近日,美国“健康”网请多位医学专家总结出现代人的十大健康谬误。

1.总是购买有机食品。不要以为“有机”就等于“健康”。实际上,有机食品不但价格高,某些“有机”的即食麦片,其热量、脂肪和糖分含量都很高,还不如那些非有机的同类产品。

2.缺少睡眠。你认为清早5点起床去运动是好习惯吗?还是好好睡一觉吧。大量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健康的首要条件。

3.社交圈太窄。你可能觉得独自生活并无不适,但还是要和朋友们多交往。定期与他人联系有利健康。

4.迷信营养素。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并非越多越好,过量补充这些东西可能有害。

5.接受不必要的医疗检查。“多”未必就好,医疗检查也是如此,例如经常进行CT扫描等,可能让身体受到大量的放射线照射。

6.“恐菌症”。无菌并不代表健康。接触一定量的细菌能激发免疫系统,完全的无菌环境可能是有害的。

7.忽视钠摄入。人们关注热量摄入,避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但常常忽视了钠的摄入。过度的钠盐摄入往往来自于包装好的半成品食物和快餐。

8.结交不健康的朋友。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会互相“感染”,坏习惯也一样。与那些有健康生活习惯的朋友们多来往,能让你过得更健康。

9.过度减肥。有些人为了保持身材,拒绝一切肉食,饮食单一,对身体造成伤害。建议均衡饮食,荤素搭配。

10.常利用网络自我治病。许多人从网上获得医学知识,因此认为自己比医生清楚自己的身体,这很容易耽误疾病。(摘自《生命时报》)

自己的心脏“累不累”?弯腰20次自测心功能

心脏是人体最优秀的劳模之一,它日夜不停地跳动着,为全身输送血液和营养。你想知道自己的心脏“累不累”吗?以下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简单地自测心脏功能。

身体前屈自测法。请在1分半钟之内,向前弯腰20次。身体前倾时呼气,直立时吸气。注意测试前不要剧烈活动,动作不要太快太猛,弯腰幅度达90度左右即可。如果出现明显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需立即停止动作并休息。开始弯腰前测一次脉搏(π1);完成20次动作后立刻测一次脉搏(π2);做完1分钟后,再测第3次脉搏(π3)。

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π1+π2+π3-200)/10=分数。例如:弯腰前π1为80次/分,弯腰20次之后测π2为100次/分,等1分钟后再测π3为85次/分。总分即为(80+100+85-200)/10=6.5分。

结果评价:0~3分,说明心脏功能非常好;3~6分,心脏很好;6~9分,心脏一般;9~12分,心脏不太好;超过12分,最好马上去医院检查。

身体状况自测法。根据最近的身体状况,选择符合自己的条目:1.上坡或上台阶时气喘吁吁,呼吸困难;2.脉搏过快或过慢;3.脉搏中断或无规律;4.上楼或工作中劳累时胸闷或隐痛。5.血压升高或脉压差小;6.脚腿常在下午浮肿或感觉鞋紧;7.口唇、指甲呈青紫色;8.颈部青筋跳动。

在上述8项中,即使出现一项症状,也最好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如果有2条或更多的症状出现,则最好到醫院就诊,进行一次全面的心脏检查。(摘自《扬子晚报》)

中青年应警惕颈性高血压:服降压药无效,须将颈椎复位

40岁的平面设计师张先生是典型的电脑族,最近一段时间他忽然毫无征兆地出现了头昏脑涨,脖子僵硬,用家里的血压计一量,居然达到了160/100毫米汞柱。张先生担心自己得了高血压赶紧去医院检查,医生详细了解病史后诊断他为颈性高血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五病房主任赵虹教授介绍,和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的原发性高血压不同,颈性高血压主要好发于长期使用电脑和伏案工作的中青年人群。

由于这些人需要长期伏案工作、“屈身”于电脑前,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颈椎小关节损伤错位,压迫影响到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是调节血管收缩的,这就造成了血管供血不足,特别是影响椎动脉供血,临床表现就是血压异常。时间长了颈肩部会感到酸痛,长此以往,就会得颈椎病。而其中一小部分人就会因此患上颈性高血压。

赵虹说,治疗颈性高血压吃降压药是没有用的。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按摩将颈椎复位,解除了对交感神经的压迫,就能使血压恢复平稳。取风池穴、风府穴、肩井穴、天柱穴四个穴位,每天按摩,力度不要过重、过久,使之有较重的酸胀感即可。按摩这几个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降压的作用,快速改善肩颈肌肉僵硬、转动不灵活等。

颈性高血压平常是可以预防的。赵虹建议,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低头伏案工作不能超过2小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站起来全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平时不要随意剧烈摇甩头部,避免加重颈椎的错位。

另外睡觉时枕头的高度要调整好,最佳高度是侧身睡时,头部、颈椎与脊椎在同一个水平,仰睡时,颈肩部要贴到枕边;枕头的软硬度最好适中。(摘自《生命时报》)

看书打开两盏灯,咀嚼硬食防近视:专家护眼秘籍

今年“爱眼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4亿多近视眼患者,总人数居世界第一;全国近视发病率达33.3%,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中老年人白内障、干眼症、青光眼等眼病也呈上升趋势。台湾《康健》杂志近日总结了8个护眼新方法,《生命时报》记者为此采访了眼科权威专家,教你远离伤眼因素。

一、帮眼睛躲太阳

10点到15点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的时段。北京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铮告诉记者,过强的紫外线会导致角膜损伤,造成黄斑病变,加重白内障。台北马偕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周盟超提醒,外出一定要戴太阳镜,帮眼睛躲太阳。镜片最好是灰色、茶色、棕色,防紫外线功能最强;其次为绿色;最次为蓝色、红色、粉红色。颜色深的镜片不一定好。如果镜片没有防紫外线功能,深色镜片会令瞳孔放大,让更多紫外线进入眼中。

二、冷热交替敷眼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阳明院区眼科主任蔡景耀医师建议,早晚各花5~10分钟热敷眼睛,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帮眼睛放松。如果眼睛出现浮肿、干痒、疲劳等症状,可先冷敷再热敷。国家卫计委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褚仁远补充,洗澡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冷热水交替的方法。王铮说,当眼睛有了急性炎症时,如出现麦粒肿、眼睑红肿,或者眼睛有外伤时,冷敷可起到缓解的作用;热敷则更适合患有干眼症的人,一般用温热的毛巾敷眼睑10~15分钟就能有所改善。一手抻着外眼角,把眼皮拉平,一手按摩睫毛根部,也能缓解干眼症的不适。

三、每天眨眼300下

正常情况下,20~40岁的人每分钟眨眼约20次,但看电脑或开车等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眨眼次数会减少到每分钟4~5次。王铮说,每眨眼一次,就会在眼表形成一个新的泪膜。眨眼次数少了,自然泪膜分泌不足,让眼睛干燥酸涩。此外,泪膜有清洁、保护眼表的作用,眨眼少了,还易导致角膜病变。一般来说,每天眨眼最少300次。除了有意识地眨眼外,打开加湿器或在桌上放一杯水,也会让眼睛很舒服。

四、电脑屏幕比眼睛低

《康健》杂志发现,眼科医生在选择和使用电脑时,电脑屏幕要在15寸以上;眼睛和屏幕之间的距离,是屏幕对角线长度的3~5倍;眼睛望着屏幕中央时,向下呈15°~20°角;看完一页文字再向下滚动;边看资料边打字时,把资料竖在电脑旁,不让眼睛来回换焦距。王铮补充,很多平板电脑越做越小,对眼睛的伤害越来越大,且液晶屏亮度大,对眼睛的刺激更厉害。她建议,看小屏幕不超过1小时,尤其是手机,亮度不能过暗,否则对比度就会降低,同样伤眼睛。

五、间隔45分钟往远看

褚仁远形象地比喻,人的眼球就像照相机的镜头,近视眼是因为镜头调节的灵敏度下降了。好的镜头要不停地前拉、后拉,好的眼睛也要不停地远看、近看,保持肌肉的弹性。有研究表明,小孩的视疲劳极限是35分钟,中学生为40分钟,大学生和成人为45分钟。所以到了这些时间,要调节一下眼睛的焦距。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院长翁林仲只要一接电话,就站起身来远眺;台湾国泰医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陈莹山则会在离办公桌较远的地方放一盆绿色植物或一张家人照片,“诱惑”自己不停地往远处看。

六、睁一只闭一只自测眼睛

两眼一起看时,往往发现不了单眼的问题,翁林仲院长建议,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远处一个固定的东西,检查左右眼是否正常。王铮建议:走在路上,可以看看远处的电线杆是不是直的,如果发现自己看它是弯曲的,说明眼睛可能出现了黄斑病变。另外,老人一旦发现远处的东西看不清了,而且颜色发黄、灰暗,可能是白内障的早期表现。

七、晚上看书开两盏灯

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教授余敏斌提醒,床前灯和台灯的光线不是从正前方或正上方投射下来的,会造成视疲劳;时间长了,第二天眼睛会发疼、发胀。如果一定要看,最好同时打开大灯,以减少房间内的明暗差。

八、少吃甜食多咀嚼

人体血糖升高,会降低体液渗透压,使晶状体变形,屈光度增高,易导致近视。对孩子来说,吃糖过多会令体内钙含量减少,造成眼球外壁巩膜弹力降低,易形成近视。此外,日本研究表明,喜欢吃软食物的人,视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咀嚼会让眼球晶体的肌肉得到调节。因此,多吃胡萝卜、豆类、干果等耐嚼的食品,能预防近视。(摘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