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徐幸平
中共四川省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中)在调研。
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四川省人大代表、中共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在接受本刊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坚定不移地按照省委提出的多点多极支撑的发展战略要求,凝聚全州人民力量,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走出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新路子,力争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西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中,阿坝具有哪些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
刘作明:就目前阿坝的现状来分析,可以说它是四川经济西进的桥梁。
2011年底,阿坝州召开州第10次党代会,会上提出了“一强一地两区”和“五个阿坝”建设目标。
在“一强一地两区”战略中,“一强”指的是我们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人均GDP处在领先位置;“一地”是在“十二五”末,我们要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两区”指我们要建设资源就地转化地区,资源就地转化要达到40%以上,同时还要建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示范区。在第10次党代会上,把这样的奋斗目标放到全省经济的支撑格局当中,可以找到一个点,民族地区人均GDP中要在全国领先,经济总量提升的大环境下,阿坝州更重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生态为本,以文化为魂,打造全域旅游,使阿坝旅游达到世界旅游标准,这是尤为关键的一点。阿坝州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成都经济圈和四川腹地的水源、大气变化,8万多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中,蕴藏着岷江的主河道和黄河的支流。
现在阿坝的资源就地转化不止有水源——水电、矿产资源,现在我们更有阿坝的生态效益就地转化,这是关乎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问题,从这次提出的建立河流下游补偿上游和碳排放交易问题来看,资源的转化和产出是支撑着阿坝州跨越发展的天然优势。
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符合四川战略,也符合阿坝的实际,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构思,是引领性的发展战略。阿坝州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同时还是民族地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按照支撑战略要求,凝聚全州人民力量,发展好、实践好、实现好这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才能力争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西部》:“新型城镇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阿坝州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怎么走?
刘作明:阿坝州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城镇化,城镇功能化,产城一体化”的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走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新路子。比如:在水磨镇重建中,因地制宜地对高耗能企业进行搬迁,保留部分低碳、清洁、环保、高附加值企业,重点打造旅游集镇,使其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大力实施“工业北上”战略,在茂县土门建设工业园区,激活了一个点、带动了一整片,随着入驻企业的相继投产,预计“十二五”末期,将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成为全州“两化”互动的典范。汶川以漩口工业园区为重点,以广东汶川工业园区、桃关工业园区、绵农畜产品加工区建设为辐射,串起了漩三环线,带动区域辐射至水磨、映秀、三江、漩口等多个集镇。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进一步探索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公用设施的覆盖率和保障率。
城乡发展同步推进。把集镇建设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异地搬迁、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搞好重点集镇的规划和建设。
“十二五”期间,认真做好规划统筹、狠抓基础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特色优势产业、六大重点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力争形成铝、锂产业百亿元,工业硅、电子、晶体新材料和氯酸盐等产业数十亿元;建成亿元企业20个、十亿元企业3~5个、百亿元企业1~2个和2个百亿产业园区,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一步完善,把马尔康、茂县2个县城建成5万人以上的城镇,九寨沟、松潘、汶川3个县城建成3万人以上的城镇,小金、金川、阿坝、黑水、若尔盖、红原、理县7个县城建成1万人以上的城镇,壤塘、川主寺等建成若干个5000人以上的小城镇。
《中国西部》:在2013年四川省政府报告工作中多次提到民生问题,阿坝有哪些措施来提高民众收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刘作明:阿坝目前正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这是阿坝一个巨大的资源,作为川内生态农副产品基地。产品丰富,品质优良。
阿坝州按照最适宜和最优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好主导产品,突出特色优势,以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大做强阿坝州现代农牧业。抓好基地工程,抓好品牌工程,抓好订单工程……让阿坝州生态农牧业产业链长起来,培养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流通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是生态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
比如茂县,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措施,大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引进和扶持涉农企业12家。积极培育专合组织,在土地流转、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新技术应用、采购处理、市场网络建设和融资信贷等方面,对高半山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截止目前,全县成立专业合作组织61个、专业协会5个,发展会员5000余户。通过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组织化、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