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越 新
灾区的灾后重建成果凸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发挥中国西部优势资源,补齐中国西部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就不再是梦。神秘而美丽的中国西部将成为“中国梦”中最绚丽的色彩!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有机构分析提出,“新型城镇化”有望成为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灾区很可能成为“新型城镇化”最理想的实验基地。
位于震中地区的宝兴县及芦山县在此次地震中大量倒塌的房屋为砖混结构的老式房屋,建设年限久远,抗震能力较差,其倒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上海证券分析师胡月晓表示,可以合理预期,本次灾后重建工作如果能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起来,将能为两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拉动力量。一方面,受损居民及工业房屋重建,并赋予相关居民城镇户籍,这样不仅能让受灾地区旧貌换新颜,还能让相关居民直接进入城市居民行列。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将促进当地建材、钢材及家电家具等房地产相关投资及消费的增长。此外,本次地震暴露出的公路交通瓶颈显示出西部基层地区仍具备巨大的基建发展潜力。
因其成功的重建经验被联合国人居环境论坛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奖”的水磨镇正以“世界汶川、水墨桃源”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专家表示,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被定位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红利”。“新型城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如何推进?城镇化如何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为何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不同省份之间、同一省份不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的城乡之间会呈现巨大而持久的财富差异?因地制宜,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系统的考虑是关键。
“西部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既要根据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的客观规律,加快推进城镇化,同时又要借鉴和吸取沿海地区的经验教训,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的效益、质量,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表示。
过去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得沿海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程度。而西部不少地区则缺乏产业支撑,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聚集度不足。因此,单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无法协调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可考虑采取各自适合的模式。西部选择均衡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大、中、小城市及城镇和新农村社区层级协调发展,围绕“多中心”推动中小城镇工业化,或将探索出一条西部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认为,“5·12”地震后,映秀、汉旺、水磨等灾后重建的小镇已经率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示范。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北靠“5·12”地震震中映秀,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
走进水磨,最抢眼的便是笔直挺立的碉楼,“水磨羌城”四个红色的大字耀眼夺目。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
传统羌寨散落于高山峡谷地带,地势险要,村落感强但缺少城镇化规划和布局。在“5·12”地震中受灾严重的水磨古镇,在广东省佛山市的对口援建下,根据“科学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总体要求,围绕“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发展定位,在尊重历史和自然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中国魅力羌城,灾后重建典范”,基本实现了从高耗能工业园区向以体系教育、绿色居住、旅游休闲为主的环境宜人服务型城镇转型,实现了水磨历史性的跨越。
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水磨羌城传承了羌
都江堰壹街区借鉴了“上海弄堂”的模式,街道条条相连,又都能够通向区域内繁华的商业中心及学校、图书馆等功能区,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积聚了商业人气。族传统建筑特点,用自然田园风光作生态屏障,将古镇和老街的生态肌理与景观格局予以保留,并融合现代建筑工艺和技术,完美实现了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
羌城是水磨古镇最具羌文化代表和民族风情的安置区,内有农贸市场、商业步行街、民居和商铺。川西民居风格、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不仅解决了灾后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打造了“以家带店”的宜居宜商模式,为发展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水磨羌城的传承与创新,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最美羌城”。
2010年,水磨镇因其成功的重建经验被联合国人居环境论坛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奖”。
行走其间,阡陌交通,四通八达,目力所及,处处是羌文化元素符号,屋顶的白石,墙上的云朵、抽象的羊图腾……无不体现着羌民族几千年来的信仰和崇拜。
水磨古镇正以“世界汶川、水墨桃源”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如茵的草坪上,两名可爱的小天使抛洒着花瓣,洁白的玫瑰花瓣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纱幔、花艺、美酒、祝福、幸福的新人……一场极具浪漫气质的法式草坪婚礼在都江堰市壹街区上演。
而这里,在“5·12”地震中曾遭受了严重的创痛。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都江堰在对口援建城市上海的帮助下,注重城市的持续性发展。
位于都江堰市东北面的“壹街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筑面积97.4万平方米,配套建设有市政务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和城市公园,集居住、就学、就医、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
对口援建城市上海鼓励上海企业到都江堰投资,还适时地将“援建”转换为长效“合作”,与都江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全方位、多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帮助增强造血功能。
壹街区借鉴了“上海弄堂”的模式,街道条条相连,又都能够通向区域内繁华的商业中心及学校、图书馆等功能区,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积聚了商业人气。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壹街区在建设时尽可能保留旧区的文化特点和地貌特征。原有青城造纸厂的一座14米宽、120米长的大厂房,经过加固、改建,如今成了都江堰市图书馆。
“我们力求让老都江堰人能在这里找到城市的记忆、童年的回忆,也希望让新都江堰人能在对比中看到这个城市变化的轨迹。”穿行在壹街区,犹如游走在川西平原和现代大都市之间,几乎每栋建筑的设计风格仍保留着川西田园的风貌,而错落有致的街道则透露出浓浓的上海里弄风情。上海海派文化风格和都江堰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完美结合。
在各方重视、关注、支持下,“壹街区”大力发展集约、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现正打造文化创意、酒吧咖啡、餐饮美食、金融证券、体育休闲等特色街区,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入驻街区赋予了整个区域时尚前沿、绚烂多姿的色彩!
这样具有个性的小镇还有很多。在十八家对口援建单位的助力下,5·12地震灾区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城镇拔地而起。
云集了中外诸多著名建筑专家和抗震专家智慧,采用先进规划理念建成的新映秀,不仅是一座精致而本色的民族特色精品小城镇,还是现代抗震建筑博物馆;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新北川,漂亮的羌族建筑错落有致,羌味浓郁的“巴拿恰”商业街是四川最大的一个羌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曲山擂鼓一体化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小集镇建设正蓬勃兴起;依崖而建的理县甘堡藏寨,幢幢相连、户户相通,清洁的太阳能、宽阔的柏油马路、卫生室、文化室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俨然大城市中的高档小区,也是藏羌走廊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5·12”地震损毁了灾区人民的家园,但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在援建单位的倾力相助下,灾区群众凭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重建了集民族传统精髓和现代城市文明于一身的更美的家园!
有专家说,灾后重建令灾区的现代化水平提升了几十年。
毋庸讳言,“5·12”地震灾区地处西部,贫穷、闭塞、落后。震后,通过科学规划,灾后重建成为促进城乡互动交融、产业互动提升、安居乐业兼顾、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升级”工程。初步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灾区的灾后重建成果凸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发挥中国西部优势资源,补齐中国西部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就不再是梦。神秘而美丽的中国西部将成为“中国梦”中最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