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星 图_资料
“母命儿,去发蒙”《蒙学读本全书》
文_王星 图_资料
无锡一所简陋学堂编写出版《蒙学读本全书》,一经面世,便风行全国。它的编撰理念至今适用,带给我们思考。
乡土观念促成了无锡教育的巨变。无锡籍国学大师钱穆说,“凡属无锡人,在上海设厂,经营获利,必在其本乡设立一私立学校,以助地方教育之发展。”清末,无锡人士不断进入上海谋生,获得了巨大财富,然后在家乡办学。不完全统计,到1911年,无锡及所属金匮两县先后共兴办新式学堂120余所,数量之多在全国居于前列。
早在1898年8月,俞复、吴稚晖、丁宝书、杜嗣程等办起了无锡三等公学堂,学堂创办时,条件相当简陋,以借用无锡城中崇安寺西方殿为教室,据《蒙学读本全书》总序的说法,“仿泰东设学之级,例设中学校、高等小学校、寻常小学校三级。无锡之第三等学,即拟之泰东之寻常小学校也。”
新学成立,百废待兴。随着清王朝正式下诏废除科举,传统蒙学课本已然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学校的课程,“略仿日本寻常小学校,分修身、读书、作文、习字、算术等科”。这些学科中,读书科最令人伤脑筋,教师们找不到合适的教科书,无奈之余只能每天在上课前到处搜索材料,临时编选一篇课文,让学生们边抄边读。时间一晃三年,日积月累,如编者在《蒙学读本全书》总序言所言:“读书一科,随编随教,本不足存。近欲录副者颇多,爰图画写稿,付之石印,略加诠次,厘为七编。”
一不小心,随教随编,竟然积累成了7册一套的教科书。
据文澜书局版附录之《本书全部略例》记录:是书共有七编,同时印成,前三之兴,间及地理、历史、物理各科大端,附入启蒙便函,逐课均图画精致,一览了然,四编专重德育,用论语弟子章分纲提目,系以历史故事,每课示以指归,理真而事确,修身科必要之书也。五编尊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每课系以问答,剖理至真至晰,可为理论学之阶引。六编前半为修辞,以集衍富丽之文,写游戏习惯之事,为儿童读史汉巨篇之引,后半为达理,即以游戏之事命题,演为议论之篇,是学作论说文之秘籍也。七编选史汉通鉴最有兴会之文,暨国策周秦诸子隽美之篇,以及唐宋迄国朝名家论说。
在无锡这个具有强烈商业气息的地方,新学创办者们发现,出版教科书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该套书先在上海文澜书局印刷,然后由文明书局大量印刷发行。由于教科书使用损耗较高又不受藏书家重视,加之年代久远、久逢战乱,现在几乎湮灭不见。
这套教科书也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已经是一套纯粹的“语文”教科书。正如书名所定,它仍然属于综合读本,但它与传统的蒙学课本有所区别,不仅每册都有侧重的学科知识,还注重前后的衔接,“自一编至七编,由浅及深,次第井然。此系本学堂三年以来经验之书,实近今蒙学中第一巨书也。”
《蒙学读本全书》出版后很受欢迎,1902年清政府颁定《钦定学堂章程》后,由当时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审定,作为过渡阶段的全国“寻常小学堂”通行教材。
《蒙学读本全书》书影
作为一套系统的教科书,《蒙学读本全书》七编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编排,总序言指出,“前三编多就儿童游戏细事,及眼前浅理指示之”,以第二编为例,稍稍加以分析。从这一编目录来看,文章选材相当自由、宽泛且实用、先进。第36课到45课,题目依次为:“四季”、“闰月”、“方向”、“尺”、“升斗”、“秤上”、“秤下”、“镜”、“钱”、“新闻纸”。薄薄几页纸,介绍了生活中很多必备的知识和常见的事物。1900年前后,“新闻纸”即报纸能够进入教材是难得的,看课文内容更有深意:
新闻纸,记各处之新闻。小儿多读书,即能看新闻纸。能看新闻纸,即能知天下之事。小子,尔等欲学看新闻纸乎?多读书可也!
问新闻纸所记者何事?问小儿如何能看新闻纸?
无锡东林书院有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这篇课文,应该能感受到对联的深意。文后有两个问题,这就是“因文设问”。第二编卷首说:“初编简短,不著问辞。是编仿泰西例,每课列问辞两条。”根据文章,设置问题,相当于现在的课后练习,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不仅如此,在第五编之后,还根据问题设置答案,学术上称之为“因问置答”。自此,“因文设问”、“因问置答”成为后世教材设置“课后练习题”的模范。
作为启蒙教材,教科书承担着基础知识的普及作用。我们能在《蒙学读本全书》和现行的小学教科书中找到主题类似的课文,如第36课《四季》: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是也。每季各三月。正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冬天冷,夏天热,春秋则冷热适均。
问一年有几季?问一季有几月?问四季之冷热如何?
现行的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教材第一册第2课也是课文《四季》: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说画画: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
两相对比,前者全文共占一页,附有一幅地理学科的地球绕日四时图;后者则占三大页(练习一页),附有小草飞鸟图、青蛙荷叶图、谷穗图、雪人图、小动物读书图共五幅。前者生字主要是“春夏秋冬,冷热适均”,其余都是学过的字词。而后者作为小学第二篇课文,共列出生字11个,还不包括“穗”“鞠”“躬”等繁难字。两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要求也相差较大,特别是现行的教科书,在有众多配图的前提下再要求学生把喜欢的季节画一画,这显然不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令人费解。
说到孩子喜欢,由于这套书属于随编随教性质,所选内容多为孩子喜闻乐见的东西,具备吸引孩童的要素。第二编就选择了很多游戏介绍,如《掷马》(9课)、《放纸鸢》(10课)、《体操》(20课)、《猴戏》(25课)、《击球》(27课)、《纸球》(28课)、《扑蝶》(46、47课)、《钓鱼》(48课)等,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所有教科书一样,《蒙学读本全书》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作用,除了日常的行为规范,如《上课》(4课)、《早起》(33课)、《扫地》(34课)等以直接方式进行要求,还有以《蚁语》(29课)、《蜂王之约》(50课)等童话寓言故事形式呈现的。其中有三篇课文较为特殊都以“歌”的形式编排:
第3课《入学歌》:春风至,杏花红,母命儿,去发蒙,儿勤读书母自喜。弟弟妹妹花下戏,花下不可戏,伤花失母意。
颁定学堂课本“放纸鸢”与原书的对比
第30课《友爱歌》:我闻紫荆树,同根同枯荣。花零落百花坏。东枝憔悴西枝败。无心之物尚如此,兄弟义愿同生死。
第51课《励学歌》:两小儿,同贤愚;及长大,各异途。一为人中杰,一为车前夫。人问何故分优劣,读书不读书之别。
显然,第3、51课以劝学为主,而第30课则是教导兄弟同心。这三篇课文相对整齐,具有诗歌对称的特点,在60篇课文中显得别具一格。
任何事物都无法超脱于时代,《蒙学读本全书》出现在新学不断兴起的时刻,即便这样,它依然无法避免时代的局限。第二编第1课为《爱君歌》,文章内容为“大清皇帝治天下,保我国民万万岁;国民爱国呼皇帝,万岁万岁声若雷”;第2课为《崇圣歌》,内容为“先师孔子倡宗教,魏巍高大如山斗;终身服教誓弗违,叩首叩首九叩首”。显然这两课专门用来赞颂皇帝和圣人,与此类似,第6课为《拜孔子》,第16课为《教孝歌》,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很难为新时代所接受,也许正因如此,这套教材在民国之后就没有了传承。抛开这些,我们从另一面去看,这套课本中又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第二编第12课为《清明》,第19课为《端阳》。不妨详细读读《清明》:
清明者,春日之佳节也。时则绿草满地,好花齐开,城中士女,有踏青之游。近者登城,远者登山,是日游人甚众焉。
问士女何以要踏青?问近者远者游于何处?
这一课为孩子介绍了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有关情况,对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查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除古诗中有所涉及外,尚无课文直接以传统节日为题。这一现象,当为我们深思。
在《蒙学读本全书》的编者心目中,日本小学的读本是模仿的对象
《蒙学读本全书》从一所普通学校编印的教科书成为通行教材,由中央机关颁行全国。资料显示,到1908年,“此书印行达10余版次,各地翻印者,不可胜数。”
《蒙学读本全书》全书的印刷采用石印,文字字号要大于同时代一般的课本,用纸非常考究,采用的是绵纸,好于一般的教科书用纸。奇特的是,该书仅仅保留了每一篇课文的文字,并没有保留插图。当时官方认为,插图不够“正规”,在官定课本中一律禁绝。另外每一编中,除第一课标题含“课”外,其余只是编号,不直接署明第几“课”。
在早期的版本上,每册书籍的扉页上都标有“寻常小学堂读书科生徒用教科书”字样,这与日本的教科书读本非常相似。在《蒙学读本全书》的编者心目中,日本小学的读本是模仿的对象,与日本寻常小学读本对比,可以发现在编辑体例上模仿了日本的小学读本结构,特别是绘图风格非常接近,它是中国最早有完整配图的小学教科书之一。
1904年,随着无锡新式学堂规模不断扩大,自筹经费捉襟见肘,无锡三等公学堂日趋衰落,最后消失在历史中。
1905年,学部成立后审定全国小学教科书,《蒙学读本全书》前三编继续名列其中。而五编、七编的内容,由无锡人顾倬改定,变成了《高等小学国文读本》的内容,再次行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民国到来,在个别地方,仍有学校使用《蒙学读本全书》教学,渐渐地,“春风至,杏花红,母命儿,去发蒙”的吟咏终于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