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修映
由于儿童身体各项机能还不成熟,因此药物处理能力较弱,如果药物应用不合理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率约为6%~7%[1]。本研究调查统计我院儿科临床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减少不合理用药提供措施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儿,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5个月~13岁,平均(6.5±3.3)岁。63例城镇患儿,37例农村患儿。感染患儿共86例(86%),54例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1例为急性支气管炎,15例患儿为其他。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患儿的病例资料,统计产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儿。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学指标有频数、构成比等。
2.1 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23例患儿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占总数的23%,其中有2例患儿有药物不良反应史。有18例为5个月~7岁的患儿,5例为7岁~13岁的患儿。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皮疹、斑丘疹、多形性红斑等皮肤和附件不良反应;肝功能、肾功能损害、腹泻、呕吐等。
2.2 给药途径 临床主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静脉给药、肌内注射给药三种方式。各种方式所占比例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种给药方式所占比例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3 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3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中,有13例患儿用药剂量过大,占56.5%;6例患儿使用了儿童慎用或禁用的药物,占26.1%;4例患儿药物配伍不合理,占17.4%。
2.4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23例患儿中,20例治愈,占87%;3例病情有所好转,占13%。
3.1 儿科临床高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 目前,抗菌药和中药制剂是临床引起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药品,多数医学文献报道,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为55.8%,中药制剂为23.3%。其中头孢菌素类是药物不良反应中最主要的抗菌药物,包括头炮拉定、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头孢唑林钠等,其次为阿奇霉素、青霉素钠;而中药注射剂在中药制剂中居于首位,包括双黄连、鱼腥草、细辛脑等。过敏反应性皮肤及附件损害、血尿、消化系统损害等时儿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
3.2 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23例患儿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占总数的23%。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1.3%;临床使用过大的用药剂量是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占总数的56.5%,说明药物剂量使用过大和药剂的给药途径不合理是诱发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患儿家长在小儿感冒、呕吐等情况下常会自行到药店购买一些非处方药,由于缺乏有效的用药信息,造成家长按成人剂量随意给药,如果疗效欠佳,则随意加大剂量,甚至将几种同种药效的药品随意联合使用,从而增加了小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其次给药途径不合理,虽然在儿科治疗中,静脉注射是最为常用的给药途径,但是,并不是所有患儿都适合静脉注射给药。一些患儿可能由于自身体质等特殊原因而不适合静脉注射,如果不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给药途径,则极易引起小儿药物不良反应[3]。
3.3 预防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 首先,医院儿科应该切实加强防范临床用药安全的意识和力度,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促使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树立责任心,做到科学合理给药[4];其次,儿科医护人员应该将正确的患儿服药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解给患儿家长,同时在工作中提高警惕;再次,严格临床用药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5]。
综上所述,导致儿科临床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给药方式不当、临床使用过大的用药剂量、药物配伍不合理等,临床应该充分重视儿科临床合理用药,从而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1]赵瑞玲,吴金红,高明娥,等.儿童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9):1700-1703.
[2]刘立民,袁斌,蔡学菊.临床药师的临床思维的培养与实践[J].当代医学,2007,14(4):141-142.
[3]钟闻燕,易阳.儿童药物中毒的回顾性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4):22.
[4]罗莹.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当代医学,2010,21(8):1471-1472.
[5]王亚非,张琴.本院门诊处方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