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定 余炜
摘要:本节课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一次美术欣赏课。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此次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用自己平时所看到及所发现的情景图片,以及笔者自己的美术作品制作成PPT课件,意在用真实可信的图示与概念相结合,形成集成与互动,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关键词:观察;艺术美;生活美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B
一、案例情境描述
走进教书,环顾四周,因为事先与同学们说好,这节多媒体美术欣赏课我会带给同学们一个意外的发现,果真看到了同学们个个都用期待的眼神看向我,心里顿感欣慰。
在上课前,我对同学们说:“这堂课的开始之前,想邀请同学们上台来做一个游戏,有谁愿意呀?”
这时班里活泼的号称“小猴子”的男生,兴奋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来。”
“很好,既然你这么自告奋勇,那么请你上台来吧。”
这时台下同学都鼓起了掌。
我打开大屏幕,开始播放课前准备好的PPT课件。台下同学纷纷发出赞叹的声音,因为播放的是一位优美的芭蕾舞者在练功的动态。
两千多年以前,一位中国的哲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中国古老智者面对茫茫宇宙的哲思,对一切生命的审美。他们面对一朵花、一片叶、一条流水,思接千载,所谓“一花一世界”。“同学们,你们有好好观察过你们周遭的一切吗?我们学校新建了这么美丽的音乐操场,种了那么多种漂亮的花草,你们有去数过,我们学校有多少种植物吗?”我以此为引子,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围绕着课堂主题思索。
同学们纷纷响应,回答我的问题,有肯定的,有否定的。每位同学都在思索。
“很好,同学们都在想,对吗?不管以前你们有没有认识到这点?但我希望通过本堂课后,每位同学能够学会用像画家那样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好吗?
“好!”全班48位同学,全部齐声回答。
我接下来为同学们播放PPT,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图中所看到的是一个老态的妇人,身体上布满皱纹的病骸形象。让同学们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反差。
接下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老夫人美不美,相较之你们更觉得哪张美呢?”
同学们激烈讨论后,有觉得前者好的,有觉得后者好的。
“同学们都真实地表达了你们的看法,很好!那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年轻的芭蕾舞者》大家都喜欢,这是毋庸质疑的,因为美好的东西,大家都看得出。但是喜欢《欧米哀尔》的同学们,能告诉我原因吗?”
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回答问题,有的说是因为是这名雕塑家的作品,所以觉得好;有的说老人也是很漂亮的,因为会想起自己的奶奶……
“同学们,你们现在都是花样的年华,是最青春美丽的时候,你们大了,父母年纪也越来越大,皱纹也多了,你们会因此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好看、丑陋吗?肯定不会,对不对?那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又该如何看待呢?”
随后我给大家布置作业:“给大家一周时间,在下堂课时,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感动你们的景物,并用你们的画笔简单地记录下来。”
二、教学设想
1.案例概要
本节课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一次美术欣赏课。当我们用手去触摸一个各种各样的东西的时候,几乎没有从触觉对象那里感受到什么表现力——触摸有可能成为一次习惯性程序,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视觉现象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次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感知思维,作为教员应当多给学生感悟世界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
2.案例教学重点
(1)艺术美不见得就等同于生活美
艺术家并非“美”的创造者,只是他能把自然表现得真实。
(2)学习从生活中紧紧抓住符合生活真实的情节
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万变,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等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深刻化、永久化。
三、教学反思与研究
这节课在积极响应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同时,配以图片结合理论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周围的情境出发。教师组织、引导的方式进行,并配以适当的观察联系,加以提高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当我们用手去触摸一个各种各样的东西的时候,几乎没有从触觉对象那里感受到什么表现力——触摸有可能成为一次习惯性程序,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视觉现象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人们很少认真地感受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而我作为美术教员,就想对这个事件发出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