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刊物、一个作家,其纯正的文化品位,于文学一途而言,往往体现在对于纯文学的守望与坚持,特别是对于文学经典的弘扬与传承。享誉久远的诺贝尔文学奖,历来看重的就是纯文学的创作,而嘉奖的则是纯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莫言的获奖,既是对他个人小说创作的肯定与赞扬,也是对中国文学纯雅质地的认可与评判。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何谓经典?其传递的应是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可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经典是价值传承的一种方式,更是民族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与标志。走进经典,便可寻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经典的产生,其基础是对于纯文学载体的维护与坚守,是作家对于纯文学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的创作。尽管有市场经济的冲击,有社会浮躁情绪的振荡,但不少刊物和作家仍然矢志前行。于是广大读者,在纯文学(包括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寻找历史,铭记传统,领悟和培养一个民族深沉的情感,功莫大焉。
《参花》就是这样一本为纯文学推波助澜的好刊物。其面世五十五年,发行达六百余期,共两亿册,特别是近年来全力以赴登载高质量的纯文学作品,声势赫赫,广受好评。刊物可敬可佩的胆略、视野、器识,源于他们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以及对作家和作品热情诚恳、认真负责的态度。
湖南新化县作家唐象阳,就是受益者之一。此期登载的“唐象阳散文小辑”,共四篇达一万余字,很隆重地向世人推介。象阳的散文创作,在湘地早已受到关注,在省会长沙就开过他的作品研讨会。多年来,他坚守在这僻远之地,饱受“梅山文化”的熏陶,又熟悉故乡的风土人事。于是,乡情、乡俗、乡声、乡韵,历史的追索与现实的切入,乡土的奇诡与个体生命的体验,一一呈现在他的笔下,可见可闻可触可感。他的行文流畅、从容,既典雅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隽永的诗性。我作为湖南文坛的老人,对象阳的进步深感欣慰。
写此文时,湖南正是大雪后的天地一白。我在一首七律的最后两句写道:“等闲又候东风起,何处湖山访稻桑。”瑞雪兆丰年,纯文学也应是如此!
作者简介
聂鑫森,曾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中文系作家班。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文化专著五十余部。二十余个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日、俄、越南等国文字荐介到海外,出版过英文小说集《镖头杨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金盾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十一、十二届“百花奖”、第三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首届《短小说》“吴承恩文艺奖”、首届《小说选刊》“蒲松龄小小说奖”、首届“湖南文艺奖”及其它文学奖。
写作之外,四十多年来,专心研习大写意花鸟画,曾在多家报纸、杂志刊发国画作品;并多次应邀为刊物和出版社的书籍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