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电视剧,三部打鬼子

2013-05-30 11:23阙政
新民周刊 2013年13期
关键词:鬼子抗日抗战

阙政

问:八年抗战期间最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在哪里?回答不是晋察冀,而是横店影视基地。

再问:日军侵我钓鱼岛,如何泄愤?回答不是欣赏每集都会死1到N个日本人的《名侦探柯南》,而是投入形形色色的国产抗日连续剧。

八路军扛着AK47、一枪从北京打到呼和浩特、子弹会拐弯……这都不算什么。中华儿女多奇质,身怀绝技的民间异人数不胜数——徒手将鬼子一撕为二,趴在地上听得出几百米开外的行军队伍人数,一路轻功跑酷躲避枪林弹雨,被轮奸中还能万箭齐发杀光荷枪实弹二十来口人,一把手枪不换子弹打死一个连,不高兴起来扔颗石头就打得下飞机——so easy!首长再也不用担心我军的战斗力,掷地有声地指出:“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

以上,就是连日来热播的《箭杀》、《利箭行动》、《向着炮火前进》、《抗日奇侠》等抗日剧的天雷滚滚。编导犹恐观众不满足,想方设法用打破吉尼斯纪录的逻辑来拉拢——民间奇人还嫌不够奇,索性拉来30多个美女集体削发剃度,演一出《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女尼排》(《和尚连》也在密切筹备中哦);一枪灭一个连还嫌不够多,《一个鬼子也不留》就立下了这样的挑战书:“一把XX刀,能干掉几个鬼子?!”

打到后来,横店扮演日本鬼子的群众演员一天要死七八次,不堪其苦,纷纷倒戈,提出希望能演一回英勇土八路的诉求。

难怪业内资深策划人苏晓会这样总结:“2012年,抗日英雄从原来看上去朴实无华、老实巴交的村里人变成了器宇轩昂、英姿飒爽的‘高富帅,日本鬼子变成了中华武术的‘活沙袋,打鬼子被拍成了类似‘打僵尸的游戏剧。抗战剧基因突变,成了偶像剧、情感剧、武侠剧、谍战剧和战争剧的混血儿。”

打鬼子不是一天两天

近日,豆瓣上有个名为《给抗日奇葩剧认个姥姥——详解〈人奶魔巢〉》的帖子被疯狂转发。文章认为,如今的抗日奇葩剧其实早有源流,《人奶魔巢》就是峨眉电影制片厂下属音像发行部协同成都保险柜厂联合录制的猎奇片,讲的是日本鬼子掳走中国孕期妇女,用人奶提炼强力生长素以提高日本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雷人阴谋——“它在1989年出现,超越了后来所有一切亚类型抗日题材魔幻影像。”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港台电影盗版片的流入和录像厅在各地的兴起,不少电影公司或独立制片人都拍过这样“小暴力软色情”的盒带片来牟利。

记者采访了熟谙香港电影和内地录像厅历史的魏君子,据他回忆,“当年电影院边上常常会有录像厅存在,或是影院的三产,或是个人承包的场子,放映盗版港片往往比影院引进正版的档期还早一些,因此生意盈门。”到1986年初,国家对录像厅进行规范管理,限制港台片的播放,又催生了国产录像带的热拍热销。

“改革开放伊始,影视剧的风气一度相当开放,暴力、色情,鱼龙混杂什么都有,观众嘛也都抱着猎奇、娱乐、见见世面的心态去看。”魏君子说,“像我们当然最欣赏徐克啊程小东啊,有时候也会白天看徐克,晚上看三级片,好一点的就李丽珍,差一点的就《寡妇村》——有些片子名字听起来下流,其实也没什么暴露镜头,《寡妇村》淫声浪语很多,一到晚上录像厅就弥漫着这些声音,靠它招徕观众。”

只要低俗,就能卖钱。回想起来,这段录像带热潮中也夹带了不少现今知名电影人的“黑历史”——韩三平、高群书、田壮壮都有份参与这些成本低廉、题材耸人听闻、充满了“cult”风的“小电影”。“看录像带封皮就像三级片,实际上挂羊头卖狗肉,谁看谁上当。”魏君子坦言,“也别把责任都归给无良发行商,导演也常给作品起个讨巧的名字来迷惑视听,发行商再一包装,就赚大钱了,基本上是个狼狈为奸的生意。”

这些录像作品中,就有不少选择了以抗日为背景。比如《乱世三美人》,三个风尘女子被置于战乱,战乱却不是重点所在——封皮上滚滚烈焰中间屹立着的三位佳人,衣着都十分清凉——政治正确下的情欲,似乎也来得更为名正言顺些。而在香港,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混搭就更多。前些年以3D版《金瓶梅》闻名的导演钱文錡早在1995年就与王晶(监制)合作拍了著名的《香港沦陷》,据说片中还影射了当年香港某导演的老婆在片场拍片时遭日本人强奸的典故。

莫说今日奇,需知旧时历。“你不知道吧,连徐克都拍过情节非常夸张的抗战片。”魏君子笑道,“叫《财叔之横扫千军》,是根据漫画家许冠文(非影人许冠文)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漫画改编的。财叔就是个老农民,结果一个人干掉了整支731部队,还活捉了川岛芳子!有个情节是他看到日本兵的飞机很不爽,就掏出炸药扔到远处的大堤上,把大堤炸了,决堤以后发起大水,瞬间把那架飞机给淹没了……”

比起徐克,香港导演牟敦芾走得更极端。“据说他拍《黑太阳731》,用到的尸体都是从医院等地搞来的真人遗体,解剖镜头可想而知加倍恶心。搞笑的是片头还欲盖弥彰地题了一句‘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弄得好像纪录片,实际上却都是用刺激感官的噱头来哗众取宠。这套策略在当年是成功的,片子非常卖座,到后来还拍了续集《黑太阳南京大屠杀》,都很变态,都是童年恶梦。”

鬼子百打不厌

不可否认,我们多多少少已将民族深仇写进自己的基因里。原谅不代表忘记,记忆一经撩拨便又再生。与此相应,“打鬼子”这件事,充满了泄愤的意淫,因此广受欢迎,横行无阻。许多观众未必弱智到轻易相信唐突离奇的剧情,却也愿意姑妄观之,作为消遣。

“意淫一直是电视剧提供给观众的重要元素,不管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打鬼子是意淫,穿越到皇宫也是现代人的意淫。”魏君子说,“而且抗战剧还有它独到的优势——不管是武打、谍战还是爱情元素,它都可以百搭。”

此话不假。2011年,广电总局曾召开“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发布“限娱令”。不仅综艺节目,对电视剧的过分娱乐化也进行限制,古装、年代、传奇、穿越、神怪、修仙乃至谍战、武侠、刑侦剧……都在控制之列。除了根红苗正的抗战剧,很难想象还有哪一种类型,能在剧中这样肆无忌惮地杀人不眨眼、血流漂橹、“让子弹飞”。

既然抗日题材这么保险,理所当然地它就成了各类电视剧的避风港。于是我们发现,传奇剧变成了“抗日传奇剧”;谍战剧变成了“抗日谍战剧”;武侠剧变成了“抗日武侠剧”——“抗日”二字像先头部队一样,稳稳地为紧随而来的实质大部队保驾护航。甚至于,一些绝难通过审查的色情、猥琐情节,只要把主体换成日本鬼子,也能欢欢喜喜登堂入室。

却原来,牛肉产量暴增的背后,是有太多马肉混进来搀和了一脚。

抗日剧全面娱乐化,在满足了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叫人忘记,其实有一些民族之痛是不适合被拿来娱乐的——抗战就是其一。要是一个农民就能灭日寇一个连,叫当年壮烈牺牲的先烈及其后人情何以堪?

更糟糕的是,年轻人对社会的认知,有相当一部分会来自少年时代观看的电视剧。成年观众能够辨认出剧情与史实的背离,最多付之一笑,年轻人却未必不把“抗日武侠传奇剧”当历史真实来接受,到那时,可真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了。

猜你喜欢
鬼子抗日抗战
一个人的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万国造枪打鬼子
牛山魁打鬼子
我们家的抗战
艰难的行走(随笔)
抗日英烈马威龙
忆·抗战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