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阳
1992年10月,上海昆剧团受到台湾新象文化基金会的邀请,作为海峡两岸戏曲交流的第一支队伍,开启了那一年的破冰之旅。20年后,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已从团长的任上退休,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展示其独一无二的大官生艺术,也得以全程见证每一次上昆的台湾之行。
独家艺见:第一次赴台之旅的经过是怎样的?在台湾的影响如何?
蔡正仁:第一次赴台,我们乘坐飞机从上海到深圳,从深圳到香港,再从香港转机到台湾,历时将近一天。那次的破冰之旅尽管行程曲折、手续繁复,但却非常成功,在台湾当地造成了一片轰动,兴起了一阵昆曲热。
独家艺见:观众对第一次赴台的昆曲演出有何评价?
蔡正仁:台湾观众纷纷惊讶于上海昆剧团所表现出来的昆曲的典雅精致及其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历史血脉。很多观众都说:“大家都讲‘文革摧残文化,把许多经典的文化艺术破坏得很厉害,但居然在‘文革之后还能保留这么好的剧团,让我们欣赏到这么美的昆曲!没想到会这么精彩!”这比起在报纸上不停做宣传、喊上一千句一万句口号要强得多,剧团的演员好、戏的质量高、用事实说话才是告诉台湾观众昆曲艺术之美最有力的证据!
独家艺见:赴台的昆曲演出对于昆曲在台湾的发展有何影响?海峡两岸在昆曲的发展上有什么合作吗?
蔡正仁:上海昆剧团带给台湾的不仅仅是那一阵昆曲风。台湾爱好昆曲艺术的人从赴台前的极少数,到了赴台之后发展成的一种普遍爱好。相当规模的昆曲业余团体和民间组织也自此后纷纷办起。台湾在这20年来年年都邀请上海昆剧团的演员去台湾的国光剧团和其他业余剧团教授昆曲。这些都是基于海峡两岸对于昆曲艺术的一种共识,也是对于昆曲艺术发展的一种追求。我可以自豪地说,如今,台湾观众对于我们大陆的演员已经非常熟悉了。台湾昆曲专业演员的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20年前的和如今的台湾昆曲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地,一个天。这20年来,上海昆剧团对台湾昆曲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有相当大的功劳。
独家艺见:那么在这20年的赴台演出过程中,您对于台湾观众有什么体会?您认为台湾观众和大陆观众有什么不同之处?
蔡正仁:一直说“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因为台湾观众的欣赏能力很高,观演素质也很高。演出剧场从不会有打电话、睡觉、随意走动的情况。演员们在演出时能明显感受到观众们用心在看,以及观众们对演员表演的呼应。这正是源于台湾观众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昆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大陆观众受到左的思想较深。上海观众所欣赏的演出趋于大众化的表演形式,而对昆曲一类稍微需要些文化底蕴来欣赏的演出形式则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有时候因为观众听不懂,或是因为昆曲的节奏较慢,昆曲往往会被误解。但最近10年来大陆观众的昆曲欣赏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昆曲在大陆的普及,但更大的原因则是大陆文化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因为昆曲中有古文的唱词,相对来说大学生们能更容易看懂昆剧,欣赏昆剧所表达的内容与文化意义。如今昆曲已不再像通常所以为的,一般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去欣赏,昆曲观众的年轻化趋势已非常明显。昆曲剧场中将近一半以上的观众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得出来,年轻一代对艺术的追求不断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