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热望自贸区

2013-05-30 02:11埃莉诺
新民周刊 2013年46期
关键词:企业家制造业政府

埃莉诺

民企的等待

在沪上举办的大大小小论坛上,民企最感兴趣的话题莫过于自贸区。

“分析讨论自贸区是学者的事,企业要行动才有结果。”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在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上海新沪商联合会联合举办的“2013上海国际商界领袖峰会”上表示,公司已经在自贸区内注册了五六家公司。

温州企业家也是这波浪潮的角逐者,在自贸区的第一家企业就是温州人注册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温商先知先觉,早在自贸区正式挂牌之前,有实力者已经在区域内收购土地,参与设立金融机构,保守估计目前注册的温州企业有上百家。

一些民企在自贸区被推高的商业成本面前,开始观望犹疑。“把企业搬到自贸区的风险太大了。而且如果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某个区域的政策环境,不专注于做好产品,容易被市场淘汰。”浙江一家烧烤炉具出口企业老板表示。

距离挂牌两个月过去了,落户的企业家逐渐发现,自贸区很少有想象中的“特殊政策”。参与了几次政府层面组织的自贸区政策解读会议后,郑国刚意识到,短期内自贸区不会有关于税收优惠的特殊政策。“现在自贸区落地的税收优惠还不如珠海。”但他相信,长期来看自贸区的作用会超过想象。

而没有见到自贸区市场准入以及金融改革方面的细则之前,企业家总不会安心,担心自贸区公布的总体方案和实施之间会有差距。

“一开始人们对自贸区将实行的金融改革有着超高想象,但最近一次会议上央行有位领导讲,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围绕服务和贸易为主,其他方面的金融改革不应该发生在自贸区。”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院长王新红说。他曾去自贸区咨询如何注册教育机构,虽然教育领域的开放体现在总体方案中,但细则没有公布,企业家仍无从下手。

自贸区带来的变化中,企业家们期盼最深的,莫过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曙光。

江浙一带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大多是倒在产能过剩上,而前期企业贷款扩产都有地方政府推动的影子,地方债务风险也是政府对经济和企业过度干预的结果。企业家们普遍呼吁减少政府行政干预,使民企享受充分市场准入。“任何政府行政审批项目都可能成为腐败根源。”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认为,目前关于上海自贸区的讨论中,显示出一个误区,就是重市场准入、轻体制机制改革的倾向。

“外企、民企要和国企享受同等待遇,就要重视政府服务体系简政放权、提高效率,如果只谈论准入机会,不谈论高标准、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则体系建立,就会重蹈覆辙。一些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开放政策流于形式,民企面对一扇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他认为,对自贸区的关注不仅仅要看开放了哪些领域,更要关注怎么保证民企、国企和外企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享有完全平等待遇,这就需要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来保证开放准入落实的规则。

制造业的机遇

在新公布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民企看到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转变——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转为刺激供应。通过减少政府管制、扩大开放、强化市场配置资源,来激发民企的活力。

通过服务中小企业来激发经济活力,这是个世界性的议题。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访问上海三荣电梯有限公司时,向《新民周刊》介绍了法国政府帮助中小企业的一些措施。“法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企业能以比较低的利率贷款。在公共市场领域准入方面,有一部分是留给中小企业的,这个构思是来自美国的经验。另外,法国出台了很多措施,让年老的企业主向年轻人交班更容易,促进企业平稳过渡。我们还在研究简化企业注册的行政程序,现在企业花很多精力在这些程序上。”

土壤决定了企业的成长速度。郑永刚记得,15年前他刚来上海时,因为营商环境不佳,上海的民企大多规模很小,和江浙企业难以相提并论,而随着市场开放扩大以及行政环境愈加宽松,上海的企业越做越大,形成一批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品牌。

金融危机以后,很多民企的发展遭到外部市场的重创。“出口型民企面临一个新的困难,就是合作的外企违约现象多了,以前外企信誉一般都很好,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外企下的订单不要了,民企通过国际仲裁解决贸易纠纷也很困难。”周德文表示。

因此中小出口型制造企业对政府的扶植尤为期盼。龙永图强调,上海自贸区发展要重实体经济,服务业发展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服务贸易不和制造业一起,就是空中楼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服务产业发展同时,也要发展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和制造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服务措施怎么样更好为制造业服务。中国优秀企业家都是制造业起家的,制造业是企业的基石。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产业紧密相连,才能实现自贸区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制造企业本身如何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经济学家厉无畏认为,关键在于找到制造业的附加值。

一些国家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例如,美国提出要重振美国科技辉煌,并承诺把研发投入提高到超过GDP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生物经济和航天科技等领域引领世界潮流。中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积极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在全球金融風暴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复苏仅靠高新技术产业是不够的,传统产业的创新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程,制造业将更注重研发和设计。除了加强科技创新外,文化创意也是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的强大引擎。”

除了通过新的技术变革,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外,创意产业的逆势上扬同样也成为引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之一。如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好莱坞和迪斯尼的崛起,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动画王国的崛起,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流”的风靡等等,这些经验表明,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能找到其发展的机会。

猜你喜欢
企业家制造业政府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