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觅剑
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是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而这“四风”中,官僚主义是“老面孔”,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它多次成为党内整风的主要对象。现在,它又被列为需要重点排查、扫除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可见其危害之深远。
1963年,周恩来曾列举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概括来说,官僚主义是脱离群众、摆官架子、不担责任、不干实事、假公济私的行为。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而官僚主义者不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老百姓一般是在与行政机关打交道时感受到官僚主义的危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是他们对官僚主义的基本印象。这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办理程序不清晰的事务中,你不知道哪个部门办理,要准备哪些材料,很有可能会被“踢皮球”。
例如,流动人口办理计生证明,这个证明很重要,但不是经常要用到,因此,一般人都不清楚办理程序。等到你需要办理的时候,派出所让你找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让你找派出所;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让你找居住地街道办事处,居住地街道办事处让你找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他们就这样推来推去,无人承担责任,也不善意告知如何办理,让你心里火冒三丈,又不便发作。
在办理程序清晰的事务中,也可能存在官僚主义,它就隐藏在程序之中。
前不久,《新闻联播》报道,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绘制了一张名为“万里长征”的审批流程图。这张图显示,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要跑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盖108个章,需要799个审批工作日。根据政协委员的提案,企业投资审批的天数可以由799天压缩到232天。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关注此事后,《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试行方案》将政府审批时限压缩为37个工作日,加上审批前工作所用的时间,也不超过145个工作日。
书记、市长的关注使程序中隐藏的官僚主义暴露出来,并得到了纠正。37天就能完成的审批,之前为什么要用几百天?原因是,每个部门都不想担更多责任,于是拉其他部门一起来以分摊责任;而优化程序这样的责任更是无人担当,除非书记、市长亲自关注—这些正是不担责任、不干实事的官僚主义的表现。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承担的职能减少,老百姓与行政机关打交道的机会也减少了;而且,一些窗口部门被整顿,办事程序更清晰,官僚主义对老百姓的直接危害降低了,这使得官僚主义不那么显眼、遭人痛恨了。但实际上,官僚主义仍然普遍存在,危害仍然非常大,只是由直接危害变成了间接危害。
例如,官僚主义存在于拆迁中:放任非法强拆是漠视人民利益的官僚主义;拆迁完成大半,遇到阻力就停下来,也是官僚主义。在一些城市,有拆了一部分的城中村,之前已经搬迁的村民不能按时回迁,生活上不便,经济上受损,对政府部门的不作为非常不满,甚至挂出条幅发泄怨气。在这样的过程中,相关官员先是以发展为借口,意图靠欺上瞒下造成既定事实;后又以和谐为借口,用拖延的办法推脱责任;他们就是不全面考虑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是利用群众意见分歧来推卸责任、保全自己的官僚主义。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群众的利益趋于分化,这种官僚主义越来越普遍。这样的官僚主义者装出听取更多人意见、让更多人满意的样子(其实他们不说明、不解释、不沟通),将自己的不作为隐藏起来,让人看不到他们官僚主义的本质。这使人们对官僚主义失去了应有的警惕。这可称为“骑墙式的官僚主义”。
中国经济在发展,人口在聚集,人们对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如果官员们持“骑墙式的官僚主义”态度,不作为或者只是采取应付式的简单措施,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越来越差。官僚主义的危害,可与贪污腐败相提并论,甚至可能比后者的危害更大。可以说,官僚主义是容易被忽视的最大危害,这是它屡次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整风主要对象的原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次将官僚主义作为靶子,绝非偶然。
如何扫除官僚主义的作风之弊呢?我们先要弄清楚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
有人认为,官僚主义的形成是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在作祟。但官僚主义其实是官僚制(bureaucracy)的产物。
官僚制又称科层制,在这种体制下,组织被分成很多层级与职位,每个成员都被“塞”到一个层级、一个职位,他们的职责是听从上级指示,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做事。因为规则和程序是既定的,所以组织成员没有太多灵活处置的权力,也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一个组织采用官僚制,目的是使上层的意图能够比较准确地传导到基层并得以实现。官僚制下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本意是使成员排除个人因素等多种干扰,以提高效率,并杜绝假公济私。
但是,事物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官僚制下的规则和程序,本来是用来限制官员的,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但它们有时会被官员利用来推脱自己的责任,变成损害效率的因素,组织的最终目标也在其中消失。官员们很熟悉上级的要求以及自己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但多数群众并不了解,他们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瞒下”;在层级制下,上级要通过他们了解下情,于是他们又可以“欺上”;他们可以将每个程序都做到,但并不做得很好,形成一套应付式的做法,这就会使组织的目标不能每次都实现,而他们因为是按程序做事,可以推脱掉自己的责任,于是,程序从限制他们变成保护他们;他们有时还会虚报。
在官僚制下,官员们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因此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度不高,没有一定要实现组织目标的强烈愿望,很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寻求推脱责任的机会。他们晋升的可能性越小,他们懈怠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规则和程序固化,官员们就有了钻空子的机会,官僚主义就会产生,它是官僚制的副产品。官僚主义就是官员将自己装在程序的套子里,与群众隔离开。
中国在封建时代就建立了官僚制,官僚制出现得比较早,因此官僚主义存在的时间也长。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组织普遍采用文官制,也不能避免官僚主义的产生。但它们的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相对较小,官僚主义的危害也可能比较小。
既然官僚主义是官僚制的副产品,那么,扫除官僚主义作风的关键是针对官僚制采取措施。官僚制的作用不能完全否定,如果完全没有层级、程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将难以维持稳定。官僚制要继续存在,但它造成官僚主义的弊端要得到限制。
官僚制的弊端之一是层级制阻碍了上层与基层的联系,使得官员有机会欺上瞒下。针对这种弊端,上层和基层的联系和沟通应该加强。例如,中央巡视组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现在中央巡视组的主要任务是反腐败,其实它完全可以同时针对官僚主义作风问题开展调查。
官僚制的弊端之二是群众难以了解办事程序,造成群众与官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针对这种弊端,程序应该更简化,而且相关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减少群众与官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在这方面,互联网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官僚制的弊端之三是规则和程序固化,容易被官员钻空子。针对这种弊端,规则和程序应该不断改进、完善。
官僚制的最大弊端是缺少自下而上的渠道。官僚制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上级对下级发出指令,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下级难以向上级反馈信息、提出要求,更难以对上级进行监督。这不但造成上下沟通不畅,而且影响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滋生官僚主义情绪。开拓自下而上的渠道是克服官僚制弊端的关键。
为此,党要发扬民主,真正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让下级有机会与上级平等讨论问题、参与决策。同时,党要允许群众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设计一些制度,让群众参与政府部门的工作。有了自下而上的渠道,上层和基层的联系和沟通会加强,规则和程序的改善也能更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