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诚
在江苏淮安的地方性网站“淮水安澜”上,有一个由该市纪委管理的版块—“阳光纪检”。这个24小时不停休的“网上纪检委”,犹如一条鲶鱼,搅动了淮安的官场,成为当地最为活跃的“网络问政”平台。
开通22个月以来,淮安“阳光纪检”的点击率已超过1亿次,日均浏览量高达15万人次。因遭网民举报,先后有67名各级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164人次遭到被停免职、通报批评等问责处理。
在民间,这个由官方主导的“阳光纪检”网口碑甚好,已与“周总理故乡”、“淮扬美食”、“美丽洪泽湖”一起,成为淮安这个城市的第四张“名片”。然而,《南风窗》记者采访获悉,这个声望和影响如日中天的“反腐议政平台”,也与国内许多地区曾红火一时的公共问政渠道一样,面临着各种瓶颈与“天花板”的制约。
以党政力量和地方领导人强力推动的“网络问政”,能走多远,能持续多久,考验着地方主要官员的执政智慧、包容与耐心。
“阳光纪检”创办之初,不少人怀疑这或许又是一个官员“作秀”的举动。2011年8月2日傍晚,在淮安当地人气较旺的民间网站“淮水安澜”上,出现了ID为“淮安纪委”接连发出的3个问计于民的帖子:《市纪委:开门纳言请多批评》、《市纪委:开门纳言请多支持》、《市纪委:开门纳言请提供线索》。
帖子发出后,网民纷纷“围观”,但持不信任态度的人也有不少。也有人发出了“测试帖”,真的举报了市房产协会违规收费的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次日一早,“淮安市纪委网络发言人”便现身,称:对网友们提出的“所有意见建议”,都将认真对待,结合实际加以采纳,“并一定会以事实和行动,赢得大家的信任”。它还通报说,对于网友的举报,市纠风办已处理并准备将详情告知举报人。
纪委人员的高效回复,让人眼前一亮,但不少人仍半信半疑。但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阳光纪检”逐步赢得了网民的信任。当年8月5日,“阳光纪检”开通第4天,有网友发帖曝光该市涟水县一村支书“土皇帝”暴打村民。当天上午,涟水县纪委就在网上回复称介入调查。此帖子有400多个网友跟帖,点击量达5万多。很快,“土皇帝”丁某被“双规”。
此后几日,淮阴区政府工作人员开赌场、放高利贷,楚州区某医院院长的个人房屋由医院出资装修,洪泽县纪委干部为女儿升学大操大办宴席,盱眙县电视台违规招人……多个举报均被及时关注,相关责任人均被处理。
据统计,“阳光纪检”开通前两个月,就收到举报基层干部涉嫌违法违纪类的帖子32个,经调查属实的有13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人,涉嫌违法并移送司法机关3人,给予免职调离等组织处理6人次,诫勉谈话2人次,通报批评4人次。
“我一开始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没想到他们(纪委)是动真格的。每个帖子都回复,都通报办理结果,这个效果就不一样了。”当地网友“胶囊”说,甚至一些农村年龄偏大、不会上网的村民,也听说了“阳光纪检”的威力,一旦遇到什么事,都愿意托那些会上网的年轻人帮其发帖。那些远离家乡、在外谋生的淮安人也开始重新关注起故乡的事情来。
一时之间,“阳光纪检”成为淮安人“每天必看、遇事必找、逢人必谈”的话题,它也成为淮安最著名的、普通民众热衷参与的新公共空间。
随着“阳光纪检”影响力与日剧增,不仅纪委系统,淮安市的所有党政机关单位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发言人队伍。淮安市也提出要求,各地区、各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在发现有网友发帖反映本地本单位的问题时,须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回应,然后报分管领导签批、交承办单位处室调查处理。一旦调查有了结果,再由网络发言人在网上第一时间跟帖发布处理结果。
党政机关办理网民举报投诉网帖的一系列制度也逐步建立。如:“谁主管、谁负责”的分类受理制度,“网诉网复”、限期办结的回复制度,涉纪涉案必查的案件检查制度,督查问责的责任追究制度,重大舆情及时报告的网络应对制度等。
以“限期办结制度”为例,对于网民发帖反映的一般性问题,要在24~48小时内回复;较复杂问题的回复不超过7个工作日;特殊问题报市“阳光纪检”办公室领导同意后方可适当延长时间。在该制度实施之初,由于对网民的发帖回应不及时、应对不得力,淮阴区纪委、淮安市中级法院纪检组等多家单位受到了通报批评。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自“阳光纪检”开通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名官员因公车私用等问题而被举报,进而被问责。“现在淮安的干部在外出时,大多都变得非常低调,简直是夹着尾巴做人。”当地党政机关人士对《南风窗》记者称,特别是各部门的“三公”消费,与以前相比大为收敛,生怕被网民“揪住”曝光。
在谈起“阳光纪检”给淮安干部带来的变化时,现任淮安市纪委书记葛平用一句很简洁的话作了概括—“让权力不再骄傲。”
“有问题必调查,有反映必回复”,让“阳光纪检”逐渐赢得了网民的信任。而网民们关注、反映的问题,也从对干部的作风监督等事项扩展为对所有“大民生”事项的关注。噪音扰民、催讨工资、个人社保费……不管身边遇到什么不平之事、气愤之事,均会“网上见”。
随着一件件小事的解决,网民对“阳光纪检”的态度,也逐渐从怀疑观望转向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当地官员也惊喜地发现,自“阳光纪检”开办以来,淮安全市赴省进京越级上访量明显下降。
甚至一些苗头性的、潜在的群体性社会风险,也得以在早期及时化解。2012年,有多名学生家长先后在“阳光纪检”发帖投诉教育部门强推的“校信通”存在着收费过高、强制收费、收了费不办事等问题。
淮安市“阳光纪检”办公室主任尹树文对《南风窗》说,他们注意到围绕着“校信通”的舆情很集中且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后,立即写了一份情况专报上报了市领导。后来,在分管副市长的协调下,召集市教育局、电信运营商商讨解决方案。最终,各中小学不再统一强制学生家长使用“校信通”,不得唯一依赖“校信通”进行家校交流。“校信通”的资信收费也降低了一半。教育部门面临的危机也得以化解。
“阳光纪检”全天候监督,也“倒逼”了当地机关作风的转变。当面对一些涉及官方的敏感问题时,淮安市纪委“阳光纪检”办公室还放手发动网民,让普通网民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参与到一些事件的调查中。去年5月,有网民发帖称,自己是某砖窑厂的工人,与厂方人员发生纠纷,遭到对方的殴打。但他报警后,原本“走路才需要10分钟”的距离,但辖区派出所民警直到近两个小时后才出现在纠纷现场。此事引发较大反响。这起对派出所的投诉,官方并没有采用通常的“内部调查”的方式进行,而是邀请网民组成调查组实地调查。
网友“现代民工”也参与了这起调查。他对本刊记者回忆说,“当时天气并不热,但派出所所长紧张得全身直冒汗。”调查结束后,网民还出具了拟做出处理的意见。由于未造成实质性的恶劣后果,该派出所负责人受到了诫勉谈话等内部处理。
今年6月下旬,开通仅22个月的“阳光纪检”迎来了点击量过亿次的“大关”。淮安市纪委与当地电视台专门举办了一个特别活动,新任市委书记还受邀出席并在活动现场与网民代表直接互动、交流。
自“阳光纪检”成立以来,淮安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及市纪委书记均发生过变动。但前后两任市主要领导均“力挺”阳光纪检。这也被外界视为这是“阳光纪检”能在网络问政上有所作为、风生水起的最重要因素。
正当官方兴致盎然地庆祝起“点击量过亿次”的同时,在民间,不少人对“阳光纪检”还能持续多久、还能走多远的疑问也日益增多。当地一些资深网民告诉本刊记者,“阳光纪检”在监督和问责的力度上比以前弱了很多,相应的党政机关部门对待网民诉求的回应和处理上也多了一些“敷衍”。
现在,尽管每个月仍会有10多名各级党员干部受到各种问责处理,但不少网民普遍感到被问责的力度大大减少。“给人的感觉,有点‘罚酒三杯的味道。”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网友说。与之同时,“阳光纪检”上的“祥林嫂”也多了起来,因自己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不少人屡屡重复发帖。一些网友则抱怨自己举报官员腐败的帖子被删除了。
“这可能是网友的一些误解。”尹树文对《南风窗》记者说,对于一些涉及科级以上干部的信访举报的帖子,他们会作“屏蔽”处理,但并非是“删帖”。也就是,管理员发现这类帖子后,会将该帖子转送到市纪委的信访举报信箱,交纪委相关部门按照信访程序加以办理。“因为看到自己的发帖被‘屏蔽了,一些网友可能误认为自己的帖子‘被删除了。”
尹树文解释说,“屏蔽”也是出于纪委办案以及保护各方当事人的需要。他说,一些网民缺乏反侦察经验,往往会在举报的帖子中详尽列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这样的帖子一旦公开,既有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也很有可能会“打草惊蛇”,被举报官员趁机毁灭不利于自己的证据。此外,由于举报内容尚未得到证实,他们也担心事件被炒作、对一些官员造成“误伤”。他强调说,这类帖子转到市纪委信访举报信箱后,相关的调查处理仍会继续进行。但也有网民认为,“阳光纪检”的最大威力就在于它使官员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全民的监督。他们担心,脱离了公众监督视野的举报是不是会被认真对待。
实际上,这也是“阳光纪检”运行以来面临的又一个危机。2011年年底,曾一手策划并亲自拍板开办“阳光纪检”的时任淮安市纪委书记的王天琦(现宿迁市市长)被调离淮安,当时不少人就担心,“阳光纪检”是否会就此“熄火”。其接任者葛平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干部见面会上就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打造“阳光纪检”这个淮安公共服务品牌,回应群众关切,化解社会矛盾。
针对网民目前忧虑的监督“疲软”等问题,葛平回应说,“阳光纪检”要带电,“不带电就不是高压线”。当地民众也期盼,淮安纪委是否会重新祭出强硬的问责追究机制,使已经得到大为改善的官民关系不再逆转。
在6月25日淮安新任市委书记姚晓东与网友交流互动的活动现场,不少观众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姚晓东表示要继续支持“阳光纪检”加大反腐力度时,坐在其对面的网友代表席上顿时响起了几声突兀的掌声。鼓掌者、网民代表“现代民工”是一位淮安籍人士,平时在南京工作。当得知新任市委书记要与网友互动活动时,他特意请假从南京赶回淮安参加这个活动。
让“现代民工”略微尴尬的是,在那种场合下,他的掌声并没有引来其他参会人员的同声击掌,哪怕与他坐在一起的其他网友代表也很识趣地“无动于衷”。这是一台电视直播的节目,每个人都小心翼翼,谨慎遵守着与其身份相应、社会和导演为其设定的各种规则。
“我这是孤掌难鸣啊!”活动结束后,“现代民工”自我解嘲地说。“阳光纪检”能走多远、能坚持多久,时间会给出答案—也许用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