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视角的当代史

2013-05-30 18:07李北方
南风窗 2013年25期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书系宗族

李北方

《高家村:共和国农村生活素描》

高默波 著 章少泉 喻锋平 等译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版

《高家村》是一本有着某种独特地位的书—很长时间以来,中文世界的读者对此书一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这本用英文写成的、关于一个普通江西村庄当代历史变迁的小书在10多年前就被卷进了思想论争的漩涡,这个书名也就随之在中国广为人知。但该书的中文版一直没有出来,虽然译稿早就完成了。终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把它纳入了“30·30书系”。

虽然编者没有提及,但“30·30书系”这个名称的来源显然是与对“两个30年”的关系的讨论分不开的。如何看待共和国前后两个阶段的关系,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核心焦虑。也正是因为触碰了这个问题,《高家村》一书才得以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推上争论的风口浪尖。

历史也是一部“罗生门”。对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给出不同的解读,也许把不同的解读综合起来,才能拼出接近历史原貌的本来模样;也许把不同的解读放在一起,会使对历史真实面目的认识更加模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历史观,就无所谓历史。正如作者高默波在《书写历史:<高家村>序》中所说的,—“世界上没有先天的、自然的、超越视觉角度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不同的人写不同的历史”。

带着这样的自觉,高默波不讳言他写这本书“算是为平民写历史”,是站在“贫困农民的立场上来写的”。于是,我们从高默波书写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与主流历史叙述的差别,在此仅简要地讨论两点。

第一,中国进行了世界革命史上最深入的社会革命,但它是否强大到如主流叙述所宣称的那样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呢?从高家村的例子看,回答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革命消灭了农村直接的阶级剥削,地主不再存在了,但革命在传统的宗族关系(也是社会革命的对象之一)面前却无能为力。宗族意识和宗族势力不但没有被消除,相反,它还裹挟了革命的走向,历次政治运动被宗族间的斗争和人际的矛盾主导。直到革命退潮的时候,宗族村落的框架也并没有彻底被改变。

第二,前30年的某些时段被主流定性为破坏性的,但从农民的角度看,政治上最为激进的时期恰恰是他们的生活状况改善最快的时期,尤其是表现在医疗和教育上。例如,高家村人世代受各种传染病的困扰,其中以血吸虫病(因毛泽东的《送瘟神》而闻名)为甚。这一问题在1950年代就得到了解决,患病者得到了政府免费的救治。一度有两个城里来的医生入驻高家村,为村民送去了便捷、便宜的现代医疗以及新的生活理念。

教育文化方面,因为有村集体的支持,高家村有了自己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高峰。对精英来说是文化荒漠的时代,对农民却不同,村民以自己的方式排演了若干出样板戏,这是高家村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公共的文化生活。

换个角度看历史,无论是变的还是不变的,都和精英看到的不相同。底层人民缺乏言说的能力,这是底层视角的历史叙述缺位的原因。如果不是出了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高家村的历史也会如其他村庄一样,湮没无闻。

我们需要更多的高默波。希望那些曾经对《高家村》莫名惊诧的人如今已经明白,沉默者也有被听到的权利。

猜你喜欢
香港中文大学书系宗族
香港中文大学
浅谈无人机和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
香港中文大学提出环境适应性控湿调温织物新思路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春风十里,不及捧你在手
——热销书系“恋恋中国风”再度强势来袭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筹资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