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2013年的中国将继续充满不确定性。但这一点确定无疑:政府要挽回损耗的公信力,找回一度被损害的政治认同,必须让人看到诚意。在一系列的新气象之后,诚意问题,被摆到前台。
就各种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来说,其实该怎么做,在理念上早已清楚,不做又会有什么后果,各种征兆也早作出预警和回答。
对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3个多月的执政新风,让人看到中央高层的坚定决心,民间则更抱以巨大期待。比如,要建设 “美丽中国”;腐败会亡党亡国;必须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官员应进行财产申报;必须抑制房价;等等。
政府不是万能的,没有人期待它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至少应该给老百姓一个它能解决属于它的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的真实预期,尤其是,它还多次表态,吊足人们的胃口。如果“拖”着不解决,或者解决办法走向反面,那么,不是能力的问题,不是认知的问题,而只能是诚意的问题。
无论是体制的掣肘,还是利益的掣肘制约了诚意,总归是没有诚意,因为不突破体制和利益,本身就没有诚意。
2月20日,在新年楼市的一片 “涨”声中,国务院出台了楼市调控的“国五条”。这一次和以往不同,没有得到多少喝彩,也没有得到很“重大”的关注,舆论的反应几乎是不太当回事。
回想一下,10年的房地产调控,结果是越调越高,房价一路飞涨,不断地撕裂社会,危及健康发展的经济结构,放大未来的风险。而每调一次,都押上政府的公信力一次。套路、逻辑不断地重复。有多少人,能经受“希望—失望”的轮回,打破“调控=推动房价上涨”的残酷认知?谁又能相信它可以解决什么?
当政策成为政府在那儿唱独角戏,而看戏的人越来越反应冷淡时,真是意味深长。
不能说政府不希望房价降,至少是“抑制过快上涨”,那涉及广泛的民怨,涉及到说话算数。但房地产市场中政府的巨大利益需求,土地制度,通货膨胀等支撑房价上涨的根本因素,并没有被政策所触动,而它们本应该成为房价调控的基本认知。以“限购”等临时性、且合理性存在争议的措施来应对如此紧迫而重大的问题,只能说明,政策本身对高房价的危害认识与应对还远远不够。这可是一个主要是在由政府控制的“市场”。
而按中国既有的行政逻辑,决心大的话,哪怕是作出规定,哪一个城市的房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或没有降到一定幅度,就启动问责,情况都不会是这个样子。
反腐也是如此。其轨迹和房价调控差不多。
反腐应体现为权利可以制约权力,要对官员进行财产公示,要加强舆论监督,等等—这几乎就是反腐的基本认知。
同样,这一基本认知,看来还没有体现为实际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证。比如,网民曝光的另类反腐,那靠的主要是运气。
一些官员的腐败,不仅仅是某个官员用权力来寻租,掠取那样简单。官员往往是一个资源控制者,且对民众具有合法伤害力。官和民在实际的权力控制中的不对等关系决定了,反腐如果只局限于权力结构内部的“自我监督”、“自我识别”、“自我惩处”,效果是不大的,执著于此,而且在官员财产公示等制度设计上一直拖着,并不是有诚意的表现。
官员是公民、纳税人养着的,腐败不仅仅是在侵蚀执政党和政府的肌体,而且直接就是在侵害民众。普通中国人在高房价、腐败,还有污染、贫富悬殊、权力的侵害等方面,承受的痛苦已经够多,够久。这或许说明了某种不知道该称之为美德还是什么的忍耐力,但也说明,他们是多么渴望很多严峻的问题能早点解决,真的解决。
一个并不拒绝合法性论证,也不拒绝承担职责的政府,话语能够转化为行动,取得成果,且为了真的取得成果,不断地检视、改革既有制度,出台到位的政策。这算得上是一种美德,但首先是一种义务。
政府的诚意体现在对体制和利益的超脱中。改革和制订政策,如果需要考虑,甚至优先考虑到权力集团的利益,而同时,又无法有效约束权力成员的行为,那宣称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就是一直在拖着。以中国的复杂性,权力—利益的盘根错节,它会导致所要解决的问题恶化并劫持、异化任何解决问题的努力。政府公信力的损耗,人们的不当回事,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自我改革能力的衰竭,几乎如影随形。
拿出诚意,已经是政府必过的一道坎,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