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竹盛
孝是中国绵延千年的“核心价值观”,经久不衰。前不久,央视推出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的节目,引起热捧。节目余温未却,Beyond乐队成员黄贯中突如其来的一纸声明就给央视大力弘扬的孝道泼了一盆冷水。他在微博上厉言“警告”父亲:“若你再想打我老母、我老婆,我怕自己会变自己的杀父仇人……对不起!百行绝不能以孝先行,随便看看我们四周就明白!”
中国历史上,孝被当作一种信仰,孝顺父母先祖几乎等同于崇拜神仙。信仰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疑”,要无条件服从。作为信仰的孝也就意味着无条件顺从,因此将孝与顺连用组成孝顺一词也绝非偶然,也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以来被当做儿童启蒙读物的《二十四孝图》中竟然辑录了“埋子奉母”这样极端的故事。
“埋子奉母”的故事里,家道中落的大孝子郭巨担心无力供养母亲,决定活埋新生儿子。鲁迅是孝文化最尖酸的批判者,他小时候读到这则故事后,非但没有感动得发愿要当孝子,反而暗地里希望父亲不要太孝顺祖母,否则自己可能有性命之虞。
史上英杰,因父母被掳,押为人质,而落入进退两难境地的,时而有之。归纳起来,类似困境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父母大义,为解儿女之困,自行了断。比如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部将王陵之母被项羽囚禁,王母为激励王陵一心辅佐刘邦,拔剑自刎。还有一种是子女做出妥协,比如徐庶侍母归曹。曹操俘虏了徐母,徐庶为保母命,辞别刘备,投入曹营,但他并未彻底倒戈,而是消极合作,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两种办法都保全了孝道。
一代枭雄吴三桂也曾面临相似的困境,走的却是“第三条道路”。领清兵入关之前,他给李自成扣押下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指责他“隐忍偷生,甘心非义……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哉”?信发出后,他就冲冠一怒,踏马入关,忍心目睹父亲在北京城楼上被杀,把不孝演绎成了一场大义灭亲的大戏。
忠孝两种价值观实际上一脉相承,互为表里。对父母耿直之人一般无缘孝子称谓,他们同样也很少被认为是忠臣和爱国者。忠孝之上的那个义字渐渐被遗忘了,这实在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黄贯中倒是与吴三桂有相通之处,父既待母媳不义,则莫怪儿不孝。当然,除了以手刃父亲作为“预案”有所不当以外,黄贯中的态度或许应该赢得更多同情理解。吴三桂作为两朝叛臣,以父不忠为名而行不孝,实在说不过去。不论如何,黄、吴二人倒是给众人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不孝在什么情况下是正当的?
我们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很多人大概不知道另两种不孝分别指什么。《十三经注疏》中讲的很清楚: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后两种不孝我们都很熟悉了,唯独第一种不孝在后世对孝道的宣扬中,被忽视掉了,比如央视就肯定不会因为有人指责、改正行止不端的父母而将之奉为孝子。
《孝经》里有一段对话,曾子问,一味顺从还能称为孝顺吗?子曰: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忠孝两种价值观实际上一脉相承,互为表里。对父母耿直之人一般无缘孝子称谓,他们同样也很少被认为是忠臣和爱国者。忠孝之上的那个义字渐渐被遗忘了,这实在是有意为之的结果。幸好这个世上总有道德直觉之人,经常站出来提醒人们。黄贯中是一个,爆出美国窃听丑闻的“叛国者”斯诺登也是一个。
联系 zsy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