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竹芳 钟丽珊 梁金娇 谢美娟
无陪护护理模式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再需要家属的照顾,而是由护士取代家属给患者实施生活护理,这是一种科学管理、人性化服务加上全程护理的创新模式[1]。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模式转变,提倡开展无陪护护理,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0月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100 例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整体、全面的无陪护护理,回顾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100 例(男85 例,女15例),年龄26~77 岁,平均(54.4±3.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4 例,高中及以上36 例;婚姻状况:未婚61 例,已婚24 例,离异15 例;个人生活自理47 例,自理困难53 例;应用精神药物治疗93 例。部分患者合并消化系统基础、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多以危害社会治安和扰乱社会治安入院。
1.2 方法
1.2.1 生活指导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生活缺乏自理能力,需他人协助完成,住院时间较长,以老年人居多,机体已处于衰退期,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生活自理能力,故生活护理为日常护理的重点内容。无陪护护理需投入更多的精力,从睡眠、洗漱、更衣、饮食等多方面加强,对合理的护理岗位进行设置,加强细节管理,组织患者互助力量,建立患者档案,提高基础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
1.2.2 用药指导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多种躯体疾病伴发,药物使用的种类较多,加之精神药物的应用,易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氯氮平、奋乃静、氯丙嗪为使用频度最高的药物。氯氮平抗胆碱、镇静等不良反应严重,且易造成白细胞缺乏症,对生命构成威胁。故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需在提高药效的前提下,选择副反应小、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以保持最低剂量的最大效应[3]。护士应细致观察患者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流涎、吞咽困难、便秘、尿潴留等,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1.2.3 加强预见性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病能力和体质下降,加之痴呆或精神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较差,遗大小便、不知冷暖,饮食失调、终日卧床等,易引起各种感染,促使与原本疾病无关的疾病发生。护士需加强多发病、急救等技能和知识的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落实[4]。
1.2.4 提高心理及社会支持力度 患者多因危害或扰乱社会治安被强制性入院。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探视需求与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故在无陪护护理过程中,需加强情感支持及服务,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属的作用,从细节中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协助患者发现生活的乐趣,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护理人员应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和措施去解除患者的痛苦,创造一个优美和安全的环境,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还需依据患者的病情、兴趣、体质、爱好,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以丰富患者住院生活内容、缓解思家情绪。
1.2.5 加强安全管理 在加强疾病治疗的同时,还需完善安全护理管理,开展无陪护护理时需加强现场动态管理与安全评估,在硬件完善如监控、穿重点标志服等保障,同时规范操作、掌握安全意识、开展技能培训。护士应密切巡视,细微观察,以确保患者安全,减少住院安全意外[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2 个月,护理前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8%,护理后为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n(%)]
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增强使医疗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除重视生理护理外,对患者精神、社会、心理、人文方面的需求也加大了关注力度。精神科在医院众多科室中相对特殊,住院时间长、整体生活自理能力有缺陷,存在复杂且不固定的风险因素,对护理质量有更高要求[6-7]。本次研究中,加强整体全面的无陪护护理,如生理护理干预、用药指导、加强预见性护理、提高心理及社会系统支持力度、加强安全管理等。结果显示,护理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护理前。
综上所述,加强长期精分裂症患者整体全面的无陪护护理,可显著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张传坤,孟祥丽,王永芳,等.无陪护护理模式开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96-97.
[2]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11-113.
[3]孙连军,赵丰文,赵丰戎.长期住院精神患者骨折原因及预防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4):31-32.
[4]韩培滋.临床护理工作中法律意识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682,1684.
[5]樊增华,候俊霞.精神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947.
[6]刘文英.住院老年期精神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68-369.
[7]张红卫,王传荣,张红梅,等.老年期精神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7,23(7):5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