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 史斌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的消化溃疡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胃炎等均需要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在临床上一般推荐采用PPI或铋剂加上2 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作为一线疗法进行治疗[1],但该方法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且长期治疗的疗效会下降,导致患者的耐受性较差。本文就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90 例通过内窥镜胃粘膜活检证实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43 例,女性47 例,年龄20~70 岁,平均年龄(45.0±6.1)岁。其中胃溃疡35 例,十二指肠溃疡38 例,复合型溃疡17 例。排除胃癌、急性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等患者,并排除在4 周内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2]。随机将90 例患者分为2 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奥美拉唑20 mg,每天1 次;阿莫西林1 g,每天2 次;甲硝唑500 mg,每天2 次,并联合益生菌2 粒,每天2 次进行治疗,益生菌使用时需与抗生素间隔4 h以上的时间。该疗法持续1 周,1 周后继续使用奥美拉唑,持续治疗3 周。对照组不采取益生菌进行治疗,仅采用奥美拉唑20 mg,每天1 次;阿莫西林1 g,每天2 次;甲硝唑500 mg,每天2 次。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及14C结果,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溃疡愈合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3]。
1.3 疗效评价[4]溃疡愈合情况:治愈为患者的溃疡完全愈合,瘢痕形成。好转为溃疡缩小率超过50%。未愈为溃疡缩小率低于50%。幽门螺杆菌清除:于患者停药4 周后,进行内窥镜胃粘膜活检,阴性为根除。症状:以患者是否出现腹痛作为判别标准,主要分为无痛、轻度(患者偶尔出现疼痛,但不影响工作与生活)、中度(患者时常出现疼痛,且影响生活与工作)、重度(患者频繁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且不能正常生活与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详见表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2 例(4.4%)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乏力、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对照组7 例(15.6%)有上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停药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n(%)]
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想治疗方案主要如下:(1)保证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在90%以上;(2)溃疡愈合良好,症状迅速消失;(3)患者耐受性佳;(4)患者耐药性低;(5)疗程短,治疗方法简单;(6)治疗价格适中。目前选用PPI联合两种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克拉霉素或甲硝唑的治疗效果不佳,且治疗不良反应多,导致患者耐受性降低,停药率高[5-6]。本文在传统的三联疗法方案中加入益生菌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明显提高,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主要原因如下:(1)益生菌抑制幽门螺杆菌繁殖,从而降低致病菌总数;(2)益生菌帮助肠道菌群恢复正常,提高胃粘膜的免疫能力与防御能力[7]。
综上所述,使用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的观察组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与对照组相当,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8,13(1):43-44.
[2]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意见解读[J].中国医刊,2010,42(1):5-6.
[3]沈迁.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法[J].宁夏医学杂志,2 0 1 1,12(32):1212-1213.
[4]马正义.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探讨[J].宁夏医学杂志,2009,9(8):1744-1745.
[5]中国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中国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以及耐药对治疗的影响[J].胃肠病学,2007,12(9):525-530.
[6]邓伟明.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观察[J].2009,15(10):133-134.
[7]张萌.益生菌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与应用价值探讨[J].海南医学,2010,2(8):199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