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农村景观乡土特色的表达手法

2013-05-30 05:13唐祖辉徐文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特色

唐祖辉,徐文辉,高 鹏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我国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农村发展向城市发展的模式靠近[1]。为了方便田间管理和机械化、集约化作业,我们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农田设计建设。这种模式使乡村显得更规整,但却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景观。简单的将新农村理解为“宽马路、大广场、小洋楼”,也使得新建村落平庸无味、千村一色。许多地区的文化景观都面临着压力,传统农村独具的乡土特色景观正逐步消失[2]。设计师们将目光聚焦于将乡土特色运用于城市景观中,却对乡村的发展缺少关注。

乡土特色来源于乡村生活,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不同地域之间的乡村景观保持较为明显的差别[3]。乡土特色是长期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其形成是人类与当地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4]。从某种程度上讲,乡土特色是乡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关注简单、朴实的乡土景观,对保持农村景观特色有积极的意义。

1 浙江新农村建设现状

浙江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在农村人居环境、村民生活品质、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2003年开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以来,打造了一批中心镇、中心村、精品特色村等,提出了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镇 (小城市)—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到“十二五”末,所有规划保留的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让浙江农村成为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2 调查与分析方法

2.1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以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为主。景观设计目的就是服务于使用人群,使用者的评价与认可度是景观的最好评价指标,因此还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群众访问、专家访谈。

2.2 定乡土特色

调查采用对应世界文化线路判别的标准[5],并加入稀缺性特征作为特色乡土景观的总体衡量标准,具体包括5个特征。空间特征。是否具有与地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相结合的特点。时间特征。是否具有一定时间的影响力,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特征。是否包含当地文化因素。角色和目的特征。是否对当地文化宗教、商业贸易、生产生活等的功能方面有促进作用。稀缺性特征。是否在一定区域内逐渐减少或消逝,并且不可替代。这5种特征作为评价的指标,某处景观符合的特征越多,相对而言其特色越突出。分析其所运用的设计手法就是调查目标。

2.3 样品村特点

浙江地貌非常丰富。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因此其新农村建设有着浓厚的地域特征。

2.3.1 山区新农村典型案例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大均村位于国家4A景区“畲乡之窗”中,是景村合一的美丽村庄。91%的森林覆盖率及纵贯全境的瓯江支流小溪,水好林茂,生态良好,有千年古樟、均潭印月、洋滩雪浪、古廊桥、坟树围青等景观。

杭州市桐庐梅蓉村。梅蓉村昔系荒洲,由历代洪水泛滥,泥沙淤积而成。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将河滩变成绿洲,种植杨梅而闻名遐迩。村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水利设施以及大片的水杉林,景观大量运用“农业学大寨”及杨梅的元素符号,营造了“水墨杉林”的意境。

2.3.2 丘陵地区新农村典型案例

杭州市外桐坞村。位于西湖西北侧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形成于明朝中期,早在百年前就以盛产西湖龙井而闻名,朱德委员长曾四访外桐坞。整治后村庄白墙黛瓦,周围青山溪水环绕,茶绿、榴红、翠竹,环境清幽。景观时间、空间等特征明显。

湖州市安吉县山川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南端,因山多川多,故名山川。有中国第一竹乡之美誉。规划设计以“竹链”——山川之凝聚为设计构思,以竹为当地景观特色,主要的乡土景观有品竹恋乡、幽幽竹林街、古树轶事、竹林人家等。

2.3.3 平原地区新农村典型案例

嘉兴市建林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由自然经久的河道、港湾和农家院落构成整体景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通过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以田园风光、小桥流水、江南民居、特色庭院等为特色,营造了富江南传统水乡的韵味。

宁波市奉化滕头村。位于浙江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是具有水乡特色的江南小村,农田平整如镜,每0.27 hm2成一方,村中果树林立,风景优美,获“全球生态500佳”, “世界十佳和谐村”等荣誉。

2.3.4 滨海地区新农村典型案例

宁波市象山中国渔村。位于宁波石浦港畔,以体现中国渔民特有的渔区民俗风情为主。

宁波市象山石浦镇石浦村。位于象山石浦镇东端,融瀚海、美礁、奇石、险崖为一体,是美丽神奇而又原始古朴的绿色小半岛。沿山而筑的村落,一式砖混构、梯形楼层,排列有序,风格别致。

3 结果与分析

空间特征。被调查者认为的乡村应该是恬淡、幽静、淳朴、清新和广阔的,乡土特色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包括存在感、归属感、自在感和舒适感。使村民引以为傲和游客记忆深刻的是具有当地印记的景观。调查显示,70%以上人群观念中的农村应该具有亲和感、安逸感和宁静感。这种对乡土景观的感受正是乡土特色景观最重要的特征所在。

时间特征。新建的马路、房屋纵横交错的农田和硬化的驳岸抹去了传统农村留下的印记。

文化特征。缺乏生活气息,新居住区的建设使原有的聚落生活和随意的交流空间消失。

角色和目的。少数村庄已经脱离传统农业,但土地仍然是他们维系感情的根本。

稀缺性特征。村民对新村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调查中最常被提起的就是有关对记忆片段回忆的景观。大量新建的西式建筑充斥在农村中,使具有当地风格的建筑成为了异质景观。最令人记忆犹新、有特色的不是城郊全新的乡村别墅、宽阔的马路,而是那即将淡去农村气息。具体结果见表1。

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可以总结归纳为:使人们对土地心存敬畏,包含着丰富的风土人情,让人感觉亲切,产生舒适和怀旧的感触,且对于任何人,都能够给予一种“乡土性”感觉的景观特色。因此我们的设计出发点首先必须是朴实的,朴实才能深入到农民心里,凝聚人心,体现一种健康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农民能够接受的,获得使用者的认同;再次要先有本色,再图特色。

乡土特色是乡村的根本所在,乡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这是乡村景观特色的重要来源,给景观再设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素材,也留下了对当地发展和居民生活起推动作用的积极元素。通过分析上述村庄景观的设计手法,找出其共性,并通过文献查阅,归纳出农村景观乡土特色表达的几类手法。

3.1 修旧如旧,利用乡土材料与传统方法

以传统材料为主,能增加景观的空间特征。如杭州黄公望村 (图1)所运用的石头、泥土、茅草等,取自当地,与农村的土地肌理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传统方法的使用凸显地域特色,延续时间特征,形成安定的具有统一感的景观。符合当地居民的审美习惯,地区整体的协调性和联系性较好。同时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对传统的建筑技术、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营造不同于城市的具有自在感和舒适感的乡村景色。

表1 不同空间所具有的特征

图1 黄公望村公共厕所

在形式上要注重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等,使新村在布局、风格和功能设计上与原村落有机衔接,实现新旧村落间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并注重保留、延续原有水系、植被、地形,将庭院、广场、聚落空间等多种元素,保持与旧村相似的尺度和肌理,达到有机整合。

3.2 原汁原味,营造归属感

在记忆中的风景和地域的历史文化气息被保留下来,而且会让人感觉一直存在,才会使人觉得安心与宁静,具有归属感。乡土植物是农村景观形成和发展地域特色的有力素材。外桐坞茶绿、榴红、翠竹,各种植物的配置别具特色,具有生命力,沉淀住历史,在村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影响,留下历史的感怀,是联系传统与现代最实用的纽带。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它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使用者最亲切,交集最多的事物。滕头村将原是奉化城区内清末明初的古建筑“凝香居”拆迁后落户到村内,除了充分展示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之外,还在居内展示了手工打制宁波水磨年糕、拉制生姜等古代民间手艺和抬花轿、抛绣球等古代宁波民间习俗,复制了一些已逐渐消失的民间文化。

3.3 景观符号,引借、整合、减舍

人类的文化创造、文化传承都是以符号的形式来实现的,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就在创造符号系统,文化传承与符号传承紧密相连[7]。不同的元素包涵了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对乡土景观符号批判的借鉴,有效的延续,能增加景观的空间特征和文化特征,表现传统文化内涵 (图 2)。

图2 不同空间所具有的乡土特色

乡土特色符号需要借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其组织起来。通过载体的变化表述乡土文化,如形态、功能、结构、材料等,给不同的参与者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与心理认知,唤起不同的情景图式及记忆片断,从而形成特色的乡土景观。常用有以下方法。

叙述。保留场地形态、再现场景等形式,将主题、意境赋予其中,进一步加深大众的认知。

整合。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元素,融入、结合现代景观中,形成为一处新景观。

集聚。将景观符号中各种最具代表性的素材进行集中,或将某一种素材大量地集中。

3.4 地域色彩,保持亲切的家园感

色彩在视觉感知要素中占有统治地位,用色彩来统一整体环境,形成地域特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6]。农村在建设过程中会自发的形成自身的色调,如安徽宏村的黑白色调。在乡土特色的表达中,如何捕捉有色彩的客观物体对视觉心理造成的印象,并将对象的色彩从他们被限定的状态中释放出来,使之具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力,再赋予其象征性的结构而成为有生命力的景观元素,是在设计中要去寻找的。

3.5 自然尺度,营造亲切感和安全感

乡村在发展中受工具所限制,基本上在人力的范围内,形成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如一般情况下人不会去垒高于人的石墙,广阔田园的分割遵循自然条件。各种人性化的空间组合,形成了令人感觉亲切的景观。所以在乡土景观设计中,应注意把握景观的空间的比例尺度。例如控制建筑的高度,不建造大尺度的景观小品等,不让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变化,使自然素材和土地条件得到活用,在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具有实用性,这样才能营造出具有亲切感和安全感的景观氛围。

3.6 自然形态,模拟自然,高于自然

农村一般以农田为背景,土地为基底,给人以广阔感,线条自然流畅的河流,蜿蜒的道路是农村的外在表现。设计中应运用柔和自然的线条,尽量避免规则生硬的线条、构图,这样才能营造令人心旷神怡,与自然和谐的乡村景观。象山中国渔村地面铺装,模拟海水退去后滩涂的形态,使人一进入就有身在海边的感觉,有捉鱼捉虾的冲动,将渔村的特色完美的展现 (图3)。

图3 象山渔村铺装模拟滩涂的自然形态

3.7 乡土体验,利用农业景观及生产活动增加互动交流

农耕文化是乡土景观最外化的表现。将农业生产景观与现代乡村旅游相结合,在保留原有的农业生产景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生产形式上的美和构建乡村景观的元素,使其与人的活动结合,构成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使人们回到对土地真实的归属与认同 (图4)。

4 小结

图4 杭州市桐庐梅蓉村

乡土特色的表达不仅是视觉效果和景观设计形式的反映,还应在传统设计理念的继承、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延续,以及基于当地素材的创新与运用方面有所体现。哈普林曾说:“在任何既定的背景环境中,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历史必然性,我们必须先充分认识它们,然后才能以之为基础对我们的环境加以改善”。作为设计者,首先要理解乡土特色的内涵,知晓大众的审美习惯,通过对乡土文化和地域特征进行深入探索,利用合理的景观表现手法,以人为本,尊重土地,使农村景观回归乡土,回到充满诗意和乡土气息的环境。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滨谊.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 [J].城市规划汇编,2000(6):46-48.

[3]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37-40.

[4]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5]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4):9.

[6]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 [日].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M].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7]刘波.乡土景观中的色彩元素控制 [J].科协论坛,2010(l):116-117.

[8]郭焕成,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19-124.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特色
景观别墅
特色种植促增收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火山塑造景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乡土中国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