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新浩,赵志伟,刘 鸿,黄志勇,吴 勇,任祖伊
(1.余姚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浙江余姚315400;2.义乌双峰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浙江义乌322000)
大肠杆菌是水禽(鸭和鹅)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病原菌,且血清型复杂多变,因此很难用疫苗预防本病,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
近年来,宁波及周边地区,水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耐药大肠杆菌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本试验对宁波及周边地区送检具有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病变的水禽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分析和比较了水禽大肠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可为兽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以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治疗成本,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扩散。
1.1 受测菌株 分离自2011年余姚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家禽门诊接待来自宁波及周边地区送检、具有肝周炎、心包炎或气囊炎的鸭源和鹅源大肠杆菌样本。
1.2 药敏纸片 购于杭州某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直径为6 mm,规格详见表1。
表1 药敏纸片规格
1.3 培养基 麦康凯琼脂、营养琼脂、MH 琼脂均购自杭州某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具体按使用说明配制。
1.4 细菌培养 无菌采集心包液、肝脏等病变部位病料,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18 h。形成直径1~2 mm 光滑乳白色菌落。
1.5 细菌鉴定 结合临床症状与细菌选择性培养进行鉴定。即从血平板分离到的疑似大肠杆菌挑取单个菌落接种麦康凯平板,37℃培养18 h 形成直径1~2 mm 红色菌落,染色镜检属革兰氏阴性杆菌,判为大肠杆菌阳性。
1.6 药敏试验 将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涂布MH 板,采用纸片扩散法,培养12 h 后量取17 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的抑菌圈大小。
1.7 判定标准 根据每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敏感区间判定。
2.1 细菌分离鉴定 从患有心包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病变的病鸭和病鹅样本通过选择性培养、染色镜检等步骤鉴定,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
2.2 药敏试验结果 详见表2。
表2 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8 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由表2(R:耐药,I:中度敏感,S,高度敏感)可见,分离株对四环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耐药严重,耐药率均达85% 以上,分别为98.4%、98.1%、87.5%、94.1%;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棒酸)、亚胺培南、多粘菌素敏感,敏感率在60%以上。整体看,氨基糖苷类、多肽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还保持较好的敏感率。
据生产实践,抗生素的使用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表2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兽医临床常用的抗生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以磺胺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林可胺类和部分喹诺酮类耐药率最高,其中5 种抗生素耐药率超过了85%,头孢类、多肽类、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率次之;而少用或禁用的药物,如亚胺培南等依旧保持较好的敏感率。试验表明,大肠杆菌对只能抑菌的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林可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比对能杀菌或高浓度杀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更为严重,可能与药物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变异产生的耐药基因在细菌的复制中被不断的传递与增强有关。
使用抗生素促使大肠杆菌产生耐药基因,耐药基因的存在进而减弱抗生素的治疗作用,如此反复过程中,耐药基因不断增多扩散以至现有的抗生素逐代被淘汰。如有一例种鹅大肠杆菌卵黄性腹膜炎病例,初时口服主要成分为盐酸洛美沙星的药物,效果显著,很快控制病情。月余后复发,之后病情缠绵,时有个别死亡,畜主不舍淘汰,几乎用药不断。3个月后,试用多种抗生素均不能有效控制死亡,最后逐步淘汰。
长期、超量使用同种抗生素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大肠杆菌是危害养禽业的常见疾病之一。水禽饲养环境粗犷,易诱发大肠杆菌病。养殖户长期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本病,使大肠杆菌对许多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往往发病后用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延长了治疗周期,使病原菌产生耐药的几率增大。
实践证明,预防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良好的饲养环境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