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的演变

2013-05-28 06:43郭雷振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2期

郭雷振

[摘要]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经历了从学习前苏联经验到完全自主制定的发展历程。如果以专业门类的划分为依据,可将其分为以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以行业部门加学科划分专业门类、以学科划分专业门类三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高校设置专业数量的发展趋势对目录中专业数量的发展趋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反之,目录对于高校设置专业的数量也起到了明显的“调节阀”作用。

[关键词]本科专业 目录修订 高校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44-06

我国高校设置专业、有计划地按照专业培养人才始于1952年,是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以培养新中国建设初期所需专业人才的一种结果。此后,高校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也随即展开。从1954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到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制定了5个本科专业目录,且经历了不同专业门类的划分阶段。每一次的目录修订都力求解决前一阶段高校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专业名称混乱、专业空白、专业数量增长过快等问题。从建国以来普通高校所设置专业的数量变化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高校设置专业数量变化会对其后目录中的专业数量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每一次的目录修订都对其后普通高校设置专业的数量变化起到明显的引导、调节作用。

一、本科专业目录发展的“三阶段”

如果以目录制定的自主性程度来划分,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仿制前苏联大学的专业目录阶段与自主制定阶段。如果就目录本身的内容来讲,则可以根据目录中所采用的专业门类的分类方式来划分,可将其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以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

从1952年高校开始设置专业至1953年初,我国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数共计215种,涉及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11个专业门类。其中,工科专业占据了所有专业的“半壁江山”,达到49.8%,师范专业占到了9.8%,文科专业占到8.8%,理科与农科专业均占到了7.4%,财经与艺术类专业分别占到了6.0%与5.1%,林科、医药、政法、体育类专业所占比例较小,分别只有2.3%、1.9%、0.9%、0.5%。

在以上既有高校专业设置实践的基础上,1954年7月,原高等教育部开始探索制定我国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同年11月,参考前苏联高校专业目录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问世,整个目录完全以11个行业部门来进行专业门类的划分,共分为40个专业类,257种专业,此时尚没有考虑专业设置的学科基础性问题。为便于目录间的统计比较,根据行业部门的性质,可以将其转换为11个专业门类,即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由于建国初期的研究生规模非常小,本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因而在此可以将该目录视作一个本科专业目录,具体专业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工科、文科与理科专业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到了55.2%、9.7%与8.2%,整体上占到了整个专业的73.1%。其他类专业均未能占到8%以上。专业比例最小的为保健、林业、体育、政法类专业,均在2%之下,整体上也只占到了整个专业的4.3%。如果将不同专业门类专业所占的比例按照高低进行分类,可以看出专业所占比例最大的7个专业门类,以及专业所占比例最小的4个专业门类与1953年初高校的专业门类设置完全一致。1954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的制定是我国在该领域中仿制前苏联大学专业设置的一次尝试,其目录中的专业设置与前苏联的大学专业设置高度类似。

(二)以学科加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

1963年9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正式由国家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为以后制定专业目录建立了雏形,两个目录共设置专业510种。此次专业目录中的专业门类摒弃了1954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中的纯行业部门分类法,采用了学科与行业部门相结合的专业门类划分方法。《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共分为11个专业门类,包括工科、文科、理科、艺术、农科、师范、林科、卫生、财经、体育与政法,设置专业432种,包括59种试办专业。该目录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高校专业目录由行业部门分类阶段进入了学科加行业的分类阶段。在1963年8月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的报告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学生人数统计、招生计划、毕业生的分配等,均应以此为标准”。因此,可以将该目录视作一个本科专业目录。

1982年,教育部开始着手组织力量进行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至1988年结束。这是第二次由国家组织的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在此期间陆续发布了《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农科、林科本科专业目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基本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师范教学本科专业目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等7个分专业门类本科专业目录。鉴于不同专业门类目录发布时间的不一致,本文中将本次的目录修订统称为“1988年本科专业目录”,将其置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进行数据的统计比较分析。通过对社会科学本科目录中的专业进行分离调整,可以将1988年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工科、文科、理科、医药、农科、政法、财经、艺术、林科、体育、师范11个专业门类,77个专业类,702种专业。

如果将1954年、1963年以及1988年目录的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可以看出,3个年份的专业总数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1963年的专业数量在1954年的基础上增长了68.1%,1988年的专业数量在1963年的基础上增长了62.5%。由于1963年的目录中,很多专业门类并没有继续进行专业类的划分,因此在专业类上,与其他两者之间难以比较。但相比1954年,1988年的专业类增加了92.5%,每个专业门类的专业数量变化情况如表2。表中显示,从1954年至1963年,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的下降幅度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下降了7.4%;艺术类专业所占比例的增加幅度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增加了3.2%。从1963年至1988年,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的下降幅度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下降了11.6%;医药类专业所占比例的增加幅度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增加了5.8%。

虽然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呈直线下降趋势,但工科专业依然占据着最高的专业比例。文科与理科专业比例在持续的小比例上升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强势地位,与工科专业一起牢牢占据着前三名的位置。三个科类的专业总量在1954年、1963年、1988年分别占到了73.2%,69.9%与60.5%,平均占到了67.9%。农科、医药类专业的比例直线持续上升,1954年至1988年间,分别上升了2.7%、6.2%。政法、财经、艺术、林科、体育类专业所占比例虽然不属于持续上升,但在整体上都获得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师范专业所占比例呈直线下降,1954年至1988年间共减少了3.1个百分点。

(三)以学科划分专业门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开始着手进行第三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历时四年多,于1993年7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摒弃了以前的学科与行业相结合的专业分类法,坚持学科的基础性,沿用了1990年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分类法,分为10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共设置了71个专业类,504种专业,其中含有56种跨学科门类的专业。

1997年4月,原国家教委启动了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工作,历时1年零3个月,于1998年7月16日由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原目录相比,学科门类中增加了管理学门类,共11个学科门类,71个专业类;专业种数由504种减为249种,调减幅度为50.6%,其中拥有31种跨学科门类专业。

如果将1993年、1998年目录中的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专业类均为71种,而1998年的专业数量在1993年的基础上减少了50.5%。每个学科门类的专业数量变化情况如表3。从1993年至1998年中,工学类专业所占比例的下降幅度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下降了7.8%;文学类专业所占比例的增加幅度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增加了5.5%。工学、文学、理学类专业的比例在1993年与1998年牢牢占据着前三名的位置。这三个门类专业的比例总量在两个年份也分别占到了67.8%、66.6%,平均占到了67.2%。

另外,相比1993年,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类专业的比例在1998年均有所下降。其中经济学类专业下降幅度较大,为4.6%。法学与教育学类的专业比例获得了增长,均增长了1%。

二、专业目录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数量

从1954年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至今,我国共制定了5个版本的本科专业目录。从专业数量上来看,其目录中的专业总数以及各专业门类的专业数量变化趋势,与同时间段内普通高校实际设置专业总数以及各专业门类的专业设置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每次目录的制定均对其后一定时间段内高校实际设置专业数起到了比较明显的调节作用。

(一)高校实际设置专业数量变化与目录专业数量变化

1953—1988年普通高校实际设置的专业数量统计遵循前文按照学科加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的方式进行。该时间段内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数量变化情况如表4。表中的数据也显示,从1953年、1955年、1965年至1988年,高校在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11个专业门类中实际设置的专业数量以及专业总量上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1954年、1963年与1988年三个本科专业目录中,不论是专业总量,还是以上11个专业门类的专业数量也均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而且目录专业数量与高校实际设置专业数量变化趋势一致。

1994—1998年普通高校实际设置的专业数量统计遵循前文按照学科划分专业门类的方式进行。该时间段内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数量变化情况如表5。上表中显示,从1994年至1998年,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中,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工学、农学、医学类、法学、教育学、理学类的专业数量在整体上都呈现下降或不变的趋势,因而专业总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1993年与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不论是专业总量,还是每个专业门类的专业数量都呈下降的趋势。目录专业数量与高校实际设置专业数量的变化趋势同样是一致的。这说明,高校专业设置数量的变化趋势对目录中的专业数量变化趋势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专业目录对高校设置专业数量的调节

在每个目录制定的节点前后,普通高校设置的专业数量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953年至2009年普通高校设置专业总量的变化如表6。从中可以看出,自1953年至1980年之间,我国普通高校设置专业数由1953年初的215种持续上升,到1980年增长到了1039种。从1981年至2000年始终维持800多种,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从2001年开始经历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后至今呈现一种缓慢的增长状态,维持在600种左右。因此,除去文革期间,我国普通高校专业数量的变化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为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将上表中的数据转化成如下的趋势图(图1)。1963年之前,我国普通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数量数急剧增加,根据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合并了一些划分过细的专业,撤销了一些设置过多的专业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遵循“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专业设置原则。其后直到1965年,高校专业设置数量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

由于文革对高等教育的破坏,专业设置混乱,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数量才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甚至一度达到了1000多种,随之出现的问题主要有部分专业有向细、向窄发展的趋势,名称混乱,内涵不清,重复设点,还有一些空白专业尚待填补。

1982年,教育部开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到1988年完成。此后一直到1992年,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数量持续小幅下降。此次修订虽然在拓宽专业口径、发展新兴学科、填补某些专业空白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依然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等问题。

1989年原国家教委又开始着手进行新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于1993年完成,专业数量缩减为504种,此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数量至1998年经历了持续的小幅下降。显然,1993年的目录修订在专业划分过细与专业范围狭窄等问题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其间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鉴于此,1998年教育部又完成了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专业目录数量缩减为249种,专业口径大大拓宽。此次修订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数量于2000年经历了一个跳跃式的下降期,至今也只是极小幅度的缓慢增加。

从整个目录修订的历程来看,每一次目录的修订都旨在解决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专业名称混乱、内涵不清等问题,且每一次都在取得一定的进步。除了文革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专业数量疯长的特殊时期外,每一次的目录修订都对之前高校专业设置数量的快速增长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之后的专业设置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三、结论

设置专业培养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变革。这也意味着专业目录的制定在引导与调节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从时间上来讲,我国高校设置专业培养人才,与高校专业目录的制定几乎是同步启动。随着对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加深,目录中的专业门类经历了从注重行业到注重学科因素的转变。

截至1998年所制定的5个本科专业目录中,工科、文科、理科类专业的比例持续占有绝对优势。三者之中,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虽然在不断下降,且下降幅度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但始终占有最高的比例。具体来讲,从1954—1988年的目录中,除了工科与师范类专业比例呈直线下降外,其他门类的专业所占比例在整体上均呈增长状态。整体上,专业比例布局逐渐呈现扁平化,其比例的均衡性在增强。

从历史上看,我国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数量呈波浪式发展态势。

高校专业设置的数量发展趋势会对专业目录中的数量发展趋势产生较大影响,而专业目录也会对其后的高校专业设置数量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起初,由于专业设置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专业口径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专业数量急剧扩大,而专业目录的制定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种趋势,使得其后的高校专业设置数量有所下降。随后,专业口径过细的问题,伴随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逐渐扩大,高校专业设置数量在下降之后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膨胀,而专业目录的修订又及时地缓解了这种状况。在这种反复修订中,专业目录很好地起到了一个“调节阀”的作用。随着专业目录对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问题的逐步解决,以及国家对专业设置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从2000年至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数量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状态。而2010年3月份教育部所启动的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化。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