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敏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把写作权、评价权还给学生”,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校的作文教学改革——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恰好与这一理念相吻合。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互评呢?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明确评改要点
每次作文评改,因习作要求不同,所以评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习作评改前,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习作要求,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习作要求,总结出评改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在评阅作文《记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时,通过大屏幕再次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就总结出了本次习作在评改时的侧重点:是否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等。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评改的要点,掌握了评改的要领,从而在评改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师示范评改
明确了评改要点之后,教师选择一篇学生的习作,首先由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生听后概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对习作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学生的习作,全班学生再次读后,逐段地抓词抓句进行评阅,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例如,在评阅唐政同学写的习作《大度同桌刘怡均》时,因作者在前文中交待同桌刘怡均向自己借笔,他因小气没借,可中午放学乘坐公交车时,自己忘了带乘车卡,而此时同桌刘怡均出现了,高兴地同自己打招呼,当时,小作者就很纠结,想让刘怡均帮自己刷一下乘车卡,又担心被拒绝。他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暗暗地想:唐政呀,唐政,如果你肯借给刘怡均笔的话,那么不就可以请她帮你刷卡了吗?‘嘀嘀一声清脆的车笛打断了我的思绪,8路车渐渐向我靠拢,看来我必须要冒一冒‘险了!我对刘怡均说:‘刘怡均,可以帮我刷一下卡吗?”当同学们读到这时,立刻就发现了问题,有的同学说:“应该在叙述语中加上‘支支吾吾这个词才恰当。”有的同学说:“他对刘怡均说的话中间要用省略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心情。”修改后的这段话为:“‘嘀嘀—一声清脆的车笛打断了我的思绪,8路车渐渐向我靠拢,看来我必须要冒一冒‘险了!我支支吾吾地对刘怡均说:‘刘……刘……怡均,可以……帮我……刷一下卡吗?”不难看出,评阅过程中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恰当的评价,这一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细评。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给文章一个总的评价,最后,学生根据总评给文章一个相应的等级,并要说出给这个等级的理由。这样就完成了对习作的总评。这一环节既发挥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又体现了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其目的是教给学生习作评改的方法及步骤,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会如何结合文章给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就为学生的互动评改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互动评改
1.初评。通读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与掌握,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以《记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为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概括出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谁,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是通过什么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这样学生不但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脉络,还培养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细评。再读文章,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逐段对文章进行评阅,写出相应的眉批。有了示范评改的基础,此时,学生表现出的是极其高涨的评阅热情:这个词用得不恰当,换成什么词更合适,这个句子移到哪句话的前面或后面表达效果会更好等都会在眉批中写出来。遇到自己感觉确定不了的问题,就会和同学或者老师探讨,不武断。对于觉得用得好的词语或者写得精彩的句子都会给出激励性的评价,或辅以鼓励性的符号,诸如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小笑脸等。在互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看法。
3 . 总评。回顾全文,根据初评和细评对文章的了解,对全文做一个总的评价,也就是给文章写一个总的评语,然后根据总评给文章写出相应的等级。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为了不断地调动与激发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学生评价完习作之后,指名请几个同学到前面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评改成果。“小老师”首先向大家交流自己是如何评阅的,然后与小作者对话,小作者对其评阅给予相应的回应,或接受或不同意,但是都要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期间可能就出现了思维的碰撞,其他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也参与其中的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学生评阅习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而让评价者到前面借助大屏幕与大家展示并交流自己的评阅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学生与评价者、习作者的对话交流过程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倾听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语言的组织及表达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六中学)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