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海霞 王海波
魅力矿山。
对于司马煤业有限公司来说,需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为矿山的未来发展负责,不断探索实践,在国内煤炭行业中开创一条绿色开采、生态和谐的发展新路径。
煤炭开采业是一个与自然环境较为密切的行业,在攫取自然赋予资源的同时,会对自然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从长远来看,这必然会成为生态不和谐的一个潜在的因素。煤炭企业要从为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长久的和谐企业。
由于资源需求与能源结构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离不开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但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又会制约煤炭企业的长久发展。煤炭企业不能仅仅靠在能源开采这一棵大树上,要多方面发展经济。其中,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开发,既是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又是推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在国内外煤炭企业的发展中有典型的例子,淮北地区的塌陷区经过治理与改造后形成了以水产养殖为主,配套发展畜养殖业、果树蔬菜等种植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改变了煤炭企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区曾是一个集采矿和冶炼于一体的老工业基地,1989年改造后成为供当地人和旅游者休闲观光的工业景观公园等。实施生态治理,注重生态和谐,既利国利民,又具有发展前景,是当前和今后煤炭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
构建生态和谐矿区,要通过认真研究煤炭生产中城市与煤田、环境与景观、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态度和长远考虑,避免因规划不科学造成新的不和谐。司马煤业公司位于长治市和长治县的中心地段,距离市区只有八公里,城市空间的快速拓展使司马煤田成为城南的重要发展区域,规划建设的外环线已将公司划入市区,城市空间发展与煤田开采的矛盾较为突出。在建井之初,公司就明确提出了“绿色开采、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建矿以来,共完成绿化面积4.41公顷,绿化面积占整个工业场地的25%,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实现了洗煤水闭路循环系统,使井下废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100%,既满足了矿区绿化用水需求,又为附近农田提供了灌溉用水,做到了矿乡之间的和谐发展。司马煤田上层为容易被破坏的厚表土与薄基岩,目前部分地表已经下沉,随着开采的推进,将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长此下去会造成新的不和谐。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脆弱的生态环境迫切要求探索绿色开采的新模式,做到生态治理与企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这一思路与实施方案已经明确列入公司规划中,要在未来的生产经营中,同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通过村庄搬迁、塌陷区治理、土地复垦、构建水系、绿化美化等,将司马煤田地表建设成为一个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区。
根据公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地质地貌(厚表土、薄基岩,地势平坦,含水层浅,村庄农田密集等),司马煤业公司通过绿色开采,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与煤田、环境与景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和谐,走出一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的新路子。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司马煤业公司立足于全过程清洁生产,高标准制定了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严把工程设计、环保设备、施工质量三大关。2006年刚投产就收到了良好的回报: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了环境标准要求,净化水农田灌溉工程、矸石砖厂建设工程等一批民心工程拉近了企业与地方的关系,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推动了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安全事故为零的好成绩,开创了竣工投产首年“开门红”;今年司马煤业公司又提前4个月完成了全年的掘进计划,提前2个月完成了全年的原煤生产计划,经营质效得到了大幅提升,全员工效率和人均收入在集团公司名列前茅,安全生产从投产以来一直保持良好态势,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呈现出了和谐稳定、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了“长治市取水节水先进单位”、“长治市污染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山西省首批环境行为优秀的‘绿色等级’企业”等荣誉称号。
构建生态和谐矿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稳步推进。对于司马煤业有限公司来说,整个生态治理工程要涉及塌陷区复垦与生态农业规划、水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规划、植被栽培与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新农村与建设开发规划等,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为矿山的未来发展负责,不断探索实践,在国内煤炭行业中开创一条绿色开采、生态和谐的发展新路径。
司马煤业公司办公楼远景。
司马煤业公司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部,隶属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配套建设入洗能力为150万吨/年的选煤厂,井田面积29.494平方公里,煤质为易选的瘦煤、贫瘦煤,是国内外市场紧缺的优质炼焦配煤和优质动力用煤。矿井于2003年9月18日开工建设,仅用了21个月时间就形成生产系统,创造了国内同类型矿井建设的最快速度,被誉为“司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