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测量模型的区域 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评价研究——来自2001~2008年我国省域数据的实证

2013-05-23 03:29张雷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研科教机构

□冯 锋 张雷勇 马 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230026]

引言

学研机构技术创业活动是很久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新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大学、公共科研机构的专利授权、衍生企业、联合研究等诸多形式的技术创业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1~3]。一个经济体在技术进步缓慢情况下,可以通过高资本积累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提升生活质量,但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等的制约下,无法保持长期高经济增长,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提高和维持很少是依靠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来实现的,更多的是来自知识的创造性和竞争性运用[4]。而大学、公共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新知识的积累、创造和传播的使命,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科技产业中很多子行业的创生和发展都与大学、公共科研机构密不可分,如信息、生物科技、光电子等产业中就有很多技术都来源于大学或公共科研机构。鉴于学研机构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积极作用,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学研机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并出台大量鼓励性、支持性政策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学研机构创新创业活动,以提升本国产业发展层次和经济活力[1,5,6]。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跃程度俨然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如何测量和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学研机构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进而为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提供新的视角,为欠发展地区制定经济发展促进措施提供参考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文献看,已有学者采用不同指标体系测量或评价地区创业活动。Mueller用新创企业数代表区域创业活动[7],Audretsch和Evans用每千户居民中企业主数来测量创业活动[8],Münter构建包含创业活动数量和新企业增长率等指标的创业指数评价了丹麦创业活跃度[9];张钢和彭学兵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0个省域技术创业活动进行评价[10]。但关于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评价的研究却不多见,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更少,现有的文献也以综述和分析居多,对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某个区域的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跃程度,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因此,本文尝试在借鉴现有创业活动评价研究基础上,选取合适测量指标构建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指数对我国不同省区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分析结论和政策启示。

一、评价方法与模型

何为技术创业,不论是产业界或是学术界都无统一认可的定义,技术创业界定的争议性和技术创业本身概念的抽象性为测量技术创业提出了挑战,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通常将技术创业作为活动和过程来看待[11]。虽然技术创业本身不可观察,但技术创业活动的过程和技术创业活动的结果能够通过不同的指标展示出来,有学者采用诸如R&D投入,新成立科技企业数目、人均科技企业数目、新项目开发数目等指标代替技术创业[10,12]。如果将技术创业作为活动和过程,那么R&D投入、新成立科技企业数目、科技企业新增就业人数等单一指标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技术创业[13,14]。作为包含多个指标的综合测量方法,创业指数自然就成为了比较好的选择。创业指数一般包含多个指标,以构建一个全面反映创业活动的测量系统,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有时还会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界定不同的子类指数[13]。借鉴现有创业指数思想,本研究通过选择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测量模型等理论方法,构建评价我国区域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的指数。

由于创业是不可观测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潜变量,同时选取观测变量以反映这一构念(construct)。

X为外源观测变量;∧X为X指标与ξ潜变量的关系;δ为X的测量误差。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在测量模型运算输出结果中,有一项为因素分数权重(Factor Score Weight),这一项可以认为是观测变量预测潜在变量的回归系数,因素分数权重愈大,表示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影响愈大。因此,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首先对测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之后乘以相应因素分数权重以计算代表不同地区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的指数[14]。如(2)式所示。

TEIi表示i地区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指数,xij为i地区第j个观测指标,为j观测指标样本平均数,wj为第j个观测指标与潜变量之间因素分数权重。

二、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设定

学研机构创造的知识通常被认为带有基础研究的特性,大部分成果并不能立即进行开发转化[15],学研机构可以通过新建公司或基于其现有衍生企业进行技术知识的转移转化,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产业界其他主体进行转移进而实现转化,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科技的发展。学研机构技术创业方式有科技园创建、学术衍生企业、合同研究等,是从偏向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范式到偏向学术传统的一个谱系[16,17]。由学者或学术组织通过技术许可(包括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和衍生企业两种主要途径参与商业上的创业活动,使科学知识转化为创业资源并促进经济发展[3]。学研机构技术创业活动可以由所有类型的研究型创业者实施,如教职工、研究人员、研究生、或先前研究人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括代理创业者[18]。学研机构的科技学术论文、科技学术会议通常都是投入了大量时间、资源实验研究后的成果,是学研机构创新知识的重要传播方式[19],会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业活动产生一定积极影响。这些非正式技术转移途径会导致商业化思想的产生,进而促进正式的许可协议或衍生企业的创立,而这些技术创业活动如果没有这些非正式的转移途径可能就不会出现[20],尤其是如生物科技等行业,有的技术创业活动甚至就是直接基于实验室或科技论文的理论成果。因此,在考虑数据可得性和现实经济意义基础上,在此选取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SP)、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机构中在读研究生(RS)、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筹集中企业资金(RI)、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企业资金(UI),以及大学研究机构中技术转让与专利出售收入(PT)等指标作为潜变量学研技术创新创业(URTE)构念(construct)的指标。

图1 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测量模型理论路径图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基础数据中,高等学校科研开发机构中研究生数、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企业资金,以及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中技术转让与专利出售收入来源于我国2002~2009年各期《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科技论文地区分布数,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筹集中企业资金来源于2002~2009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内蒙、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由于部分指标数据缺失严重,在此予以剔除。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计算结果

根据研究方法和数据,运用AMOS结构方程分析软件对测量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得到模型适配度指标和模型参数估计值表2。适配度指标如下:

χ2=6.669,DF=3,χ2/DF=2.223(<3),RMSEA=0.077(<0.08),GFI=0.988(>0.9),AGFI=0.939(>0.9),CFI=0.997(>0.9),NFI=0.995(>0.9)。

从模型适配度指标来和模型相关参数估计值来看,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比较理想,路径参数估计值最小为0.797,R2最小为0.646>0.50,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2 模型相关参数估计

将表2因素分数权重估计值和相关基础数据代人计算公式(2),可求得各个地区2001年~2008年间不同时期的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指数值,计算整理得表3。

(续表)

(二)计算结果分析

由于北京是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聚集地,科教资源规模和实力较为强大,因此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水平表现亦出类拔萃,从表3数据看,样本时间区间内指数值平均为10.185,远远高于样本中其他省区。为了系统、直观研究样本期间各个样本地区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水平,兼顾保持图形的平衡协调性,根据表3数据,将除北京外的各地区不同年份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指数绘制在地区-指数柱形图中,如下图所示。

图2 地区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指数

1.从表3数据和图2可以看出,不论从整体上,还是从各个省区上,我国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水平均呈现出盘升态势。在2001年~2004年之间,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跃水平上升相对比较缓慢,而从2004年后,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跃水平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这可能与我国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以及经济总量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有关。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及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就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并出台大量鼓励性、支持性政策促进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尤其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更是加大了教育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9颁布实施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使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相应地,培养的科研人才、学研机构的科技产出从绝对数上自然也快速增长,根据高等教育特点,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其效果进入2004年后才逐渐彰显出来。此外,我国科研院所“转企改制”的步伐在这段时期内也在不断加强,经济增长速度也在2004年进入新的高速增长周期,经济体量快速上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研机构科研成果供应能力、供应意愿的增强共同决定了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水平这段时期内的发展态势。

2.根据表3数据和图2图形特征,可以发现我国区域之间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样本时间区间内,具体到地区来讲,北京地区最高,平均指数值为10.185,上海、江苏、浙江、天津、陕西亦表现出较高的活跃程度,平均指数值均在1.1以上,而云南、甘肃、海南、江西、山西等地表现较差,其中,海南和云南两地平均指数值不足0.1,海南仅为0.087。这可能与区域科技教育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自由开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中介体系健全,各类高校、科研机构云集。而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尽管国家也有大量政策扶持,但其科技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经济活力和经济总量不大,2008年海南经济总量为1500亿元人民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仅1万余人,仅有一所211高校。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不但经济总量大、经济活跃程度高,而且也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众多的科技中介机构、相对完善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因此,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跃程度亦具有较好表现;西部省份陕西科教资源、矿藏资源比较丰富,工业基础较厚,经济发展水平尚可,因此,也有相对较活跃的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其他中西部地区,由于在经济、科教资源上没有特别明显的比较优势,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跃程度的表现也就比较平平。

四、结论和建议

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经济活动形式,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是区域经济科技发展层次不断提升的积极推动力量,其规模、活跃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本文通过选取指标体系,构建了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指数,并基于2001年~2008年数据,对我国26个省域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进行了评价,发现:1)样本期间,我国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水平呈现持续盘升态势,尤其是2004年后,学研技术创新创业活跃水平进入快速上升通道;2)由于区域科技教育资源分布、经济实力、经济开放和经济自由程度以及教育资源分布等原因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北京最高,上海、江苏、浙江、陕西等地次之,而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科技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较低。

因此,为了促进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区域经济科技发展,需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科教资源分布特征制定相适应的政策措施。

1.对于经济发达、经济开放和自由程度高而科教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如广东、福建等地,应加大与科教资源丰富省区的合作,积极引进科教人才、科研资源,依托强大经济支撑,采用多种形式建设高水平科研和教育机构;

2.对于科教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安徽等地区,应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借鉴发达省区的成功经验,提高经济的活跃水平和自由度,同时,加强与发达省区的经济科教合作,扩大合作的领域,深化合作的层次,充分发挥双方互补优势;

3.对于经济落后且科教资源贫乏的甘肃等中西部地区,国家应加大科教、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加科教资源的布局,相应地,这些地区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支持,以之为契机优化区域制度环境,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对外部科教资源、人才的吸引力,营造学研机构能够得以发展壮大的良好氛围。

[1]LOCKET,A,SIEGEL,D S,WRIGHT M,ENSLEY M.The creation of spin-off firms at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manageri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5,34(7):981-993.

[2]HINDLE K,YENCKEN J.Public research commercialis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s:an integrated model[J].Technovation,2004,24(10):793-803.

[3]李华晶,王刚.基于知识溢出视角的学术创业问题探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1):52-59.

[4]O’SHEA R P,ALLEN T J,O’GORMAN C,ROCHE F.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review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J].Ir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25(2):11–29.

[5]BRAMWELL A,WOLFE D A.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of Waterloo[J].Research Policy,2008,37 (8):1175-1187.

[6]VINCETT P S.The economic impacts of academic spin-off companies,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J].Research Policy,2010,39(6):736-747.

[7]MUELLER P.Exploiting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on growth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8(4):355-362.

[8]AUDRETSCH D B,EVANS D S.The determinants of variation in the self-employment rates across countries and over time[C].Germany:SIGLE,1992.

[9]Münter C.Entrepreneurship index 2004-entrepreneurship conditions in denmark[R].National Agency for Enterprise and Construction,2004.

[10]张钢,彭学兵.地区技术创业活跃程度评价——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6):1129-1135,1046.

[11]田莉,池军.基于过程视角下的技术创业研究:兴起、独特性及最新探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1(6):36.

[12]AUDRETSCH D B.Entrepreneurship: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Report prepared for European Commission[R].Enterprise Directorate General,2002.

[13]Leitao da Silva Martins,Susana Paula.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Entrepreneurship:A Proposal for a Scoreboard[J].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21(1) :85-97.

[14]XUE,Jianhong,KLEIN P G.Regional determinants of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ing,2010,1(3):291-308.

[15]MARGARIDA F.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nto economic value conducted by biotechnology spin-offs[J].Technovation,2005,25(4):339-347.

[16]WOOD,M S.Does One Size Fit All? The Multiple Organizational Forms Leading to Successful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4):929-947.

[17]PHILPOTT K,DOOLEY L,O'REILLY C,LUPTON G.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Examining the Underlaying Academic Tensions[J].Technovation,2011,31(1):161-170.

[18]JONES-EVANS D.A typology of technology-based entrepreneurs.Amodel based on previous occupational backgrou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Research,1995,1(1):26-47.

[19]COHEN W M,NELSON R,WALSH J.Links and impacts: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D[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23.

[20]COLYVAS C,CROW M,GELIJNS A,MAZZOLENI R,et al.How do university inventions get into practice? [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61-72.

猜你喜欢
学研科教机构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学研”教育模式在《畜牧学概论》教学中的思考
科教之窗
伙伴学研的理念和实践
伙伴学研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