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伟
如果乘坐高铁前往苏州,那么您会在火车站出口附近看见一间玻璃小屋,屋外的牌子上印着许多本地服务类App,旁边则是与之对应的下载二维码。而在玻璃屋内,不仅提供免费WiFi,工作人员还会帮助您下载App,并介绍如何使用它们,方便您在苏州的衣食住行。
“不仅是本地服务,还有旅游应用、通用搜索……各种App都不乏开发者、推动者与实践者。这就是苏州,一个App兴盛的城市。”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信息化处处长李飞远告诉记者。
如今,工业园内正聚集着全市8成以上的移动互联企业,约200家,大都开发了自己的App产品,在iOS和安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类似于“同程无线”、“儒豹”的功能型App,它们发展迅速,单年用户数增长从数十万到上千万不等;另外,类似于“无线苏州”、“苏州气象”、“苏州博物馆”的本地服务App,它们在国内屡获奖项,成为各地竞相模仿的对象。
在李飞远看来,苏州App之所以这样如火如荼,源于2005年便启动的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技术孵化。经过数年,各种创新不断成长、迭代、冲撞和融合。后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流行,先前的智力积累有了“变现”的载体,于是,App在这里逐渐多了起来。
到了近两年,智慧城市战略又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意识到,移动信息化远不仅仅是技术,它更应该是一个趋势,一场变革。因此,大家纷纷从百姓角度开发他们看得懂、用得好的产品,敦促移动互联环境的改善和人才的培养,App才在苏州这样一个二线城市“疯长”起来。
随着马太效应与日俱增, App热潮到来——创业者、传统机构、移动运营商、教育机构纷纷“下海”,构建出现在“指尖上的苏州”。
创业者的新征途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早踏上App征途的,还是那些与移动网络早有交道的创业人。儒豹搜索便是其中之一。
2006年,在美国硅谷工作的韩松,拿着天使投资来到苏州,创建了儒豹。憧憬着国内3G牌照的他,将自己的创业方向定在了手机Wap上。最初,通过专注于游戏、小说、笑话、新闻等热门领域的手机垂直搜索,做大用户群。然后,借助搜索的竞价排名,为百度看不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营销平台,获得收入。
“熬过前几年,3G牌照发放出来,我们的日子开始好过了。”韩松说道。
凭借过硬的Wap搜索技术,儒豹笼络了数千万用户,但有碍于2G带宽的局限,用户停留时间和使用频次都很有限,流量的变现价值不够高。直到3G逐渐流行起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广为普及,特别是App成为老少皆宜的通用网络入口后,形势才得以改观。
为适应App崛起,儒豹及时组建团队,推出“儒豹搜索”、“3G浏览器”App。原先积累的用户,在终端使用时间和使用频次上不断增加,新用户也蜂拥而至,平台的广告价值飞升,儒豹的收入自然突飞猛进。统计显示,儒豹年收入已连续两年过亿元,同时,保持20多月持续盈利,上市的大门已近在眼前。
与之类似,另一家苏州企业——同程网也在深化App应用,方向是旅游的移动服务。
今年3月初的一个周末,同程网创始人吴志祥就带队在同里景区入口“蹲点”,每当发现用“同程无线”购买门票的消费者,就去仔细讨教一番:“App的整体感觉怎样?哪里用起来不顺手?您觉得怎样改进好……”
“现在,这样的实地调查已经成了固定项目,毕竟,无线是我们战略的重中之重。”同程网无线事业部总经理王强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同程网无线业务占比达到10%,今年预计将增长到15%-20%。
早些年,从订机票、订酒店到景区门票,同程网的旅游生意起源于PC互联网。然而,2年前,Wap手机页面访问量开始大幅增长,移动互联渐成气候,同程网加紧了相关领域的开拓。
眼见着iOS和安卓两大生态系统兴起,开发App便成了王强的工作。“虽然是承接原有的业务,但App却可以更个性化,实现Wap和PC互联网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将地理位置与服务相结合。”王强说道,所以,“同程无线”App中加入了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移动定位服务),令用户可就近预订酒店或购买景区门票。产品更加方便快捷,使用率也越来越高。
可见,即便是在苏州这样的二线城市,也有一批嗅觉灵敏的创业者,深谙App作为移动“入口”的真谛。当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成为大众标配,App就代表着用户的流量、停留时间、使用频率,进而影响着平台交易、营销的效果,占领App就是占领他们未来的生意。
公共服务开新花
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生意之外,那些“体制内”的传统机构,也纷纷利用App拓展自己的服务半径,从而,让苏州的本地服务类App异常兴盛。
例如,苏州气象台制作的“苏州气象”便是如此。“虽然没有‘墨迹天气那样的用户量,但我们更专业、更细致。”苏州市气象局局长杨金彪告诉记者。
去年,北京7、21暴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公众指责气象部门失职。事实是,气象部门已经提前发出了警报,借助三大运营商全网群发公益短信。可是由于信道带宽有限,每分钟只能发送上百条,面对上千万人口的城市,这样的方式实在低效,有人甚至在灾害结束的第二天才收到暴雨提醒短信,可谓是气象预报的悲哀。
这件事促成了杨金彪的反思,毕竟苏州也已是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大城市,如何提高气象预报送达率,成为他不断琢磨的问题。直到发现智能手机里各式各样的气象类App,杨金彪才茅塞顿开:“走移动互联这条路,应该行得通。”
一方面,可以利用App送达气象预报,不必依赖于运营商的短信信道,只要自身的服务器资源足够,就能即时将预报传递给用户,保证极高的预报送达率。
另一方面,移动端App有精确定位的LBS功能,因此,可以细化气象预报,提高预报质量。因为,一个大城市里“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的气象App或电视、广播,无法细化到受众附近的气象变化。实际上,这些精细数据就在当地气象局手中。只要附加LBS功能,使用者就能用App获得最近的气象观测点数据,了解所在区域的天气情况。
按照这个思路,苏州气象局找到一家App外包服务商,将“苏州气象”推上线,时间维度上,可以精确预报3~4小时内的天气特征;空间维度上,可以精确到市内各区和周边5个乡镇不同的气象变化。因此,该App刚一上线,便赢得数万次下载。
如果说,“苏州气象”是单一、专注的公共服务,那么,“无线苏州”则是综合化的城市服务平台。
“当初,我们苏州广电的总裁与互联网大佬们参加一个培训班,深受App思维的熏陶。”苏州世纪飞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小建告诉记者,总裁回来后,就让做网络媒体的他和几个人着手操办如何利用App向新媒体延伸。后来,专门成立了世纪飞越,由石小建负责,先将广电旗下电视、报纸、网站融合到“无线苏州”里,形成一个本地资讯整合的App。而随着产品粘性的增加,再加上信息集成的优势,“无线苏州”开始向本地服务转型。
“做吃喝玩乐?我们起步晚了,但做公共服务,我们却更有本地资源。”石小建说道。
例如,“无线苏州”加载了LBS,就可以告诉使用者,最近的公共自行车发放点在哪里,公车站怎么走,公车距离站点还有多远,“摇一摇”预约附近空载的出租车……这一切都依赖于苏州交通运输局提供的实时数据。而借助国电系统的数据,苏州市民可以在“无线苏州”上查询自己的用电量、缴费情况……未来,“无线苏州”还将与医疗卫生系统接通,显示每家医院的科室状况、医生配置,挂号排队人数,并实现移动端预约挂号。
在石小建看来,这些应用恰恰解决了市民出行、用电、看病的痛点,必然会受到市民青睐。事实是,“无线苏州”上线不到一年,便吸引60万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15万,成为市政府“智慧苏州”的一个样板。
现在,无论是“苏州气象”还是“无线苏州”都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标杆,但实际上,二者成功最重要的推手却是苏州联通,正是有赖于它的宣传,App们才未被埋没于浩如烟淼的应用市场里。
运营商的布道之路
“我们在义务推送这些App。” 中国联通苏州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道洲告诉记者。运营商业务流量化势不可挡,此时,为移动互联网布道,就是确保自己的未来。特别是像“苏州气象”、“无线苏州”这样的本地服务,确实能为百姓带来便捷,也容易被用户接纳,还能增进流量消费,更应大力推荐。
目前,除了传统的短信和彩信推送,各种出彩的本地App还出现在联通的宣传单上。每个周末,联通营业厅举办的“沃学堂”里,服务人员也会为客户免费推荐和演示各种本地App。“这是带有操作性质的服务,线上客服难度大,所以要更注重线下体验的培养。”张道洲解释道。
在他眼中,至今,还有很多用户“拿着智能机当功能机用”,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很少用App,更没有下载过App,因此,“沃学堂”办班辅导之外,联通还以线下的各种大型会展加速布道。
比如说,去年的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上,按过去的套路,联通作为支持单位,只需到现场布置一台应急通信车,就算完事。可是这次,联通在场内做了一整面墙的App图标和下载二维码,现场开辟免费WiFi,由客服帮消费者挑选、安装App,辅导其体验App的妙用。3天时间,就有上万消费者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智能手机。
不过,仅在用户一端下功夫还不足够,要保证市场“水有源、木有本”,还必须深挖有潜能的App,并保证App们有持续的吸引力。
这两年,张道洲的轿车后备箱里,时常备着一台数字电视。“它能接上手机,有声音、有图像,这是我向各位大佬宣导App的利器。”张道洲告诉记者。
就是靠着这台数字电视,张道洲只用一次介绍,就将苏州博物馆馆长拉入App阵营。几个月后,苏州博物馆的App上线,用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茅艳的话说,每年100多万的访客,往日不过是一次性地“走马观花”,现在,有了二维码的语音解读,访客了解了展品,钻研越来越深;加之微博一键转发,访客对苏州博物馆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去年“世界博物馆”日,中国博物馆协会颁发创新奖项,苏州博物馆是唯一获得殊荣的地级博物馆。
至今,张道洲还在不断发掘传统业务与App结合的甜蜜点,同时,他还身兼各App制造商的顾问,“负责”优化产品。
“这就是我对‘无线苏州新版本的优化建议。”张道洲拿着一张表格告诉记者,上面密密麻麻写了10条意见,旁边还配有相关图示。按他的说法,App作为体验经济的产物,不断完善才具有持久价值。因此,恰可以借助联通的用户反馈系统和调研手段,为App商家们提供及时有效的优化提案。App们越来越好,联通的流量经营也就越发不愁。
不难发现,只要将眼界放宽,格局放大,服务做细,将移动互联的蛋糕做大,运营商便成了App各方欢迎的对象。
人才在哪里?
有运营商布道,创业者和传统机构尝试App的意愿高涨。但App“新菜”要上市,还少不了一大批专业“大厨”来“烹制”。“大厨”即人才,人才不足,App势必难产。显然,相对于一线城市,苏州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只能从丰富本地人才的角度出发。”高博教育总经理周世锋告诉记者。本来,高博是一家培养PC软件人才的大型职业教育机构。直到张道洲一番开导,周世锋才意识到苏州存在巨大的App人才缺口,于是,迅速顺风转舵,与苏州工业园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加紧培养App人才。
2011年,高博完成软硬件投入后,正式开班。选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应届生作为生员,按照“能力教育”的定位,将重点放在“项目工厂”的实战锻炼。
“真实项目锻炼的是真实能力。”周世锋告诉记者,“项目工厂”里的App开发都是实打实的工作,每个学员按照分工,向负责项目的老师汇报。
例如,高博承接的云南某大学城项目,“城内”将近20万大学生,他们日常的订餐、购物、活动、交通等需求,如何才能得到满足?这正需要当下流行的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来解决。如此,项目组的老师就会将任务分派出来,每个学员每天做哪些任务,最后怎么评估,都会清清楚楚,异常接近真实职场的压力——快节奏、结果导向。
此后,学员结业都得拿出自己完成的项目,通过与招聘方项目经理们的答辩,获得评分,取得人才双选的资格。
最终,虽然仍有40%的结业者被上海、杭州、广东的企业所吸引,但会有60%的人留在苏州本地,填补人才空缺。比如,在“无线苏州”最近的扩张中,有很多新员工就来自于高博,而在儒豹韩松的眼中,安卓方面的技术人才,高博已能全部满足。
现在看来,UI (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和UE(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方面的人才依然奇缺,他们既要有艺术或设计功底,也要懂些技术,明白些营销,如此高度复合的人才,将是高博下一步挖掘的重点。
总体而言,App人才匮乏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加上联通为App布道,创业者和传统机构App化激情不减。毫无疑问,苏州的App生态充满着正能量,如此往后,App的数量和质量还将突飞猛进。或许用不了多久,在刺绣、园林之外,App将成为苏州的第三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