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
这可能是你看到过的最不可思议的合唱团,9个演唱者在表演时系上安全带被固定在支架上,随时防止从高处坠落,因为他们的左右脚分别站在两个千斤顶之上。这些千斤顶随时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进,时而向前或向后,目的就是让演唱者摇摆晃动。每个人、每次摇摆的方向各不相同,就像海上起伏的波浪,让人捉摸不透。他们并非同时运动,当2名演唱者向前倾倒时,剩下的7名歌者就倾斜地停留在空中。千斤顶摆动的幅度也远比想象的剧烈,向前和向后的角度常常都达到45度,看起来就像是被放在发射架上的导弹。千斤顶摆动的速度也并不缓慢,突然向后的倾倒,就像从高空坠落般猝不及防,让观众为表演者们捏一把汗。
乍看之下,这像是一个在取悦观众的搞笑装置,然而当演员们被捆绑在运动着的装置上时,因为受到束缚,反而将声音与机械装置结合,完美地呈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名叫“钟摆合唱团”的演出团体,演出的形式非常朴素,没有炫目的灯光和舞美,凭借原创的合唱曲目和无伴奏的声音,却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魅力。当合唱团站在可倾斜的台上时,发出的声音界于抽象、重复、抒情与叙事之间。即便站在千斤顶之上,他们的声音也丝毫不凌乱,没有因为突然的晃动而发出颤抖,用“声若洪钟”来形容,或许极为恰当。当在东京的演出结束时,观众席上爆发出长久的掌声。这件作品在71个国家共计350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日本第16届媒体艺术节大奖,累计观众人数不少于65000人。此前,它还获得了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并在马德里、魁北克和蒙特利尔的演出中引起热烈反响。
这个疯狂念头来自一对艺术家兄弟德科斯泰。他们出生并成长于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这座以钟表制造而闻名于世的瑞士城市。或许是城市制表业的氛围让他们着迷,他们在十几年里共同创作的作品里,大多与机械有关:轰鸣的机器、发声的机械雕塑,但这次他们把机械与音乐结合在了一起。哥哥安德烈是音乐家,在洛桑爵士与现代乐学校担任作曲家;弟弟米歇尔,在伯尔尼的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兄弟二人把一支乐团进化为会做呼吸运动的有机体,每一次呼吸都如同海里起伏的波浪。乐团成员在整整50分钟的时间里,用肺部的力量和气息去表现呼吸、窒息和恍惚。
有观众把钟摆合唱团比作一支机械芭蕾舞,他们是站在液压机械上的舞者。复杂的技术与动态肢体的抒情相结合,机械的咿呀和歌手的呼吸组成如普罗米修斯般的声调。歌手的肢体与声音同时和重力对抗、合作,藉由电子音乐的穿插,他们的声音破坏了内在的凝聚,如黑暗中的一次爆破,完成了一次生死轮回。站在这支合唱团前,你并不会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旁观者。你会自然而然地举起双手,指挥他们的忽高忽低、忽前忽后的运动。有时你也忍不住成为这支合唱团的一员,与他们一起发出起伏的叹息、洪亮的呐喊。
在瑞士见到这对艺术家兄弟时,他们看起来更像是充满哲学思考的制表师。他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去反思在一个充斥了技术与机器的社会中,如何寻找人性化表达的结合。在他们的理想世界里,如同合唱团的成员那样,每个人被锁定在机器中,与机器共前进或后退,达成了默契的合作模式。
记者:钟摆合唱团的诞生是不是与你们的某种经历有关,比如出生在拉绍德封?
安德烈:的确如此。小时候父亲经常会给我们一些手表,让我们拆开又重新组装,而我常常听到机械发出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让我萌生了探索人、机械与声音之间互动的兴趣。在与米歇尔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探索声音与运动之间如何才能自然、妥帖地契合。比如怎么样才能在歌声中听到重力?听到引力和重力加速度?这些现象在机械领域非常常见,当你制作一块机械手表的时候,你需要去克服重力给擒纵系统带来的干扰,因此人们发明了陀飞轮。或者,地心引力是直接影响摆轮和游丝的主要因素,而卡罗素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些现象对于音乐谱写者来说,依然十分陌生。而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就是一个大型的有生命的机械装置,可以发声、可以运动,重力的作用会对它产生干扰。演唱者作为这个机械装置的一部分,却具有在受干扰状态下向外传播声音的能力。
记者:这个想法是如何实现的?
米歇尔:我们开始的想法是做一个50人参与的合唱团,但后来发现在技术和财力上都有难度。于是我们选择了9个人的合唱团这个小规模的形式,来展现人类与机器之间这种动态平衡的美。整个液压机平台重2.5吨,我们花了4天时间才组装、搭建起来。在实验阶段,我们一共创造了3个不同的原型,并通过模拟动力系统来试验运动效果,确保演唱者不会从上面摔下来。所有的运动轨迹都经过程序设计并通过编程实现,这让表演者看起来并不是生硬地被机器绑架,他们本来就是一件装置,你很难说到底是机器驱动了人,还是人在引导着机器。安德烈负责音乐部分的谱写、设计,而我则从事技术工作。我们尽管分隔两地,一个身处洛桑,另一个在伯尔尼,但远距离的合作依然让我们很有默契。有时我需要等到安德烈完成之后,才能设计机械部分的运动轨迹,但这种等待与互动是个很奇妙的过程。
记者:如何让9名表演者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做到相互协调?
米歇尔:9名表演者都是来自青年歌剧院的专业演员,这次演出对他们也是非常独特的经历。在表演中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形成一个摆动的整体,在保持住平衡、不掉下去的同时,又要让肺如乐器般发出共鸣。音乐的谱曲对我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困难的地方在于让音乐与造型之间能够达到和谐一致。整个乐章的主题是呼吸,因此表演者的身体必须是与这个主题相吻合的,而且能表现出视觉的美感。在演唱的过程中,身体的起伏运动,对声音的协调和密度构成挑战。在乐章中,呼吸的表现是抽象和重复的,但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叙事、抒情的。乐团就像在给听众讲一个故事,故事的情节从生命开始的第一口呼吸到死亡时的最后一次呼吸,顺畅地呼吸、窒息、最后到停止呼吸、走向地狱时的丧失平衡。这些音乐的部分灵感来自于古罗马的诗人维吉尔、霍勒斯和奥维德。在设计中,我们把9名演唱者模拟成为一个完整的肺部,那么每名演唱者就像一个肺泡。当空气从肺部吸入的时候就会共同产生声音,如同你听到的那样。
记者:这在技术上是不是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米歇尔:这些千斤顶可以让每个演唱者在不同的方向,以直线或旋转的方式倾斜45度。为了让9个人看起来是一个整体,我把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小,紧紧地挨在一起。如同他们的声音那样,他们的运动轨迹就和“邻居”产生了互动,如同一种有磁性的材料,将他们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有些时候运动并不需要大幅度和剧烈的,你可以想象下当独唱者的声音强度突然在整个团体中脱颖而出的时候并伴随着运动,就会给人这种错觉。机器的运动轨迹根据电脑中预设的程序,因为乐团没有指挥,所以必须考虑到声音与运动的同步。歌唱者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一个细微的轨迹变化就会导致碰撞,因此程序也把这点考虑进去。我把大功率的液压泵放置在远处,传导到千斤顶并产生推力,最大可以达到几百公斤。选择正确的液压系统是技术成败的关键,在做到推力足够强大、速度够快之外,还要把噪音降到最低。
记者:把呼吸作为音乐谱写的主题,如何从灵感变为乐章?
米歇尔:音乐的主题是呼吸,因为这种运动贯穿我们一生,是“机械式”的,也是最“人性化”的。在谱曲之前,我做的第一步是对呼吸的起源进行研究,在科学和文化的范畴里所具有的不同的重要性,这听起来有点滑稽,因为呼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习惯的活动。最后我的作品由9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表达呼吸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在合唱团成员需要不断运动的情况下,谱曲变得更加有挑战性,因为你必须考虑运动对歌手声音带来的限制,考虑他们处在不同高低位置时不能相互看到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整个合唱团中并不存在一名指挥。我们要做的是让歌手和机器之间的关系看起来越自然越好,他们不应该是被绑在千斤顶之上的,他们是一体的。因此在选择表现形式时,我强调了无伴奏合唱这种形式,并通过声音合成系统进行了增强。那个系统首先捕捉并分析每位歌手声音的频率与波动的变化,随后将这些声音中带有人类特色的波段去除,只保留与机械运动相接近的声调。通过这个方式,系统创造出了新的人工合成的声音,我把它与乐团成员自然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因为要考虑到合唱团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因此首先声音应该是同质的。其次,通过运用呼吸、低语、细诉、哼唱、大叫不同的表现方法,改变声音的厚度,让音乐更具有质感。
记者:在表演中,有时只有两位演唱者在演唱,而其他成员被孤悬在空中,为了表达什么?
安德烈:在乐章的9个组成部分中,象征了三种不同的仪式,其中第一和第二个仪式是“呼出恶魔”和“渴望呼吸”,这改编自古代神话传说,这段旋律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呼吸的自我循环和重复以及压抑的潜意识。因此节奏和旋律逐渐加强的过程,目的在于制造一种恍惚的感觉,让观众进入那种状态。电子音乐在当中起到的作用,是叠加在他们纯净和直线条的声音中,让声音变得更坚实;另一个作用便是在演唱者运动的过程中去打破完整的乐曲,制造间断,从而让声音的造型能够反衬动作停顿的效果。第三个仪式“恐惧的喘息”,与死亡前最后的呼吸有关,我把关于死亡与堕入地狱的拉丁诗歌组合在一起。这段由两个独唱者分别进行演绎,第一位歌手的选段名为“兴奋剂式的呼吸”,我用了很多对称的方法,旋律的演进采用了循环的和谐的结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像死亡前加速度式的呼吸运动。第二位歌手则表达出一种冲突,电子音乐的加入打破了坠入地狱前旋律的和谐,声音变得尖锐而具有反差,“轻轻呼吸”与“呼吸困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有窒息的感觉,生命最终走向了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