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规则决定局部性——儿童教育政治学之四

2013-05-21 14:26汪丁丁
IT经理世界 2013年9期
关键词:相敬如宾灌输游戏规则

汪丁丁

我请读者仔细思考这篇短文的标题“游戏规则决定局部性”。儿童教育是博弈(游戏),而游戏规则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我们说家长抵抗坏体制的唯一明智措施就是择邻和择校。但择邻和择校是为了回避无法抵抗的坏的价值观对孩子的腐蚀(如果你的孩子不去腐蚀其他孩子的话)。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核心价值观。

有的游戏规则很坏,例如,父亲要求孩子不要得罪老师,母亲要求孩子敢于反抗老师,不仅如此,父亲和母亲为此争吵,在孩子面前。这是最糟糕的规则或“无规则”,它的后果如何,取决于孩子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在家里谁说话最管用?孩子们都明白,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就是“谁怕谁”、“谁不怕谁”和“谁最怕谁”的问题。西方的中产阶级家庭,典型地,夫妻相敬如宾,至少在孩子们面前必须如此。我当然感觉不必如此,但总比夫妻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地亲热或争吵要好很多,就儿童教育而言有明显的优势。核心的价值观,经典的教育理论家如杜威,明确表示了:“必须灌输”。民间的教育家,如民国时期的王凤仪老人,也明确说了:“人助人总是顺着的,天助人总是逆着的。”古人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之初,趋乐避苦是动物本能。核心价值观通常是“苦”而非“乐”。克服动物本能,所以需要“灌输”。这与宗教的教养是一样的,熏陶,小孩跟着长者去教堂,耳濡目染,许多年之后,自然成习惯,再要他违背习惯,就会情感不适,于是接受他入教是“最自然的”后果。既然是“灌输”的,就要有权威性。相敬如宾或者至少基本观点达成一致之后再向孩子“灌输”这些基本观点,比没有权威性的争吵效果好一些。不仅如此,灌输给孩子的基本观点还要有“时间一致性”——不能随着社会风气朝秦暮楚,对年轻家长而言,这一要求比相敬如宾或许更艰难。因为,社会风气,不就是1/3定律吗?谁愿意以卵击石呢?家长尚且追随社会风气,还要求孩子保持一致性吗?

西方社会流行许多儿童教育的好书,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用其中一本书的标题就是:“我们在哈佛大学得到的教育都是我们在幼儿园里学过的。”这就是核心价值的确立过程,它要求长期灌输以融入生活成为习惯。

所以,观察西方的幼儿园教育,我受益很多。例如,最重要的幼儿园规则,我只列出与伦理有关的(删除只与个人健康有关的):从哪里拿了东西一定要放回原处。这一规则的扩展是:一定要做完你开始了的事情。所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这一扩展的扩展,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然后,遇到“天降大任于斯者”,可以扩展普通的责任感为康德所说的义务和道德。还有一项规则也特别常见:与他人分享。这一规则的扩展当然很多,例如,同情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同情小动物,维护正义。总之,相当于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扩展下去,就有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由上述各例可知,凡“君子之教”都有“知微见著”的特点,从日常小事开始,逐渐养成伟大承当的人格。其实,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演化理论——凡事必须从演化角度看,儿童的教与养,更是如此。

游戏规则,以上各例不仅适用于幼儿园,也适用于家庭。家里的大人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哪怕虚伪(伪装的善或曰“伪善”),也要遵守。这里有很扎实的道理,可惜一篇短文无法交代清楚。有许多我们认为虚伪而不应保持的行为,再多思考一分钟:用哪些行为来代替被认为虚伪的这些行为呢?如果必须有所代替的话。于是,这是我的经验,我们通常要承认,如果没有可以代替的,那就不如保持下去。教育者(家长或任何对孩子有权力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面对的是孩子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必要的权威,哪怕是伪善的,也值得。这是我的结论。否则,设想我们在孩子面前打碎一切权威,批判,尤其是反复批判,根据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原则——这是“启蒙”的最重要特征。然后呢?关键是,孩子将无所适从,他尚未确立核心价值观,故而无法如笛卡尔那样通过“冥想”或“沉思”独立地获得他的立场。对他来说,最容易接受的是“相对主义”的价值观——等价于“不论什么都合理”,意味着“任何无理行为也都是合理的”。这就相当于吸食高纯度海洛因,只一次,必定上瘾。然后走向毁灭,很难挽救。

猜你喜欢
相敬如宾灌输游戏规则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会琴棋书画的猫鼠
相敬如宾
游戏规则
交往有道是政商“相敬如宾”的前提
2013年的5款改变游戏规则的建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