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杰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汽车设计出身,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多年的丁少华,在谈起商业的兴衰、互联网经济等话题时,看上去十分疲惫的他,忽然兴奋起来。“几千年来,商业本身其实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技术却在不断改变着商业的形式和商业环境。就像汹涌而来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商业流通行业的市场环境。”
丁少华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副总监,互联网到底会为汽车、汽车厂商和汽车产业带来什么,是他近年来最为关注的一个命题。
他深信,互联网给汽车厂商带来的新商业环境,将逐渐改变汽车厂商的业务、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丁少华和他的团队正在紧张地为吉利的互联网未来做准备。
不确定性的未来
丁少华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十分骄傲。在他看来,作为汽车制造企业的CIO,在具体信息技术的引入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难题,因为总能在业内找到可借鉴的经验;而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通过IT建设持续让企业保持活力,以使得其能够灵活应对由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的商业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与大多数行业相同,汽车厂商与消费者之间地位的高低已经出现了转变。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各类汽车网站和论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了,比价和团购等互联网模式让汽车的价格越来越透明,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也越来越强。
由信息透明所带来的用户议价能力的提升,对汽车厂商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质量控制乃至营销的所有经营环节都形成了挑战,毕竟客户导向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式。
此外,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出现的车联网等技术和应用,又具有改变行业未来的潜质,这一切都让丁少华深信,不论是哪家汽车企业,都站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的路口。
面向互联网商业环境,吉利公司此前已在信息化的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准备。除了集团信息副总监外,丁少华还有另一个身份——杭州吉利易云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2008年之前,吉利易云是吉利集团的信息化职能部门。按照丁少华的描述,吉利之所以将这个部门独立为一家公司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为了培育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合作伙伴。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早已发展到了彼此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阶段。吉利一方面希望将自己的管理理念和一些核心技术输出给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合作伙伴感受到被控制。“以一家公司的形式合作要比一个职能部门更为合适,通过信息化提升伙伴的竞争水平,也就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丁少华说。
二是将信息化部门独立出来,通过市场竞争,提升信息化团队的专业化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丁少华说,IT归根到底是为商业服务的,此前IT团队是一个成本部门,视野较窄;按公司运营,团队必须首先考虑能为客户带来怎样的价值,也就是能为吉利集团带来怎样的商业价值。
在吉利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吉利易云通过整合资源,一方面引入IT供货商,另一方面针对自己的个性化特点开发系统。目前,吉利集团大约一半的IT系统是由这家公司自主开发的。
“对合作IT厂商解决方案的整合和消化,以及自主研发系统,都将帮助吉利集团应对不确定性的未来。自主开发不仅仅意味着成本优势,在做业务调整时,自主开发更会让企业反应速度更快。”丁少华说。
如何更敏捷
提升吉利的敏捷性,是丁少华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近年来,丁少华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专注做一件事情。丁少华将之称作为“贯通”。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周期越来越短,某一个技术浪潮可能会让一家企业在一两年内兴盛起来,也可能让这家企业在一两年内沉寂下去。
为了应对快速多变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具有快速频繁调整的能力,这种调整包括业务的调整,组织架构的调整等,这都要求支撑企业运行的IT系统要敏捷,“贯通”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吉利面向企业内部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等各个领域,建设了规模庞大、覆盖全面的IT系统群,但这并不意味着IT建设的工作已经结束。这些条块分割的IT系统虽然彼此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却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融合。随着企业规模越做越大,整个系统的反应也会越来越迟钝,问题开始出现。
以营销领域为例,汽车行业各家厂商有一个共同头疼的问题,就是需求放大效益。简而言之,一线市场对产品数量的要求在营销体系各层级传递的过程中,增长的需求会被放大,减少的需求也会被放大。比如一线预计下月销量增长10%,信息传递到上游,产能增长可能就会被放大到40%;减少也是同理。丁少华分析,这是因为上游和下游信息流不对称造成的,其实在整个IT系统群中,类似的问题并不少见。
丁少华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历时漫长“贯通”的工作。系统的贯通,其实是系统集成,更为关键的是数据的贯通。
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梳理整个企业的信息流。比如说,汽车中的发动机,与研发、营销、制造、采购、财务等各个系统都有关系,但在上述各个职能部门中的表现形态又不一样,财务部门更多关注的是成本,营销部门关注的则是与这个发动机匹配的市场特征,比如配置它的车的车型、颜色等等,研发部门关注的是发动机的技术参数,工程部门关注的则是它的工艺,采购部门更为关注的是制造它的零件和不同的供货商。
“就像黄河一样,黄河水从源头出来之后,一些流向了这里,一些流向了那里。”丁少华比喻道,IT人员需要到水流的每一个地方去梳理。
信息流是在企业的流程中流动的,而流程则是由表单和作业链构成的,表单是流程的节点,作业链是流程的方向,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逻辑,适合不同的表单和作业链,因此不同的系统之间有清楚的边界。梳理完成后,再回头看信息流是否畅通。
“贯通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做完,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丁少华说,没有最理想的状态,企业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组织架构在发生变化,流程在发生变化,系统在调整,贯通也不会停止,这也是为了让吉利更快,更轻盈。
掌控的可能
“利用大数据将提高汽车厂商把握不确定性的能力。”丁少华说,尽管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吉利集团还在摸索阶段,但是对大数据的效果,丁少华充满信心。他分析道,汽车类网站和论坛上同样有着大量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即便是仅仅对那些具有销售偏向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对汽车的生产研发也都非常有帮助。
业内有观点认为,如果说过去十多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主要来自供应链和营销领域的话,那么现在的竞争则更多来自研发领域,因为汽车厂商之间竞争的关键,已经聚焦在能不能生产出一个被市场认可的成功的产品。
成功的汽车产品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快速推向市场,二是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前者需要营销、研发、制造等各部门的协同,达成同步工程;而后者的解决之道就是大数据。丁少华分析道,一个产品之所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这个汽车产品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这个汽车的造型、内饰、风格等等,如果有很多数据可以分析的话,就可以找到共性。“比如将曾经销售的最好的汽车的一些成功要素,收集再分解,再做数据挖掘。”
在针对汽车外观进行的大数据分析之外,针对汽车内部结构设计、零部件等的一些大数据应用在吉利也已经展开,包括汽车机械设计参数的大数据分析,零部件模式的分析,售后环节零部件质量曲线的分析,零部件市场反馈的分析等等。
对于供应商零部件、配套件的大数据分析非常重要。据丁少华调查发现,在汽车行业,供应商配套件的质量会有一个周期规律,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会慢慢变差。
“如果去分析这个大数据的话,在零部件质量趋差的时间,做出提醒,要求供货商回归到正常水准,就可能避免很多问题。”丁少华说,供货商的供货质量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一年中总会感冒几次,供货商也是一样,出现质量差的原因与企业机制的惰性有关。
对于汽车企业,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召回,在很多情况下,大规模的召回,也宣告了一家企业的倒闭,而召回的质量问题很多时候源于零部件问题。
通过大数据,一个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指标的周期曲线是可以预测的,在这个产品出问题的临界点到来之前,采用应急措施,将质量控制好,就可以避免召回的情况出现。
目前,吉利集团已经沉淀了一定规模的数据量,并正在展开进一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