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工作技巧

2013-05-20 05:37傅在裕梁顺海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小事细节班级

傅在裕 梁顺海

罗伯特.勃朗宁说过,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因此教师能否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然而,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欣赏与呵护,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宽容的程度,宽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班级的成长和发展。

从第一年的工作中我深刻反思,因为对学生的爱,我包容了许多学生的过错,虽然学生亲近了我,同老师之间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然而,部分学生却在我的包容中放纵了自己,滋生了缺点,不足之处,久久不能得到改正。所以从这学期起我开始试着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冷静分析自己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摸清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定位不同的关爱方式。

一、在细节管理中尽享收获

欧洲有一个故事:一匹马由于失去了一个马掌,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由于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而使得骑马的将军被摔死;由于将军阵亡,这个兵团打了败仗;由于这场败仗而失去了一座城池;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了一个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墨菲定律”,时刻防微杜渐。

“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成功保障。也就是说班级管理的效果是通过细节来体现的。作为班主任我想我应该注意做点点滴滴的管理,形成重视细节的工作作风。

著名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班级管理,大部分时间,显然都是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我们班里,早晨早饭后只要一半学生到班,课代表会立即领大家早读;下午午饭后20分钟,值勤同学会提醒大家:开始午休。不管睡不睡,所有早来的同学都趴在课桌上闭目养神,教室里鸦雀无声。为了做好这两件小事,早上中午到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教室里转转。为了养成学生主动捡拾垃圾,保持地面整洁的好习惯每次到教室我都会先查一遍学生脚下有无纸片并让他们捡起放到自己准备的垃圾袋里,慢慢学生养成了看见垃圾就能主动捡拾的良好习惯。我想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工作的质量。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二、了解学生,按需施教

工作中我逐步认识到,如果说“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那么“了解”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了解”是“爱”的根基,“爱”是“了解”的升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要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什么?我认为首先是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按需施教”——这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我告诉自己,做一个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而且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帮助学生满足合理的、正当的需要。

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他说,他每年夏天都要去钓鱼,他最喜欢的食物是草莓和乳脂,但他发现鱼并不爱吃他喜欢的食物,而喜欢吃小虫。因此,他每次去钓鱼,不想自己所想要的,而去想鱼所想要的。他再也不装草莓和乳脂,而垂下的是小虫或蚂蚱,鱼果然上钩了。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道理看似很简单,可我却得到了非常深刻的启示。教育中许多“一厢情愿”的例子引起我的深思。就拿学校的“量化评比”来说,大家是非常重视的,得了满分很高兴,如果丢了几分回到班里没完没了,定要查出个究竟。作为班主任认真对待“量化评比”是对的,学校把它作为衡量班级建设优劣的重要依据,也无可厚非。可是“量化评比”要靠学生执行,学生是否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需要,我们是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化成学生的需要,这是“量化评比”的关键。班主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经常有学生牢骚:“丢一分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班主任怎么这么不依不饶的?他越着急我们越不当回事。”我深深地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想过没想过,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也都是学生需要的,我们如何把我们的需要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自己的愿望再好,心气再高,用自己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是不会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就会变成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空洞乏味的说教。

能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把我们的教育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想起爱默生的一个小故事,他想和儿子把牛关进牛棚。可牛怎么也不进去,出现了“顶牛”现象。还是他的女仆拿着一捆嫩草,把手指放入小牛的口中,小牛吮着手指,闻着嫩草的鲜味乖乖地跟着女仆走进了牛棚。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例子。我们的教育可不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可不可以不和学生出现“顶牛”现象或少出现“顶牛”现象,而达到同一个教育目的呢。在研究我们的需要和教育的需要的同时也要研究研究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自觉自愿地、心情舒畅地去接受我们的需要,自然地完成这种需要的转换,使我们在教育的领域中找到一条意想不到的出路。

记得鲁迅曾说:贫穷的人不知道开交易所的烦恼,大资本家不知道北京老太太拣煤渣的辛酸,贾府的焦大也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我们当老师的如果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又怎样称得上是老师呢?我经常提醒自己: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就不要站在讲台上胡言乱语,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带来的是高层次需要的升华,这也是培养学生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手段。

三、用美德故事教育学生

许多老师抱怨自己实施教育不易,感慨学生接受教育好难。其实,“故事教育”是优秀班主任成功实施教育的一大宝典。小故事,大智慧。这种智慧既涵盖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涵盖了孩子获得的人生启迪、精神培育和道德洗礼。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教育,教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实施了教育。这样的教育远比简单说教,唠唠叨叨,呵斥训戒效果要好得多。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宽的巷子特别出名。清朝时,当朝一品的宰相张英和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人的家毗邻而居。他们去北京上任之后,两家都要起房建屋,为争地基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老夫人就修书一封发到了北京,要张英以宰相身份出面干预。张英看到信后,立即作了一首诗来劝导自己的老母亲。大家都知道诗是这样写的:“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其实是在劝告张老夫人不必为小事斤斤计较,再有价值的东西也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又何必争来抢去呢?张家人看后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人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今天有名的“六尺巷”。

谦让是可以化解矛盾的,自古以来就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这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宽容的话语,一次友好的握手,都会化干戈为玉帛。

美德故事教育是优秀班主任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意识。和学生一起分享美德故事给我们的思想启迪和道德提升,是一种快乐。

以上三点是从事班主任工作一年来的点滴感悟和总结,教育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努力,只要用心就一定可以做好。

最后,我用下面这段话与大家共勉:

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

但学生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

我们可以不是天才,

但我们可以成就一代天才,

我们可以只有一桶水,

但我们要指给学生一条河。

猜你喜欢
小事细节班级
班级“无课日”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小事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细节取胜
生活那点小事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