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华
摘 要:现在,我国教育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如何有效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不仅是老师们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个学生家长的殷切需求。
关键词:人格;人与环境;素质教育
现在,我国教育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归根到底就是对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显示教育主题的人格。所闻的人格就是人的能力特征和思想品德的总和。这不仅是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应该有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养,不仅是老师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个学生家长的殷切需求。
学生的人格塑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塑造学生优良的生活品质和思想品德。一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也是各个时段生物学家的奋斗史。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迅速发展成一门热门的科学,这正是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生物学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结果,也是他们的品质和品格的真实写照。他们为生物学奉献终身,为坚持真理而宁死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像遗传学鼻祖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学两大定律,像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等等许多学者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才换回来现在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还有生物学只是背后的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的伟大事例来影响和鼓舞学生,为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世界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思想高尚、品质优秀、求实精神的科学家。他们看轻个人的荣誉,看重的是所为之奉献的事业。教师结合生物科学历史和介绍科学家的事迹来授课,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增强学生的价值观念。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但同时也以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为代价。自然资源在不断地减少,水、土地和水的严重污染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它们对人类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教师要在“人与环境”的教学内容中,让每个同学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只有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我国的环境才会有好的转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才有希望。所以,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的那样“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参与生物学的研究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获取知识,以至于达到学生人格教育的目的。学生会在实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思维提升个人素质,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授的知识。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水胜.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学园:教育科研,2012(3).
[2]张岚.如何上好初中生物这门“豆芽课”.课外阅读:中下,2012(4).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特殊教育学校)